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的车辆现象引发了无数人的热议 —— 曾经只在街头巷尾、城中村乱窜的 “电鸡”(电动车),如今竟然 “攻陷” 了单价 10 万 + 的豪宅区!消息一出,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这到底是咋回事?
要说深圳的电动车数量,那数字简直能把人惊掉下巴。早在 2023 年,电动车保有量就如同坐了火箭一般,突破了 500 万辆大关。
本以为这已经够夸张了,谁能想到,到了今年,这个数字又蹭蹭往上窜,直接飙升到 650 万辆!这庞大的数量,让深圳轻轻松松就跻身全国电动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之列。
换算一下,平均每 3 个深圳人,手里就握着一辆电动车,这密度,说是 “人手一车” 都不为过。
电动车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倒也不是没有好处。就拿产业发展来说,那真叫一个 “水涨船高”。
2024 年 3 月,深圳甩出一记交通治理 “王炸”!正式公布《深圳市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换电设施高质量发展、打造 “换电之城” 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这份极具前瞻性的规划堪称大手笔 —— 剑指未来 3 年,要在全市落地 5 万台换电柜(总计 50 万仓),彻底重塑电动自行车能源补给格局,全力构建以换电为核心、充电为补充的全新生态体系。
方案设定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与换电仓 10:1 的建设比例,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电动自行车 “换电之城”。
这不仅为电动车用户解决了充电难题,更是带动了电池研发、换电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一系列上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少创业者和企业都在这波浪潮中找到了新的商机。
可俗话说得好,“福兮祸之所伏”,电动车数量一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抱怨声如同潮水般涌来。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大吐苦水,直言电动车已经多到堵路了!
就拿布吉千欣街来说,以前虽然算不上宽敞,但至少通行顺畅,可现在,一到早晚高峰,密密麻麻的电动车把道路挤得满满当当,汽车寸步难行,行人也只能在车流中艰难穿梭。
还有网友无奈地调侃:“以前深圳干净整洁,走在路上舒坦,现在电动车泛滥成灾,横冲直撞,走在路上没有一点安全感”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散发着 “壕气” 的豪宅区,也没能 “逃过一劫”。
壹方玖誉、恒裕滨城,这些在深圳赫赫有名的高端小区,周边房价动辄 10 万 +,本应是静谧、高档的代名词。可如今,小区门口、周边道路上,随处可见呼啸而过的电动车,甚至连小区的地下车库,都被电动车占据了不少空间。
面对电动车 “泛滥成灾” 的局面,网友们分成了两派。一派强烈呼吁加强管控,他们认为,电动车数量失控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秩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派则秉持着 “打不过就加入” 的心态,觉得电动车方便快捷,停车也容易,是在深圳通勤的 “神器”。
那么,面对网友们的争议和吐槽,官方是怎么回应的呢?
在问政平台上,关于电动车治理的留言一直居高不下,市民们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电动车数量过多,密密麻麻的电动车停得到处都是,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二是部分电动车骑手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逆行、随意变道等现象屡见不鲜,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三是乱停乱放问题突出,不仅挤占了城市公共空间,还经常堵住消防通道和人行通道,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
市公安局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明确表示:根据现行国家电动自行车标准,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目前并没有法律依据可以在深圳全域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
这也就是说,“一刀切” 地禁行电动车,是行不通的。不过,深圳对电动车管理的重视程度可一点都不含糊,从生产、销售、登记,到使用、停放、充电,各个环节都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了一套全链条综合治理体系。
比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严格把控电动车生产和销售环节,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交警部门则主要负责路面交通秩序管理,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最近,不少深圳人都发现,路上的交警明显增多了,查车力度也加大了。
不仅在龙华白石龙,交警设卡严查电动车违章,短短一个小时,就查处了数十起违法行为;还在福田深南中路也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不少违规骑行的电动车骑手被当场拦下,接受处罚。
为了保障电动车的行驶路权,同时减少与行人、机动车的冲突,深圳正在加速推进独立非机动车道建设。相关部门表示,未来会在更多道路上规划和建设独立的非机动车道,让电动车有专属的 “行驶空间”。
此外,深圳对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态度也十分明确 —— 不鼓励发展。不管是企业擅自扩大投放规模,还是未经审批便 “抢占” 街头,只要共享电动自行车出现违规投放行为,就等同于触碰了占道经营等行政违法的 “红线”。
目前,深圳大部分道路的电子摄像头都主要针对机动车进行抓拍,对于非机动车无牌、违章驾驶等情况,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交警人力查处。
这就导致监管存在大量盲区,一些电动车骑手抱着侥幸心理,肆意违反交通规则。而且,电动车流动性强、数量庞大,光靠有限的交警人力,很难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
深圳街头电动车从零星身影变成密集 “洪流”,连豪宅区都被 “淹没”,这场城市交通的新挑战,着实让管理部门和市民都犯了难。
尽管官方接连出招,可问题依旧像打地鼠般此起彼伏,要彻底破解困局,绝非一朝一夕能实现。
想要真正驯服这匹 “电马”,既得在道路规划上下苦功夫,把非机动车道建得宽敞又合理;也得给管理装上 “科技大脑”,用智能摄像头紧盯违规行为;更要织密公共交通网络,让地铁公交跑得更快、线路更顺,让大家愿意放下电动车钥匙。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