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加坡籍艺人李凯馨的律师函撞上央媒“零容忍”的雷霆手腕,这场持续35天的舆论拉锯战,在5月10日撕开了跨国艺人最难堪的生存裂缝——究竟是文化误解还是真心背弃?
被《赴山海》剧组除名、遭品牌方连夜撤换海报的她,此刻正站在职业生涯的悬崖边。
时间回拨到4月10日凌晨,某音频论坛突然流传出疑似李凯馨的尖刻言论:“来中国不就是图钱?那些傻子......”这段2分47秒的录音犹如投入深水的炸弹,瞬间点燃社交平台。
网友发现,录音背景音与李凯馨2月在横店接受《星闻周刊》专访时的环境声高度吻合,而她佩戴的卡地亚钉子手镯碰撞声,更成为技术流博主鉴定的关键证据。
这不是外籍艺人首次触礁。就在三个月前,坐拥700万粉丝的“文化桥梁”李美越,因将武汉长江大桥翻译成“日本金门大桥”,被央媒打上马赛克封印。
这个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汉语桥冠军,曾在直播间炫耀“中国人最好糊弄”,最终在48小时内遭遇品牌集体解约。两起事件形成微妙镜像——都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车,都牵扯语言转换的灰色地带。
深挖李凯馨的成长轨迹,会发现更复杂的文化撕裂。这个生于1999年的星二代,父亲是新加坡著名制片人,母亲为马来西亚华裔歌手。
她15岁因拍摄苹果春节广告爆红,16岁签约中国经纪公司,在《海上牧云记》中塑造的苏语凝至今仍是古装剧白月光。
但鲜少人知,2020年她在韩国综艺中提及“首尔就像第二个家”,此番争议言论被翻出后,有网友制作出她七年间11次更改微博认证地的时间轴。
舆情发酵期间,戏剧学院教授王立群在《文化观察》栏目指出:“跨国艺人正在遭遇文化认同的罗生门。”这让人想起2016年张娜拉“圈钱门”事件,同样因语境偏差引发的灾难。
不同的是,李凯馨团队在黄金72小时内保持沉默,直到5月10日才抛出“恶意剪辑”的声明,而此时《赴山海》官微已删除其所有剧照,合作五年的化妆品品牌悄悄撤下地铁广告。
耐人寻味的是,李凯馨工作室声明中刻意强调“16岁回归中国”,却回避了其新加坡国籍事实。有留学机构爆料,她2022年曾咨询过香港优才计划,试图获取中国永久居留权。
这种身份认知的摇摆,恰似她社交媒体上的分裂画像——微博晒故宫雪景,ins发圣淘沙度假,两种文化符号的交替闪现。
截至发稿,央媒虽未直接点名,但《文艺报》最新社论《守好文化阵地》中特别强调:“对那些消费中国情怀的投机者,必须筑牢防护网。
或许真正的判决早已写在《赴山海》剧组的紧急换角公告里,写在李美越抖音账号至今未解的封禁标识中。
当李凯馨在声明末尾写下“永远热爱这片土地”,网友却在深挖她去年点赞的台独艺人动态——跨国艺人的生存困境,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如何在文化钢丝上跳出平衡之舞的终极命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