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后人现状:妻被日军迫害致死,儿37岁因公殉职,留下5子女

九三大阅兵刚刚结束,阅兵中出现的杨靖宇支队的大旗格外引人注目。

历史的风再次吹过那段峥嵘岁月,杨靖宇的名字如松柏一般,屹立在那段风沙掩埋的岁月。

当他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前,人们仿佛见到了那个身背长枪,穿梭在白山黑水,孤身与日军周旋的身影。

提起他,大家想到的是他的热血,他的忠魂,是他以草为食,以树皮取暖,却依旧不屈不挠,永不投降的坚定信念。

鲜有人知的是,杨靖宇还有另一个名字,而他的妻子并不知道,临终之时,她甚至不知丈夫已经牺牲。

杨靖宇为什么要改名字?他的妻子为何会失去他的消息?杨靖宇的后人现状如何?

精神永垂不朽

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上,一位青年男子看着战机划破天际,泪水浸湿眼眶。

他就是杨靖宇的曾孙马铖明。

他手里捧着杨靖宇的照片,希望曾祖父能跟他共赏这光辉时刻。

1996年出生的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过安逸的生活,而是转身投向了乡村建设,成为了一名驻村书记。

很多人并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觉得他有点傻,抗日将领杨靖宇的后人选择落地小山村,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值当。

可他却不这样认为,奶奶方绣云从小就教育他:祖辈的荣誉,是祖辈打下的,不是你们的本事。

在他看来,那些人口中他应该走的捷径才是他给祖辈的蒙尘之路。

九三阅兵之时,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现在祖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了,曾祖父的遗愿已经实现了,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欣慰。

作为杨靖宇的后人,他誓要践行杨靖宇留下的精神财富,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

抗日英雄的“取舍”

1905年,河南确山县一个贫困小山村内,杨靖宇出生了。

那时,他的名字还不是杨靖宇,而且马尚德。

18岁那年,他考入工业学校,在这里,他接触了新思想,看到了新希望——马克思主义。

后来,“五卅”反帝国主义运动在全国浩浩荡荡展开来。

也正是在那时,在别人的介绍下,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郭莲。

虽然她没读过书,但她身上淳朴善良的品质依旧打动了杨靖宇,幸运的是,她也对杨靖宇一见钟情,杨靖宇身上儒雅的气质令她十分心动。

1926年,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妻子郭莲在老家为他诞下一子,取名马从云。

1927年,带领上万农民发动起义。

他组织参与的刘店秋收起义取得了重大成功,但他的妻子,孩子和母亲也陷入了危险之中。

那时的郭莲即将临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为了不给丈夫添麻烦,她强忍着身体的疼痛,带着孩子和婆婆找寻新的落脚点。

在颠沛流离中,她生下了女儿。

苦难中长大的孩子

后来,杨靖宇才找到了他们。短暂的一家团聚后,他留给妻子一张照片,叮嘱妻子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革命胜利之时,他就会回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分离即是永别!为了不给家里带来麻烦,马尚德每次执行任务之时都会用化名。

郭莲并不知道丈夫改名这件事,留给她的,只有紧攥在手里的那张泛黄的照片。

为了安全,她带着孩子东躲西藏,1944年,在打听丈夫下落的过程中,她碰到了前来搜捕的日军。

日军以她是可疑人员为由,将她关押,一番折磨后又将她投入了粪坑。

虽然后来从日军的魔爪下逃出,但郭莲自知已经时日无多,她身上的伤早已感染,皮肤溃烂。

临终之时,她将身上藏好的照片递给孩子,这是她最后的念想,自己没有等来丈夫,希望有朝一日,孩子们能够见到他们父亲归来。

那时的马从云只有17岁,他从母亲手里接过照片,把这件事情记在心里。

从那以后,他独自带着妹妹,踏上了寻找父亲之路。

当时的日军和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围追堵截,他不敢轻易拿出那张照片,只能根据自己脑海中父亲的信息,打听父亲的下落。

直到解放后,他终于能够光明正大的拿出父亲的那张照片。可是泛黄的照片人像早已不清,大家也对马德尚这个名字毫无印象。

1951年,有关部门在杨靖宇的队友的指引下,找到了他们,两个孩子这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早已牺牲,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

后来,在国家的资助下,兄妹二人得以完成学业。

哥哥马从云毕业后进入铁道局工作。

他参加工作之时,正是他们部门最忙碌的时候,马从云加入后,成了他们部门最忙的人。

十几年如一日的长期劳累,马从云即便是身体不舒服,也不愿主动休息,他担心自己会给父亲丢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身体健康状况逐渐下滑,1964年,年仅37岁的他在夜间作业时突发疾病,遗憾离世。

妹妹马靖云在毕业后,走上了教育之路。

她成为了一名教师,就职于郑州铁道托儿所。

在她看来,幼师是一个十分伟大的职业,在孩子懵懂之时,他们为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教授正确的理想信念。

1986年,她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进度,她始终坚持在岗位上,直到再也撑不下去。

她离世后,许多家长自发前来参加葬礼,大家都对她的离开感到无比惋惜。

总结

杨靖宇牺牲在东北的战场上,他的妻子被日军迫害致死,他的两个孩子临终之前都坚守在岗位上,他的孙子、曾孙也一直用行动践行他的精神。

他们没有选择在英雄的光环的庇护下混日子,三代人各有各的艰辛,但始终不忘初心。

如今,白山黑水依旧在,英雄之影不复存。

那些已经埋进土里的“呐喊”,时刻提醒着整个民族,我们如今的繁荣是千千万万鲜卑的白骨堆砌的!

虽前路更光明,但勿忘来时路。

信源:百度百科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2025-06-05,求是网

她直到去世也不知道,日思夜想的丈夫已经牺牲央视新闻2025-5-25

殷晓章.杨靖宇后人:革命家风代代传[J].共产党员,2017(12):50.

#万能生活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因公殉职   日军   后人   子女   现状   父亲   孩子   照片   丈夫   天安门广场   祖辈   临终   牺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