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记者节。
说实话,这可能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节日之一。当主角的我们,往往还在忙着采访、写稿、剪辑、直播。节日?不过是个普通的加班日。
但今天,我想聊点不一样的。不是自怜,不是高调,而是关于“追问”二字——这个职业最原始,也最珍贵的本能。
追问,是记者的天职。
记者二字,“记”为记录,“者”为人。我们是记录的人,但若只是被动记录,与录音笔何异?真正的记者,永远在追问。
司马迁写《史记》,不只是抄录史料。他走遍名山大川,问老人,问遗民,在废墟上想象当年的硝烟。他追问历史中的“为什么”,所以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民国时代的张季鸾、邵飘萍,他们办报于乱世,问军阀:为何打仗?问政府:为何卖国?邵飘萍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但他用生命诠释了:追问,有时比生命更重要。
这个时代,还需要追问吗?
当然需要。而且更需要。
算法推送让我们活在了信息的茧房里。你看的,永远是你想看的。你信的,永远是你愿意信的。世界被切割成无数个平行空间,彼此隔绝,互相不理解。
这时候,记者是撬开茧房的那根钉子。我们要问:真相真的如你所说吗?事件还有没有另一面?当我们停止追问,思想就开始死亡。
想想疫情最紧张的时候。是谁在追问物资的去向?是谁在挖掘普通人互助的故事?是谁在记录这个时代的悲欢?是记者。我们让信息流动,让问题曝光,让温暖传递。
追问,是良药也是手术刀。
有人说,记者就是“搞事情的”。没错,我们就是在平静的水面投下石子,看看底下藏着什么。
曝光假疫苗,我们在问:安全底线在哪里?揭开学术造假,我们在问:学术尊严何在?记录山区孩子的困境,我们在问:教育公平如何实现?
这样的追问,是苦口良药,也是锋利手术刀。它会痛,会让人不舒服,但能治病。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记者的追问,就是多元声音的守护者。
我们,也在追问自己。
做记者越久,越懂得敬畏。一条报道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话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所以我们在追问世界的同时,也在不停追问自己:事实核实了吗?信源平衡了吗?表达准确了吗?立场公正了吗?
这份职业最难也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既要热血澎湃地追寻真相,又要冷静克制地呈现事实。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激情与理性之间走钢丝。
别停,永远别停。
记者节最好的庆祝方式是什么?不是领奖,不是放假,而是继续追问。
去问丰收的农民,粮食为何卖不上价?去问创业的年轻人,梦想是否还在?去问政策的制定者,改革如何落地?去问街头的老人,幸福究竟是什么?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有太多问题需要答案。5G时代的机遇、气候变化的挑战、社会老龄化的应对……每一个问题都值得用一篇篇报道去厘清,用一个个故事去诠释。
记者是永远的提问者,是职业的“为什么先生”“怎么样小姐”。我们的笔和镜头,永远对准那些还需要答案的地方。
所以,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我想对所有的同行说:追问,别停。哪怕声音沙哑,哪怕脚步沉重。因为这个世界需要提问者,如同黑夜需要守夜人。
也许多年后,我们不再被称为记者,但追问的精神不会死。只要还有人愿意提出问题,渴望真相,这个世界就还有光。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还在追问的新闻人。节日快乐,辛苦了。明天,我们继续上路。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