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挺进贞丰90周年系列报道】(三)兵出铁索桥

1935年4月16日,右路先遣团红三军团第十一团成功抢渡北盘江,打败来敌并控制了坡扪制高点和坝草至坡扪渡口,架起了北盘江上的第一座浮桥——坝草至坡扪浮桥。标志着中央红军已经先发制人地拿到了打开云南大门的钥匙。

坡扪渡口今貌

然而,中央红军在贞丰抢渡北盘江,仍然潜伏着一个重大威胁——花江铁索桥。

索桥咽喉 潜藏威胁

北盘江的花江大峡谷段,横亘于贞丰县与关岭县之间。峡谷奇峰异石,竞相耸立;山势陡峻,两岸壁立千仞,均为悬岩绝壁。

花江铁索桥码头今貌

花江大峡谷,两岸繁花似锦,四季落花随水漂流,因此得名花江。大峡谷内,花江铁索桥,横挂绝壁,连接两岸,古人有诗赞曰:“横空铁索系山腰,俨似扬州廿四桥;履险如夷通利济,征车那计浪中摇”,可谓惟妙惟肖。

花江铁索桥两岸连接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为滇黔交通之要枢,有“滇黔锁钥”之称。昔日,虽无公路之便,却如现今的国道般重要。

1935年4月中旬,敌军若探知中央红军从贞丰抢渡北盘江,关岭一线的敌军必然会通过花江铁索桥出兵贞丰,那渡江后西进的中央红军必将遭受迎头或拦腰阻击的重大威胁。中央红军一但受到敌军重兵阻击,那又会陷入敌人新的包围之中。

不畏艰难 再踏征程

中央红军在贞丰抢渡北盘江,花江铁索桥潜在的重大威胁,中革军委早有判断,因此,4月13日在部署红军抢渡北盘江的同时,就命令红三军团第十三团派侦察连从北岸破毁铁索桥。但因敌情有变,未能实现。

花江铁索桥旧貌

为防止敌人侧击,4月16日,贞丰坡扪山上红十一团临时指挥所,红十一团指挥员正在谋划攻占贞丰县城等事宜。下半夜,军团长彭德怀赶到红十一团指挥所,第一件事就命令张爱萍率红十一团主力实施“兵出铁索桥”,以牵制关岭、募役一线之敌,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顺利西进。

兵出铁索桥,战略意义重大。然而,铁索桥与贞丰县城相隔百里,张爱萍率部挺进,就意味着孤军深入,凶险异常。出发前,彭德怀深切叮嘱:“你们是单独行动,任务艰巨,要特别提高警惕,可能被敌人切断与主力的联系,更要谨慎小心。在独立活动中,要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依靠群众,注意随时与军团的电台联系。”

面对紧急军情,红十一团将士,再次承担重任,沿着凹凸不平的山路,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坳,迅速向前平街跃进。

经过艰难跋涉,4月18日下午,红十一团主力抵达平街。平街为一个战略要地,常年都有敌军驻守,当时驻守平街的是黔军吴剑平师常和笙团二营。张爱萍随即指挥部队发起攻击,经过半小时激战,打败平街守敌。

英勇出击 使命必达

平街战斗结束后,张爱萍对部队进行了重新部署,命令政治处主任王平指挥三营驻守平街策应,确保铁索桥阻敌部队后背安全,他则率领二营和团侦察排向铁索桥出击。张爱萍指挥部队打败营盘守敌后,直下铁索桥,连续夺取敌军的箐门口和七块碑一线阵地。敌军退守铁索桥桥头,红军占领蚂蟥井一线阵地。18日夜至20日晨,红十一团第二营和团侦察排在花江河畔的蚂蟥井、七块碑、后山碉堡和花江寨等地,以宽大正面的阻击态势与敌军对峙了一个白天和两个整夜。

花江铁索桥旁边的小花江村今貌

花江铁索桥虽然没有被红军占领,但红十一团主力占领了平街这个战略重镇,兵出箐门口、七块碑,并在蚂蟥井、七块碑、箐门口、花江寨和营盘等地,形成严密的层层阻击态势,如利刃般斩断了关岭之敌与贞丰、兴仁的联系,打破了敌人从关岭通过铁索桥出击红军的企图,使得渡江后的红军顺利夺取贞丰、兴仁、安龙县城,有力地保障了主力部队顺利西进云南。

4月19日夜,张爱萍接到彭德怀军团长电令:我军已全部渡过北盘江。命令红十一团主力立即撤离,迅速通过兴仁一线。20日清晨,胜利完成铁索桥阻敌任务的红十一团主力,奉命撤离,又踏上新的征程。

这段在贞丰的惊险历程,让张爱萍感受深刻。他完成在贞丰的战斗任务后,怀着胜利的喜悦,挥笔写下《急军令·抢渡北盘江》这首战斗豪情的词。

北盘水吼山谷震,

敌岸陡峭插入云。

大军西去夺要津,

出奇兵,

雷击电闪占百层。

连克贞丰下兴仁,

风扫落叶马不停。

挥戈者相守关岭,

断后阵,

机关算尽休得逞。

撰 稿:梁正国

组 稿:杨秀伦 汪 海

校 对:毛如远 刘德仁

编 辑:王 胜

二 审:李 勇

终 审:吴 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贞丰   铁索桥   兴仁   蚂蟥   敌军   红军   两岸   主力   部队   周年   中央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