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称“中国令人失望”,中方回了6个字,反问为何不敢指责美国


中国气候承诺的最新进展

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行动一直备受关注,这次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更新就是在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公布的。2025年9月24日,国家主席通过视频方式出席峰会,正式宣布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比峰值下降7%到10%,并且会争取更高的幅度。同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9亿千瓦。这些数字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基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来定的。

要理解这个目标,得先看看背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巨大,排放量自然也排在首位,但从峰值后下降7%到10%,这意味着实际减排量会相当可观。根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办公室的数据,峰值排放预计在2024年左右达到120亿吨二氧化当量左右,这个承诺相当于每年减少数亿吨的排放。更重要的是,这次目标首次覆盖全经济体,而不是只限于某些行业,这显示出中国在系统性减排上的决心。

中国这些年来的实际成绩也支撑着这个承诺。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已经到了19.7%,风电和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2.5亿千瓦。碳交易市场也在扩大,到2025年上半年,覆盖电力、钢铁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交易规模预计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措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落地,比如淘汰高耗能设备,投资电弧炉技术来降低钢铁行业的碳足迹。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也认可,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部署速度上领先全球,2024年新增的太阳能板就够覆盖整个欧洲的用电需求。

当然,这个目标不是孤立的。它符合巴黎协定框架下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强调,减排要和经济发展挂钩,不能一刀切。峰会后,联合国秘书处汇总的文件显示,超过100个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讨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代表对中国举措表示赞赏,认为这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信心。巴西作为下届COP30东道主,也在联合声明中提到,推动资金机制改革,让发达国家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承诺。

中国也没忽略国际合作。文件里明确了实施路径,包括加强碳市场建设和技术转移。2025年上半年,中国已经启动了多项国际项目,比如和非洲国家合作建太阳能电站,帮助他们跳过煤炭依赖阶段。这不光是减排,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总的来说,这次更新是务实的延续,体现了中国一贯的风格:目标定得可行,行动抓得紧。


欧盟对目标的公开不满

欧盟的反应来得很快,也很直接。就在中国宣布两天后,2025年9月25日,欧盟气候行动、净零排放和清洁增长专员沃普克·胡克斯特拉在布鲁塞尔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直言,这个目标“明显低于预期水平”,而且“远未达到现实可行且符合巴黎协定要求的标准”。他特别强调,中国作为全球排放大头,这样的承诺会大幅增加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难度。欧盟委员会的正式声明里,用了“falls well short”这样的表述,意思就是差得远,令人失望。

胡克斯特拉的表态不是随口说说。他列举了数据对比:欧盟自己到2030年要减排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中国这个7%到10%的幅度,在他看来不够匹配中国经济规模。发布会现场,他还提到欧盟已经投资1万亿欧元到绿色协议上,但全球合作不均衡就会前功尽弃。媒体报道显示,这次批评是欧盟高层协调后的结果,法国和德国等成员国气候部长也附和,认为需要更强的外部压力来推动中国转型。

欧盟的立场有它的逻辑基础。欧洲面临着能源危机后遗症,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天然气价格飙升,现在煤炭依赖在波兰和德国等地还很高。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工业排放占总量的24%,转型速度跟不上。胡克斯特拉上任后,推动碳边境调节机制,从2023年10月开始对进口征收碳费,就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不被高碳产品冲击。中国钢铁和铝制品是重点目标,这次批评可能也带着贸易保护的影子。

不过,欧盟自己的履约记录也值得一看。到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占比刚过40%,但实际减排只降了4%,离55%的路径差不少。成员国间分歧大,东部国家像波兰还依赖煤炭发电超70%。胡克斯特拉在议会听证会上承认,这些挑战存在,但强调欧盟是全球气候领导者,必须督促别人跟上。国际媒体如路透社和气候变化新闻网都报道了这个事件,标题多用“disappointing”或“underwhelming”,反映出西方舆论的调调。

欧盟的批评还延伸到更广的语境。胡克斯特拉提到,中国的能源转型步伐很快,但目标设定保守,会影响COP30的谈判。欧盟计划在10月提交自己的2035年目标,预计减排66%到72.5%,这比中国绝对值高,但欧盟基数小得多。总的看,这次表态是欧盟在气候外交上的惯用手法:高调施压,争取谈判筹码。但它也暴露了欧盟内部的焦虑,经济复苏慢,绿色转型成本高企。

中方回击的双重标准质疑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来得干脆利落。2025年9月26日,通过书面形式回复路透社的询问,发言人直指欧盟的指责破坏了全球气候合作的共识,削弱了行动氛围。中国强调,自己在减排上的承诺最坚定,实际措施最多,执行效果最好。特别点出,欧盟这种做法才是“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

回应里最扎眼的,是那句“说大话、做小事”六个字,用来形容那些高喊口号却落实不力的行为。这话接地气,直戳痛点。外交部文件还具体提到,前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9月23日,特朗普称气候变化是“史上最大骗局”,质疑全球变暖的科学性,还宣布扩大化石燃料生产,到2026年石油产量达1400万桶每天。中国质疑,欧盟为什么对这个保持沉默,却转头批评中国的努力?这等于直接抛出问题:你们为什么不敢指责美国?

这个反问不是空穴来风。特朗普政府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2021年拜登重返,但2024年特朗普卷土重来后,又推动放松环保法规。美国国务院虽重申支持协定,但2025财年预算里化石燃料补贴高达500亿美元。欧盟对特朗普的言论没发声,联合国记录显示会场反应平淡,但对中国的目标却群起而攻。这在外交上叫选择性执法,中方点明这点,等于把球踢回欧盟脚下。

中国回应后,官媒跟进社论,重申实际贡献。2024年碳强度较2020年下降18%,提前完成承诺。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升,新增装机量全球第一。相比之下,欧盟工业转型滞后,德国2024年煤炭发电创纪录。国际能源署数据支持这点,中国风电太阳能部署速度是欧盟的三倍。中方还呼吁欧盟停止指责,推动实质合作,比如碳市场对接和技术共享。

这次风波不光停在气候层面,很快就和贸易挂钩。9月26日,德国商报报道,欧盟委员会计划10月初对中国钢铁征收25%到50%关税,理由是产能过剩冲击欧洲市场。贸易专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在备忘录中说,中国2024年钢铁产量超10亿吨,出口欧盟涨20%,威胁30万就业。胡克斯特拉在9月29日会议上,把钢铁排放和中国工业30%的碳足迹联系起来,暗示减产有助于全球脱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财经   美国   中方   反问   中国   欧盟   失望   目标   气候   全球   联合国   化石   德国   协定   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