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70年前,万隆会议给今日世界带来哪些启示?

4月18日,世界或许可以跳出美国滥施关税制造的纷扰,把目光投向70年前这一天的一场历史性会议。

1955年4月18日,首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完全由亚非国家自主举行的大型国际会议,史称万隆会议。

会议孕育的“万隆精神”有着穿越时代的力量。70年后的今天,面对动荡变革、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回望这场会议,重温“万隆精神”,可以钩沉出“历久弥新”的智慧和启迪。

“世界历史的新起点”

在爪哇岛西部,有一座被群山环抱、火山围绕的城市,她曾遭受过殖民屈辱,又经历过独立洗礼,更因为一场划时代盛会被载入史册。

那就是万隆,古称“勃良安”,意为“仙之国”,也被称为“爪哇的巴黎”。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首脑、代表齐聚万隆,共襄盛举。他们带到会场的是当时全球过半人口对独立和发展的诉求和渴望。

上世纪50年代,世界陷入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加剧。与此同时,“第三世界”自二战后掀起的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浪潮正汹涌澎湃。

到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亚非地区已出现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

时代风云激荡,这些国家怀有多重迫切需求。一则需要建立新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

二则希望通过联合行动支持尚未独立地区的解放运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指出,参会国家都遭受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害,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当时还有很多亚非拉国家并未独立、解放,万隆会议为亚非团结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各国独立发出共同声音。

三则因应冷战格局下的国际紧张局势。

面对美苏争霸,亚非国家不愿卷入其中,同时担心美苏通过经济、军事手段干涉内政,因此希望形成“不结盟”的中间力量,维护自身独立自主,并通过合作抵制超级大国的干预和渗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万隆会议应运而生。最初由时任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1953年提出设想,后经南亚五国总理数次会商,最终敲定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

“万隆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起点。”会议东道主、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在会议致开幕词时说。

万隆会议一直被赋予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二战后亚非国家开始团结合作,作为新兴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打破西方主导几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指出,万隆会议为后来“南南合作”提供价值坐标,也开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中寻找自主空间的努力。

独特的“万隆精神”

回望那场“史诗般”的会议,“万隆精神”可谓最华彩篇章。

在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磋商中,会议通过公报,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万隆十项原则”,形成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

翟崑认为,“万隆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对当时国际体系的被动延伸,而是对制度公平与多元共处的早期探索。它既不同于西方主导的制度趋同路径,也区别于冷战时代的阵营划分,更接近一种南方国家对公平秩序的设想。这一框架不是“替代”,而是“补正”;不是排斥差异,而是容纳差异。

更重要的是,“万隆精神”不是停留在纸面的抽象理念,而是能在现实世界铿锵落地。

“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南方中心”(前身为“南方委员会”)乃至金砖国家、东盟等多边机制、合作框架,都承载着“万隆精神”的内核,都可追溯至万隆会议所激发的南南合作的源头活水。

翟崑表示,“万隆精神”的意义早已超出历史范畴,已从政治宣言向制度语言演化,并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方式。

刘卿指出,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达成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包括尊重基本人权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了原则基石,并被联合国文件吸收,对国际关系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重新点亮合作“航标”

70年沧桑变幻,冷战对抗已成烟云,亚非拉的独立、觉醒早已星火燎原,人类走到百年变局的历史分野,“危”“机”并存。

一方面,多极化势不可挡,全球南方崛起,和平发展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沉渣泛起,侵害多边主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发展失衡、信任缺失、治理赤字等挑战突出。

刘卿认为,在历史的映照下,当下纪念万隆会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国际关系中,丛林法则、霸权行径、强权政治仍未退出历史舞台。

其次,发展中国家已群体性崛起,数量从万隆会议时期的几十个壮大到现在的上百个,占全球三分之二。他们渴望和平发展、反对强权霸凌、要求构建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在此背景下,重温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智慧至关重要。

“今天纪念万隆会议,不只是回顾一段历史记忆,更是在百年大变局下重新点亮合作的‘航标’。”翟崑说。

在翟崑看来,“万隆精神”代表的是一种跨越制度鸿沟、求同存异之下维持合作基础的共识,不仅适用于亚非合作、南南合作,对促进南北合作也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尤其是当前,单边主义对多边贸易规则的冲击引发各方不安与焦虑,有必要将“发展优先”重新确立为国际合作的基本共识,这是对万隆精神的延续和更新。

“发展共识不仅是南方国家的核心诉求,更是避免全球治理走向分裂的重要前提。”翟崑说。

中国践行“万隆精神”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万隆会议的关键参与者中国。

当年,周恩来总理冲破险阻,率团参会,留下掷地有声、引发共鸣的一句话: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铸入“万隆精神”,至今都被奉为国际关系的圭臬。

“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10年前,在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这样说。

数十年来,中国正是身体力行,传承和发扬“万隆精神”。

刘卿表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全球三大倡议(发展、安全、文明),中国提出的外交理念、治理方案都与“万隆精神”一脉相承。不仅如此,中国传承“万隆精神”更体现在切实践行。在全球治理层面,展现大国担当,既加强南南合作,又推动南北对话;面对强权霸凌,总能挺身而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翟崑指出,中国的外交实践与“万隆精神”和南南合作相通相融,有利于亚非国家的发展。

比如,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推动发展机制从碎片走向协同。

此次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主要平台,把“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纳入周边外交的战略支撑;要深化发展融合,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

“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地区局势中,秉持共赢思维并主动塑造合作议程,才是一种更有建设性的回应方式。在当前全球秩序分化加剧之际,唯有重构可信、稳定、普惠的合作平台,才能让发展不再被边缘化,让绝大多数国家真正受益。”翟崑说。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深度 | 回望70年前,万隆会议给今日世界带来哪些启示?》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廖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万隆会议   万隆   今日世界   中国   启示   亚非   年前   独立   原则   精神   会议   国家   全球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