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今天是立秋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作为传统的“四时八节”之一,立秋不仅标志着暑去凉来,也意味着万物开始由旺盛走向收敛,农作物陆续成熟,步入收获的季节。
立秋也正值冷热交替,阴阳转换的时节,对健康而言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老话说“应季而食”,我们日常饮食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入秋后的饮食又有那些忌讳?
央广网今日发布了一条关于立秋的快讯:“贴秋膘”≠大吃大喝 立秋进补“四不吃”,我们来看看“四不吃”都是哪些?
立秋虽至,暑气未退,尤其今年伏天长、热力持续。此时不少人依然爱吃冰镇海鲜、冷食生品来解暑。但中医讲“秋气通于肺”,肺喜润而怕寒,贪吃生冷,容易导致寒湿侵体,脾胃受损,轻则腹泻,重则积寒成疾。这个节气,海鲜类食物应适度控制,生冷食物更要少碰,脾胃一旦虚了,进补也难吸收。
夏末秋初,冰镇西瓜、甜瓜、梨等寒性水果仍在市面热销,不少人习惯在立秋后“延续夏天的吃法”,殊不知这样做容易让身体进入“秋凉未至,寒气先伤”的状态。寒凉瓜果食之过多,不仅伤胃伤肺,还容易诱发秋季咳嗽、腹泻等疾病。入秋后应逐渐减少寒凉果蔬的摄入,换成性质温润的苹果、葡萄、木瓜等“秋果”。
立秋之后,天气开始由湿转燥,燥邪上行,最易伤肺。此时若再大吃辛辣,如火锅、辣条、麻辣烫等,极易加重体内“虚火”,引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便秘等不适。立秋饮食应以清润为主,适当摄入银耳、百合、莲藕、梨等润燥食材,有助于养阴润肺、缓解秋燥。
不少人一到立秋就开始大鱼大肉、进补牛羊肉,认为“吃点肉不寒冬”。其实,进补并不是无节制地摄入高脂高热的食物。过度进补容易滋腻伤胃,特别是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湿热内生。秋补应循序渐进,建议从健脾养胃的山药、南瓜、扁豆等食材开始,配合一些温和的蛋白质,比如鸡肉、鱼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秋不仅是节气的转换,更是身体调养的“转折点”。从这一天开始,饮食、起居、情绪乃至运动,都应顺应秋天“养收”的节律。
1、饮食要“收”
除了“四不吃”原则,立秋后的饮食还应遵循“滋阴润燥、清补为主”。少吃生冷肥腻,多吃一些养肺润燥的食材,比如银耳、百合、秋梨、芝麻、核桃、山药等,尤其是肺虚体燥的人群,更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润。
2、起居要“早睡早起”
老话说“早卧以顺阳气,早起以收阴气”。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建议晚上早点入睡、早上适当早起,顺应自然节律,有利于身体阳气收敛。同时,夜间注意添盖薄被,防止寒气入侵,特别是老人和孩子。
3、情绪要“静”
秋风起时,人的情绪也容易出现波动。中医讲“秋宜收敛神气”,避免情绪外泄。立秋后,应保持心情平和,多一些“清静养神”,少一些焦躁忧郁。可以多听轻音乐、多散步、多与人交流,调节情绪,养心安神。
4、运动要“缓”
盛夏高温,很多人运动减少,立秋后天气转凉,是恢复锻炼的好时机。但要注意的是,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剧烈,宜选择太极、慢跑、八段锦、健步走等温和项目,出汗微微即可。尤其是早晚锻炼时,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贪凉。
吃得对、睡得稳、心静气顺、动静结合,就是对立秋最好的回应。愿你从这一刻开始,顺时而养,安然入秋,收获一个舒适、健康的秋天。#立秋有哪些习俗##今日立秋#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社会新闻,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关注我,不迷路。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