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王牌要没了?澳大利亚挖走中国稀土团队,重要技术已被攻破!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这次算是在全世界都出名了,不仅发公告宣布能够商业化产出“氧化镝”,还传闻挖走了中国的稀土团队。

不少媒体也争相报道,仿佛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真能代替中国,给西方国家稀土进行加工一样,那稀土这张“王牌”难道真的要不管用了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挖走几个人就和中国平齐了?

“挖人”这事在哪个行业都免不了,根据现在的传闻,听起来好像是澳洲这次下了“血本”,直接打包带走一个团队,可这真能动摇我们的“根基”吗?

要知道中国稀土行业的人才储备,从来不是一个“团队”能定义的,我们有大量的一线工程师,他们扎根在矿山、冶炼厂、研究院等等,为我们的稀土行业“添砖加瓦”。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每年都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老师傅带着年轻人,在生产线上手把手地教,这种“传帮带”的体系,才是我们真正的底气。

这就好比一条奔腾的大江,你用瓢舀走几盆水,对整条江的流向和水量有影响吗?人走了,坑很快就会被填上,甚至新来的人,还能在实践中踩出一条更好的路。

莱纳斯号称花了很长时间,生产出高纯度的氧化镝,但要知道我们的技术优势,早就不是某个单点了,而是一整套经过多年迭代、优化到极致的“体系”。

从上世纪70年代,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就为我们打下了分离技术的地基,能把十几种极其相似的稀土元素,分得一清二楚。

这套体系如今已经演化成完整的产业链,更何况工业应用,尤其是尖端领域,对纯度的要求是很高级别的,实验室里的一次成功,就想要和我们平齐几乎是不可能的。

完整的产业链

我们假设澳大利亚有了技术,有了人,但他们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完整的产业链,在中国一颗矿石从矿山里挖出来,很快就能变成新能源汽车里的高性能磁材。

这不是奇迹,这是我们产业生态的日常,从上游的开采,到中游的分离,再到下游的应用,所有环节都在一个高效的闭环里,这种效率是我们多年沉淀技术才形成的。

反观澳大利亚,他们的模式是“全球接力”,矿石有可能是在很远的地区开采的,然后再漂洋过海运到马来西亚分离,成品再运到欧美加工。

整个链条需要很长的时间运输,一旦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条供应链有可能得停摆,这种“全球漫游”的生产方式,成本高昂风险巨大。

如果说人才、技术和产业链是明牌,那战略储备和资源掌控,就是我们扣在手里的“王炸”,要知道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更是最大的储备国。

我们在赣州等地建立的战略储备库,能随时调节全球市场的供需和价格,2021年我们只是略微收紧了镝、铽等重稀土的出口,国际价格立刻就出现了暴涨,这种能力是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根本不能比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澳大利亚高喊着要摆脱依赖,可他们莱纳斯工厂的原料,有相当一部分,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

而他们用着中国的原料,生产出我们早已量产的东西,然后宣布要挑战我们,多少是有点“开玩笑”了。

能卖出去吗?

最后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澳大利亚费尽心力造出的产品打算卖给谁?全球最大的稀土应用市场在中国。

全球绝大部分订单,也握在中国企业手里,所以从商业逻辑上讲,中国的企业会放弃身边稳定、廉价、高效的供应链,去大老远采购澳大利亚又贵、周期又长的原料吗?

商人又不是慈善家,比如美国也不是不能生产稀土,甚至在以前不少国家还会把稀土拉到美国去加工,但他们的成本下不来,随着我们在稀土分离技术上的突破,他们的产品就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了。

所以澳大利亚的产品市场在哪?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要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费国和加工国,我们就拥有最终的定价权和规则制定权。

并且加工稀土还有不少的副产品,我们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能将这些副产品售卖出去,澳大利亚能吗?所以从多方面来看,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想要和我们平齐,还是不太可能的。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科技   稀土   澳大利亚   王牌   中国   团队   技术   产业链   完整   加工   闭环   全球   行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