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山雕被捕16天后,杨子荣意外牺牲,多年后一农民自首:我杀的

1966年,阳光村的村民举报同村一个叫孟同春的农民,经常不回家,像是长在了山上一样。村民路过山上时看到,这个孟同春种植了大片罂粟,搭起的草棚外挂满了猎物。村民们认为,这种反常的行为,很像土匪的作风。

于是,村民们把孟同春揪了出来。还不等拷问,孟同春自己就吓得吐了很多惊天秘密,他说:“杨子荣,我杀的……”

孟同春年轻时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计,每天都要上山打猎,或者是挖人参卖钱。由于他天天在各大山头转悠,时间长了,就和各路土匪都混熟了。孟同春心想,天天累死累活的干,还不如跟他们当土匪。于是,他改名为“孟老三”,加入了“座山雕”的匪帮。

孟老三在土匪里,是个跑腿送信,收集情报的小角色。当年,杨子荣带领小分队“投奔”座山雕时,他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1947年的一天,孟老三奉命给海林县模范村农会主席贾润福送了一封信,信上写道,要农会3天内,交出20件棉衣,10袋白面,否则就要砍掉贾润福的脑袋。贾润福赶紧把情况上报给了驻海林的牡丹江军分区第二团团部。

王敬之团长当即下令,由侦察排长杨子荣带领5人前去侦察,副政委曲波率领小股部队,作为杨子荣的后续接应。

“座山雕”人称“三爷”,狡猾得很,深居简出,除了几个亲信,没人知道他的巢穴位置。杨子荣带队,朝“座山雕”可疑的匪寨方向排查。路过一个伐木工人的窝棚时,杨子荣知道深山老林里,“把头”估计与土匪有勾连。

杨子荣用“黑话”打探:“娘家失了火,想借问个道,找小孩他娘舅去。”这话的意思是,想“投靠”座山雕。“把头”不语。杨子荣只好暂时在窝棚住下,此后每天都下山“抢”老百姓的鸡,带回来吃。

这天,“把头”表明了身份,称是“三爷”的联络副官,让他们再住几天,自会有人前来接他们去见“三爷”。几天过去了,来了一个姓刘的小头目。杨子荣讲,他们6兄弟是“吴三虎”的部下,他自己是副官。与共军交火后,伤亡惨重,他带着兄弟们逃了出来,想投奔“三爷”。

就这样,杨子荣打入了“座山雕”的巢穴。很快,杨子荣胆大心细地活捉了“座山雕”。而在此之前,杨子荣就已经积累了不少“剿匪”的经验。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杨子荣出生在山东牟平的一户穷苦人家。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杨子荣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来到东北打工。父亲过劳去世后,杨子荣独自在东北靠当船工、矿工维持生计。长期在社会底层生活,让他逐渐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也为他后来能和土匪“谈判”,打下了基础。

1943年,杨子荣为工友出头,痛打了工头。东北待不下去了,他便回到了老家。之后,杨子荣加入了胶东军区海军支队。1945年,杨子荣奉命去东北工作。在从胶东到东北的途中,杨子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日军刚被清理出去,东北的各种匪患还很严重。杨子荣所在的部队,承担着剿匪的重担。杨子荣经常凭着胆大心细、好口才,不费一枪一弹就能劝说土匪头子放下武器。杨子荣的表现,深受领导和战友们的认可。杨子荣被评为了“战斗英雄”。

“座山雕”覆灭后,杨子荣和曲波副政委再次带队出发,追剿躲藏在闹枝沟的郑三炮匪部。而“座山雕”的狗`腿子孟老三,自上次逃脱后,又跑到了郑三炮的麾下当匪徒。这一次,孟老三竟开枪打死了杨子荣。

1947年2月22日,杨子荣与郑三炮交火的前一晚,有队友提议擦枪。因出门紧急忘记带擦枪油了,大家就用老乡家的猪油擦了枪。没曾想第二天突袭,擦过猪油的枪被冻住了,未能打响,最后,年仅30岁的杨子荣中弹倒在了血泊当中。

捣毁匪窝后,曲波政委气急了,他找来一根棒子狠狠地敲在了被俘虏的郑三炮的脑袋上。接着,小股部队的人,纷纷上前发泄怒火。只见郑三炮满脸是血,胳膊被砍了下来。曲波政委和战友们为杨子荣报了仇!

杨子荣的死讯传到团部时,团长王敬之正和政委说话。两人谈到了剿匪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闹枝沟战斗,将是二团最后一次战斗!王敬之听闻噩耗后,悲痛不已:杨子荣是全团最优秀的英雄,怎么在剿匪即将要结束的时候“丢”在这里了!王团长禁不住连说了三个“太可惜了”。

话说,那个开枪打中杨子荣胸口的孟老三,趁乱又一次逃了。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那个特殊年代,孟老三被揪了出来。孟老三犯下如此要案,等待他的将是法律对他的严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海林   胶东   农会   胆大心细   窝棚   副官   政委   土匪   团长   把头   天后   牺牲   多年   意外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