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造船业

我们现在的造船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能够制造各种高难度高精度的船只,可是,近代我们的造船业是什么样子?

一、近代前期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有识之士,看到西方的飞箭式帆船和蒸汽机轮船,胜过中国的老式帆船,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曾提出造船铸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借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御侮”、“自强”。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出现了由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操办的洋务运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

(一)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1 年12 月,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炮。1862 年,委任徐寿(1818—1884)、华蘅芳(1833—1902)等人,设计和制造轮船。首先制成蒸汽机船模长约1 米,旋即着手实船试造。1863 年11 月造成一艘木质暗轮(即螺旋桨)蒸汽机船,试航结果未能满意。1864 年7 月,曾国藩攻占南京,徐寿等人的轮船试制工作也迁南京进行。1865 年4 月,终于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该船载重25 吨,排水量约45 吨,船长16.8 米,航速6.7 节,命名为“黄鹄”。

(二)江南制造总局所造船舶

1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主要是制造枪炮借充军用。1868 年,总局制成中国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恬吉”(后改名为“惠吉”)号,船长59.2 米,宽8.7 米,吃水2.56 米,排水量600 吨,装炮8 门,航速约9 节。

  江南制造局在1865 到1885 年的20 年间,造船12 艘,排水量总计10490吨,另外还修船11 艘。然后荒芜达20 年之久,直到坞局分立。

  1905 年4 月,船坞从制造局独立出来,称江南船坞。由于经营上采取了商业化的做法,为江南船坞带来了生机。自局坞分立后至1911 年的6 年间,江南船坞累计造船136 艘(排水量21040 吨),修船524 艘,还提前还清了局坞分立时所借开办费白银20 万两。

  辛亥革命后,江南船坞改称江南造船所。1912 年,江南造船所建成船长约百米的长江客货船“江华”号。该船曾被改建,前后营运了60 多年,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能。

  1918 年,江南造船所建成船长59 米、载重330 吨、载客200 余人的川江客货船“隆茂”号,试航速度达13.79 节。川江滩多流急,对船舶的操纵性要求严苛。“隆茂”号不仅航速快,能自行上滩,而且操纵灵活,受到川江航业界的欢迎。

(三)福州船政局造船技术成就

1866 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专事造船。1867年在福州船政开办求是堂艺局,后来改称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局

  1867 年12 月,福建船政局第一座船台竣工。1868 年1 月18 日,开工制造第一艘船舶,次年6 月10 日下水,该木壳轮船命名为“万年清”。该船船长23 丈8 尺,宽2 丈7 尺8 寸,吃水14 尺2 寸,排水量1370 吨,载重450吨。指示功率为150 马力,航速10 节。同年9 月,“万年清”北上试航,船中操驾及管理人员全用中国人。1870 年1 月,更有第二艘轮船“湄云”号建成试航,该船排水量550 吨,功率80 马力,航速9 节,配火炮5 尊。1872年4 月22 日,木壳巡洋舰“扬武”号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下水。该船排水量1560 吨,功率250 马力,航速12 节。吨位和航速都有很大提高,显示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到1875 年的近10 年间,船政局建成兵船、商船15 艘,排水量合计17000 余吨。这批船虽属仿制的木壳轮船,质量上只达到西方的二三流水平,但却反映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前进步伐。

1874 年,依照合同雇用的外国技匠期满,大部分辞退回国。船政学堂自己培养的学生则逐步走上生产岗位,促进了船政局向自造的阶段顺利过渡。1875 年,船政学堂制造专业学生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汪乔年等,献其自绘船身及机器图样,禀请自造。经过1 年制成,于1876 年3 月28 日下水。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蒸汽机船命名为“艺新”号,排水量245 吨,功率50马力, 航速9 节。汪乔年、吴德章于1876 年7 月10 日驾驶“艺新”号出洋试航,“船身坚固,轮机灵捷”。担任副监督的法国人德克碑认为:“中华多好手,制作驾驶均可放手自为。”船政大臣沈葆桢对“艺新”号的成功给予很高评价,称之:“实为中华发创之始。”自“艺新”号起,船政局进入了自主造船时期。

福建“艺新号”炮舰

船政局在造船技术上,紧跟当时西方的技术进展。例如西方在1850 年开始盛行铁木混合结构船,也称铁肋船,船政局在1876 年就着手制造铁肋船。西方在1860 年开始盛行钢质船,船政局第一艘钢质船则始于1886 年。在蒸汽机的选用和试制上也是这样。1876 年,船政局就曾向国外购买较新式的省煤的康邦轮机。康邦轮机,即复合式的多汽缸、蒸汽可多次膨胀的两缸或三缸蒸汽机,机器效率较高,功率也较大。

  1877 年5 月,船政的第20 号船“威远”号下水,这是第一艘铁肋船,排水量1268 吨,功率750 马力,航速12 节。安装的正是购自英国的卧式康邦蒸汽机。

“威远”号

1878 年6 月,船政的第21 号船“超武”号下水,这是第二艘铁肋船,其排水量、功率和航速均与第20 号船相同。所有铁肋、铁梁、铁龙骨、斗鲸(首柱)及所配轮机,均系华工按图仿造,而且与购自外洋者如出一辙。1882 年,由船政学堂派遣去欧洲学习的留学生魏瀚、杨廉臣、李寿田等学成归国。由他们监造的我国历史上吨位最大、航速最高的铁肋巡海快船(即巡洋舰)“开济”号,于1883 年1 月下水。船长85 米,宽11.5 米,深8.1米,吃水5.85 米,排水量2200 吨,卧式康邦机2400 马力,航速15 节。“开济”号的建成,表明中国在造船技术上与西方的差距在缩短。

1895年2月6日凌晨,威远号在威海卫被日军击沉

  “第一艘巡洋舰开济号拨归南洋水师后,得到两江总督左宗棠的重视,决定再定造两艘,是为二号快船与三号快船。”第二号快船“镜清”号,大约用两年半时间建成。第三号快船“寰泰”号,用了35 个月时间。这三艘铁肋木壳巡洋舰的主尺度、结构和蒸汽机基本相同,惟镜清号、寰泰号设有具有减摇作用的舭龙骨,“日后船行愈稳而不簸”。

1886 年12 月7 日,在当时任福建军务大臣的左宗棠等人的促使下,我国第一艘钢质、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开始安放龙骨,由魏瀚备料监造。1888年1 月29 日下水,1889 年5 月15 日建成。该舰长62.5 米,宽12.6 米,深6.8 米,吃水4.2 米,排水量2100 吨,双蒸汽机共2400 马力,航速14 节。配有260 毫米主炮1 门,120 毫米炮3 门,鱼雷发射管4 具。军舰前段装甲厚5 英寸,后段装甲6 英寸,机舱、炮台装甲厚8 英寸。在编入北洋海军序列后改名为“平远”,是后来参加中日甲午战争的主力战舰之一。“龙威”号的建成,标志我国科技人员的造船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因而博得外国技术专家的称赞。

  1884 年8 月,法国远东舰队闯进马江,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海战中船政局损失严重。1898 年的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发动政变,废除一切新政,拨给船政的款项被挪作京师部队的军费,给船政造成极大困难。1907 年6 月,清皇朝走向没落,顽固派控制船政局,陆军部咨令停造轮船。

福建船政局从1866 年开创到1907 年停造的40 年中,共造大小兵商轮船计44 艘。

中国其他各近代造船工厂还有:1873 年创办的广东军装机器局所属黄埔船局;1867 年成立的天津机器局(1880 年曾建造过一艘潜水艇);1880 年兴建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系当时北方最早、最大的造船中心);1890 年竣工的北洋水师旅顺船坞局(该局所筑大石船坞当时号称“东洋第一坞”);1898 年由俄国中东铁路公司所建的大连修造船场;1898 年由德国人所建的青岛水师工厂,1907 年改名为青岛造船厂(建有1.6 万吨浮船坞)。

二、近代后期

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既缺少近代科学技术作先导,又缺少近代工业作基础,因而无法达到先进的水平。有的造船企业逐步走向衰败,有的即使取得一些进展,也只能是局部性的。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华北、上海等地大举进攻,沿海各省市相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军旋即进占各地船厂。造船企业遭到严重破坏,即使能继续进行生产的,也被迫为日本侵略者所利用。

  1.江南造船所造万吨级远洋运输船

1918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持续进行,美国急需一批远洋运输船,与我国签订了为美国承造“官府”号等4艘万吨级远洋货船的合同。尽管大战已于1918年末结束,但4艘船仍如期交货。这4艘船是全遮蔽甲板型蒸汽机货船,总长135米,型宽16.76米,型深11.57米,指示功率3670马力,安装的是该所制造的三缸蒸汽机。第一艘“官府”号于1919年1月开工,1920年6月3日下水,1921年2月17日交船后开往美国。

《东方杂志》报道说:“江南造船所承造的一万吨汽船,除日本不计外,为远东从来所造最大之船……从前中国所需军舰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产业史上乃开一新纪元。”由之可见当时舆论界是何等欢欣!第二艘“天朝”号于1920年8月下水;第三艘“东方”号于1921年3月下水;第四艘“震旦”号于1921年5月下水。到1922年4艘万吨级货船全部交船完毕。这批远洋货船的建造质量甚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在营运。诚然,当时造船所的总工程师是英国人毛根,而有关器材也多是从国外购置的。

1925年,江南造船所建成二号船坞,长153米。1930年,海军部代部长陈绍宽兼任江南造船所所长,十分重视舰艇的更新和船厂的发展。1931年建成护航舰“逸仙”号,总长82.4米,排水量1545吨,主机功率4296马力,最高航速19节。装有150和140毫米大炮各1门,高射炮、机关炮等10余门。1931年开工并于1937年建成巡洋舰“平海”号,长109.8米,宽11.9米,型深6.7米,吃水4米,排水量2400吨,双机共7427马力,航速25节。装有140毫米双联炮塔3座,鱼雷发射管4具,80毫米高射炮6门,60毫米炮4门。“平海”和“逸仙”是江南造船所建造的两艘最大的军舰,代表了中国近代舰艇工业的最新水平。

  1932年又建三号船坞,1936年扩建后坞长197米,宽30.48米,深8米,成为当时全国各船厂中最大的干船坞。与此同时,造船、轮机、铜工、木工、铸锻等车间及码头、仓库、动力设施都进行了扩建,由电力代替了原来的蒸汽动力,从而使生产能力大为提高。

自1905年局坞分立之后到1937年,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种船舰716艘,总排水量219047吨。1922至1937年,共修理各种舰船3862艘次。江南造船所从而成为我国生产能力最强、技术水平也较高的近代船舶工业的主要基地。

1937年11月,日军进驻江南造船所,旋即委三菱重工株式会社经管,1938年1月竟改称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日军还强征附近的民房及空地,扩大厂区面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还接管上海地区的所有外资船厂和许多民营船厂,组成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的浦东工场、杨树浦工场和淑浦工场。1938至1945年8月,该所共建造大小船舶360艘,修理船只约万余艘次。

  1945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海军接收江南造船所。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新建大小船舶只有34艘,其中30米以上机动船仅7艘。这一段时期共修理舰艇616艘次,总排水量75万吨,其中修理美国舰艇占一定比例。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对该所进行了破坏,造成重大损失。

2.福州船政局设立飞机制造工程处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福建船政局由于资金不足,造船业务受到极大限制,逐步走向困窘和衰落。1926年,福州船政局改为海军马尾造船所,但一直未能向企业化方向转变,这当是与江南造船所的重要差别,也是福州船政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1918年,北洋政府利用这里的技术条件,设立飞机制造工程处,由我国早期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巴玉藻任主任。到1931年,共试造了16架水上飞机。1931年初,该处迁至江南造船所后,制造水上侦察机和教练机共6架。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处并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委员会。福州船政局历史地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当为人们所始料未及者。

  马尾造船所的舰船生产虽然不景气,但其教育事业仍坚持不懈,成绩卓著。福州船政局的前学堂后来改称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称福州海军学校。在1917年又成立海军飞潜学校,设有飞机制造、潜艇制造和机器制造3个专业,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中坚。

民生实业公司委托江南造船所建造之江轮,1935年7月。

3.黄埔船厂与广南船厂。

  黄埔船局1916年由广东实业厅接管,改称黄埔船厂。1931年,黄埔船厂部分设备拆迁到海军广南造船所。

  广南造船所的前身是航商谭毓秀、谭礼庭创建于1914年的广南船坞,该船坞于1923年曾为海军建造过1艘运输舰和4艘船壳。1924年秋为广州军政府收购后,改名为海军广南造船所,以修理海军舰艇为主。1931年,又改称广南造船厂。1932年建造“海维”号浅水炮舰1艘。后因经营不善于1936年7月停工。1937年将船坞租给商家修船。1940年,日本侵略军利用该厂留存设备,制造浅水轮船。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原黄埔船厂,1946年改称黄埔海军造船所。1949年将8500吨水泥浮船坞和其他重要机具一并拖往台湾。

广南船坞旧址,如今的广船国际荔湾厂区

4.大沽造船所

  1913年,原大沽船坞划归海军部领导,改名为海军大沽造船所。在1915到1925年间,曾建造“安澜”、“静澜”、“河利”、“海达”等多艘船舶,还造有“靖海”、“镇海”、“海鹤”、“海燕”等军用炮舰。1919年时职工达1600人。

  北洋政府及随后期间,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海军大沽造船所10余年间所长易人达15次之多,每次更迭,器材物资均遭劫夺。1929年2月终因经费困难而停工。1930年张学良易帜,奉军进驻平津,工厂复工。1935年宋哲元主政华北,工厂以修造枪炮为主要产品,是时职工又达1400人。

  1937年日军入侵后将制枪炮的机具拆卸运走,利用所余设备招集职工复工,专事修造日军统制船只,归塘沽运输株式会社管理,1941年又改称天津浮船株式会社。该厂之船坞、码头、场房、宿舍及仓库等,日人多未及时修理,致坍塌一半。时职工约400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南京政府海军部派人接管,竟将器材盗卖一空。1946年5月海军部又改派邱某接管,到1946年10月始复工,时职工约350人。1948年解放前夕,经所长邱某督催技工,由军舰将各重要机床、工具、材料等1000吨运往长山岛,另行建筑海军修船厂,还掳去各厂技工数十名。大沽造船所,至此损失殆尽。

5.旅顺船坞及大连船渠

  自1905年即被日本占据的旅顺、大连两处厂坞,一直用来大量修造日军舰船。

  大连船场于1937年改称大连船渠,先后经过3次扩建,已拥有3座4000吨级以下船台、5000吨级和8000吨级船坞各1座,工人约5000人。1942至1945年,建造3000吨、3850吨、4500吨和8100吨4种型号的军用运输船12艘。1944年,大连船渠的年造船能力为17000吨。旅顺船坞于1936年末重归日本海军要港司令部管辖,1937年易名为日本海军工作部,1942年又改为日本镇海海军工作部。该坞工场共有13个车间,除拥有万吨级和1000吨级大小船坞外,还有一座3000吨级船台。日军占领期间除修、造船外,还制造过迫击炮弹。

苏军接管

根据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协定》及中苏两国政府有关协议,旅顺船坞及大连船渠由苏联接管。1945年8月,苏军接管旅顺船坞后,易名为苏联太平洋舰队海军一○二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苏联商船及其太平洋舰队的舰艇,可担任万吨级舰船的大修工作。1945年8月,苏军接管大连船渠后,易名为大连船渠修船造船机械工厂,主要修理苏联商船。1951年起,中国正式收回大连船渠主权,1952年改为中苏造船公司。

6.海军青岛造船所

  东北易帜后,东北海军副总司令沈鸿烈于1931年兼任青岛市长,倡议建立海军工厂和海军船坞。工厂的前身是1898年德国在青岛小港建立的水雷枪械修理厂,1927年曾改建为海军铁工厂。

  1931年,由东北海军副总司令兼青岛市长沈鸿烈倡建,1932年12月动工开挖船坞,1934年竣工投产。船坞坚实,可容纳万吨级以下船舶入坞修理,它是中国北方又一修造船基地。首次进坞修理的是“永翔”号军舰。次年,政记公司的7000吨“花甲”号也曾进坞检修。1935年,该厂又建500吨级船台1座,水工设施也较为完善。

1937年青岛陷落前,国民政府海军就将该厂的一部分设备拆运到四川万县,余者就地毁坏。1937年12月底,日军登陆青岛并占据该厂。1938年3月,日本浦贺船渠株式会社将青岛海军工厂在内的四处船厂兼并,改名为青岛工厂。主要业务是修理商船和军舰,也建造过一些挖泥船、破冰船及小型近海货船,后来还造过一些自杀艇。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看,发端于洋务运动的近代造船技术,是中国人最早引进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对于发展中国的造船业不仅是必要条件,而且是必经之路。事实上,它甚至已经超出造船业自身的范围,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而且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发展中国近代科技教育事业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青岛船坞


读后,一声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广南   造船业   航速   排水量   船坞   蒸汽机   船厂   江南   福州   政局   海军   近代中国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