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又鲜又甜,他吃了为何泪流满面?

近期,电影《长安的荔枝》大热,引起了众多“打工人”的共鸣。电影聚焦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初年,虚构了一位上林署小官李善德被任命为荔枝使、前往岭南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将荔枝运往长安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唐代盛世之下底层官员的艰难处境。

《长安的荔枝》海报

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活灵活现的人物,电影还为我们展现了唐朝丰富真实的历史面貌。北京大学吴宗国先生的《隋唐王朝兴亡史》对这些历史细节有着深入浅出的描述,恰可以帮助观众提供更为独特的历史解读视角。

《隋唐王朝兴亡史》

吴宗国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唐代科举与入仕

——李善德的尴尬境遇

在《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自叙经历不懈的努力,终于应举明算科,然而经历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也仅仅是一个司农寺上林署的九品小官。其长期得不到拔擢的原因一方面与自己沉溺于算术不谙世事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唐朝的科举制度脱不开干系。

影片中李善德应举后意气风发的模样

李善德买房后的幸福场景

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六个科目虽然并列,但是实际上有很明确的高下之分。唐朝官员的选拔与任免极度重视出身,因此对于想要成为达官显贵的人来说,获得进士出身极为重要,成为进士、通过铨选之后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对较好的职位,也能在升迁中占据有利地位,唐朝中后期的大多数宰相都为进士出身。明经出身相对进士出身有一定的差距,明经考试较进士考试较为简单,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的背诵情况,进士更考察举人的综合水平,因此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相比进士和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专业性更强,明法考试的内容为律令,明书主要考察训诂,明算要熟练掌握《九章算术》等算经。明法、明书、明算考试及第后从事专门工作,出路较窄,受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应举者较少。唐代选官重视“以文取士”,明算出身之人在处理政务上存在先天缺陷,即使在中举之后也很难荣升高官。

李善德在应举人数较少的明算科中举已是不易,想要从众多专业人员之中脱颖而出更是可能性极小,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在上林署二十多年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官就不足为奇了。

使职的形成发展

——“荔枝使”的来源

李善德长期担任九品小官,每月只能拿到微薄的俸禄,二十多年的积蓄连长安城边缘的房屋都买不下。当他的上司上林署令告诉他有一个荔枝使的美差时,他几乎没有检查文书的具体内容就签字画押,足见荔枝使一职对他有极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来自俸禄增加的喜悦,也来源于使职可能为其带来光明仕途的畅想。

上司给李善德画“饼”

高宗、武则天以来,为了处理日益复杂的边疆、财政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都由皇帝临时派遣各类使职前往解决。开元初年,使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使职不再是一种临时差遣,而是有了固定的治所。由于使职由皇帝任命,任务也由皇帝在任命使职的制书中直接规定,所以在当时的政务运作中就出现了尚书六部和使职两个互不统属的系统,两个系统被中书门下协调统辖。部分担任使职的官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口衔天命,地位尊贵,成为唐朝后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然而使职差遣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天宝年间,大量政务由皇帝和宰相临时决定和安排,许多事务交给使职承担,这导致原来的机构无法各司其职,职责不清,机构臃肿,导致一遇到特殊情况,原来的机构无权处理,新设置的使职没有这些任务,政府机关陷入瘫痪,无法运作,这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李善德所担任的“荔枝使”正是众多使职的一个缩影。当贵妃想要品尝岭南的荔枝时,政府又没有专门的机关负责此事,因此皇帝特地设置“荔枝使”办理此事,负责运送荔枝鲜,由于此项任务过分艰难,所以首先收到命令的岭南五府经略府无人愿意执行,最终几经辗转才落到了倒霉蛋李善德身上。当李善德接下任命后,众多同事虚心假意为其道喜,上林署令也暗示他这是为其补贴家用的决定,这件事从侧面反映了使职对于官员的前途和利益具有很大帮助。李善德前往岭南后的第一站就是经略府,刚进入府中递交文书时,经略使对其爱答不理,认为他是骗取信任的江湖骗子,这与李善德的低品级密切相关。再确认“荔枝使”的真实身份后,他们转变了自己的态度,给予了李善德一张五府通行符牒以表明对皇帝使者的支持,但是不愿再提供更多财政上的支持,说明他们心中极度明白这项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不愿意耗费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巧妙的展现了李善德“荔枝使”的小小特权和九品小官自身职权之间的矛盾。“荔枝使”身份为其运送荔枝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也是他能够在岭南长期生活的前提条件。在荔枝转运结束后,杨国忠对李善德说以后每年都由其担任荔枝使则是当时使职从临时转变为常规的重要体现。

李善德运送荔枝的场景

荔枝送入长安后木棉花飘洒的场景

杨国忠专权

——“右相”的庞大权力

电影中塑造了一个威严易怒、城府极深的杨国忠形象,当李善德被宦官鱼朝恩设计投入狱中时,是右相杨国忠主动出手将其释放,并亲自给予其“国忠”令牌,李善德瞬间从无人理会到众人从命,前后差异巨大。杨国忠在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他居于强者之位,具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权力。

杨国忠的威严形象

《隋唐王朝兴亡史》中对杨国忠形象有着详细的描述,杨国忠本名杨钊,是武则天时期宠臣张易之的外甥,他的从姐妹是著名的杨贵妃。但是杨国忠并不能算是完全的关系户,他的理财能力突出,当时军费和皇室、贵族奢侈用度极度增加,杨国忠通过将地方仓库中粮食折变为金银的方式迅速充实了中央政府的库藏。因为此举,他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成为当时的大红人,逐渐兼任四十多个使职。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被任命为右相(中书令)兼文部(吏部)尚书,所任诸使如故。杨国忠的权力不止来自右相和文部尚书,更来自自己所兼任的四十多个使职,这意味着他担任宰相后,除了总理庶政,财政、用人大权以及关内、京畿、剑南和山南的地方军政大权也都集中到自己一人之手,权力的集中达到空前的程度。

影片中的杨国忠正值最为鼎盛的时期,皇帝宠爱,下官奉承,独揽大权,电影中的形象与他的历史形象基本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当荔枝运送完毕,李善德找杨国忠对峙所谈的主要是荔枝运送的经济问题,杨国忠为了完成荔枝的运送,对沿途驿站的附户加派徭役,征收荔枝税,导致多处驿站发生逃驿。实际上的花销远远小于征收的赋税,而这些赋税最终也被全部纳入中央府库之中。一方面反映了民众之疾苦,另一方面则恰好展现了杨国忠理财能力突出的特点,是与真实历史的巧妙结合。

安史之乱的爆发

——盛世下的隐患

李善德因为与杨国忠的对峙险些丢掉性命,最终是玄宗的一篮青李救了他的性命,最终被发配到岭南生活。不久之后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李善德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泪流满面,他无法理解如此一个盛世竟然在很短时间内就化为泡影。《隋唐王朝兴亡史》做出了解答。

李善德被杨国忠杖击出血

这首先与唐朝军队的布局密切相关,由于边境各方势力的影响,玄宗不得不在边境驻扎大量军队,唐朝初年内重外轻的军队布局转变为外重内轻,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只有十万多禁军,而安禄山作为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统辖兵力远远超于中央。其次,玄宗又认为这些边将是胡人,无法与内廷勾结,对自己的皇位没有威胁,并不非常在意他们。除此之外,宫中每天过着奢靡的生活,民众负担实际上有所加重,但是民间疾苦难以被反映到高层,上下信息渠道不畅,安禄山本人与杨国忠之间又存在巨大矛盾。这些条件为安禄山谋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南下,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权倾一时的杨国忠被陈玄礼等人发动兵变杀死,贵妃也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大唐的盛世随着长安的大火逐渐消逝。

金碧辉煌的盛世下隐藏着重重危机

正如电影中反映的那样,前一年还是贵妃寿宴上的载歌载舞,后一年就已经是长安城的滚滚狼烟了,盛世的繁华背后往往存在着众多的隐患。当朝廷只为了上层的奢靡生活而忽略下层官员和民众的感受时,这样看似稳固的盛世不会持续太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这正是《隋唐王朝兴亡史》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文中插图、封面图来源:电影《长安的荔枝》剧照

欢迎转发、分享!账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星标“人民文学出版社”,愿好文学始终与你相伴~

星标指南:点击账号↑ 

稿件初审:张    瑶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

END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历史   长安   荔枝   泪流满面   上林   进士   唐朝   天宝   王朝   岭南   盛世   兴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