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22年1041万人去世、23年1110万,去年呢

在以前,中国或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现在印度成功超越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反观中国人口增长率直线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

取材于网络

更严重的是,连续两年的时间,我国的死亡率都在不断攀升,从2022年的1041万人到2023年1110万人,甚至到了2024年死亡人口更惊人。

取材于网络

这一组组数据就摆在明面上,不由得让人陷入恐慌,难道我国即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这又将给我国带来怎样的挑战?

取材于网络

数据不会说谎

过去几十年,我们总担心中国的人口规模过大,但今天情况已经彻底不同,翻开近几年的国家账本,每一页都有些沉重。

2022年是我国人口大盘近六十年来首次缩水,少了85万人,你可能觉得这并不多,毕竟中国可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

取材于网络

但殊不知这只是一个开始,到了2023年这个口子撕得更大了,一年少了139万人,细看死亡人数更惊人,从1041万攀升到了1110万。

即便在2024年因各种努力,致使意外死亡人数降了些,总死亡数也回落到1093万,但大盘子依旧在收缩,这说明什么呢?

取材于网络

人口减少的雪球一旦滚起来,就有了自己的惯性,而这不是意外是趋势,其中与死亡率最直接最相关的因素便是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放眼全世界,并非只有我国,各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在逐步增加,且这个问题也都是不少国家中的重大问题之一,而伴随它的出现,更严重的是出生人口的降低。

取材于网络

世纪初,我们每年还能迎来1700万新生命,可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直接砍半,只剩956万,到了2023年更是跌破910万大关,仅902万人出生。

即便2024年大家卯足了劲生“龙宝宝”,也只是勉强拉回到900万出头的水平,一边是死亡线的攀升,一边是出生线的塌陷,中间的剪刀差正豁开一道越来越深的口子。

取材于网络

如今媒体上常说的“死亡高峰”,虽然听着吓人,但其实一点也不突然,它倒是更像一笔延迟支付的账单,而签单的人就是我们的父辈和祖辈。

死亡高峰的因素

翻开历史,新中国头二十多年,有过两波汹涌的“婴儿潮”,一次是建国初到1958年,每年出生两千万,那是百废待兴的希望。

取材于网络

另一次是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过后,补偿性生育让年出生人口冲破两千五百万,这两代共和国的同龄人构成了今天中国人口的主体。

如今他们正集体迈入生命的黄昏,医学的进步虽然把平均寿命拉长到了79岁,极大地推迟了这笔“生命账单”的到期日,但推迟不等于豁免。

取材于网络

规律终究是规律,当占总人口近四成的60岁以上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群体从1600万涨到4000万时,死亡率的走高就是一道再自然不过的数学题。

我们正目睹的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次最大规模的、和平的世代交替,但如果说死亡高峰是历史的必然,那出生率的持续低迷则是一道复杂的社会现实题。

取材于网络

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能生孩子的育龄女性变少了,更深层的原因,藏在每个年轻人的叹息里,说到底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这一代年轻人是读书最多的一代,他们的世界很大,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也很多,结婚生子不再是唯一选项,甚至不是优先选项。

取材于网络

更何况现实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房子、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下来,生孩子这件事,早就不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

它成了一项需要巨额前期投入、超长周期回报,且风险极高的“项目投资”,据悉从在中国,一个家庭将孩子从出生养到成年平均成本是53.8万元。

取材于网络

其中城镇家庭偏高,至少约为66.7万元,农村家庭则相对较少约为36.5万元,更有甚者在上海、北京等这样的一线城市成本更高,超过100万元‌。‌‌‌‌

生,还是不生?这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张复杂的成本核算表,当然政府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延长产假、发钱补贴、给个税优惠……各种“催生”大礼包不可谓不用心。

取材于网络

但这些温暖的补贴终究很难焐热冰冷的现实,生育率依然在世界最低的行列里徘徊,这不是中国独有的尴尬,很多国家都在面临这一现实。

日本的退休年龄已经计划推迟到75岁,就是对长寿和少子化双重夹击最直白的妥协,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愈发明显,各种负面影响接踵而至。

取材于网络

所带来的挑战

最先感到吃力的是工厂,过去靠着“人口红利”撑起的世界工厂,如今却常常为招不到年轻人而发愁,眼看着流水线上的工人平均年龄越来越大,这不仅拖慢生产,更在一点点侵蚀我们的制造业根基。

取材于网络

接着就是每个人的养老金账户,明白人都知道,养老金体系本质上是一个蓄水池,靠年轻人往里注水,给老年人放水。

现在的问题是注水的管子越来越细,放水的口子却越来越大,池子还能撑多久,没人敢打保票,这种焦虑弥漫在每个打工人的心头。

取材于网络

更深远的震荡则发生在社会的肌理之中,医院的床位要为越来越多的慢性病老人重新规划,城市的社区要为越来越多的独居、空巢老人提供服务。

而千万个家庭也在承受着撕裂,年轻人为了生计奔赴远方,留下父母在家乡,亲情只剩下手机屏幕里断断续续的信号。

取材于网络

面对这股无法逆转的时代洪流,谈“解决”或许有些傲慢,我们作为平民能做的更多是“适应”,国家社会也只能尽所能及的“调整”。

鼓励生育的政策需要从“给钱给假”的表面,深入到改变整个社会对婚育的文化认知和成本结构,这需要愚公移山般的耐心和智慧。

取材于网络

而如何让庞大的老年群体,活得有尊严、有质量,则考验着我们整个社会的良心和能力,这不仅是医疗和社保改革,更是对每一个生命晚景的承诺。

生与死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共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人口样貌,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而我们这一代人正站在历史的河滩上,亲眼看着潮水的方向,彻底变了。

取材于网络

笔者认为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已经不再是家庭以及个人的选择题了,而是牵连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制造、科技等哪个领域都少不了人才的侵入,如果死亡高峰真的到来,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参考资料:

海外网2023-01-17《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

封面新闻2025-01-17《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人口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

澎湃新闻2024-03-01《国家统计局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902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2

标签:财经   人口   去年   我国   高峰   网络   国家统计局   中国   国家   家庭   死亡率   社会   口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