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加速成长的方式:读懂父亲

犹记6月第三个星期日那天,打开朋友圈是满满的炫“父”文案,全网也是对父亲铺天盖地的感恩和赞扬。

实际上,父亲不是在父亲节那天才是父亲。

他从男孩到男人、从儿子到父亲的角色变换,一路摸索过来,终于成了我们熟悉的样子——有喜怒对错,有迷茫短板,对人生答卷更有一套专属的答题方法。

作家梁晓声在小说《父亲》里,用忠实的文字,记录了父亲的一生。书中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曾给家庭带来沉重的伤痛。

每个人和时代都有局限性,父亲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只有读懂父亲,才是一个人成长加速的方式。


01

可敬的父亲

梁晓声的父亲是个建筑工人,他不善言辞,靠力气养活一家七口人却从无怨言。

随工程队支援大西北后,父亲为了攒钱,每三年才探一次家。

他自己一块臭豆腐可以吃三顿,连顿炒菜都舍不得吃,可看到孩子们饭量大时,会流露出喜悦欣慰的表情,不断鼓励孩子们多吃点。

由于父亲的工资不足以维持家中日常开销,母亲只好借债贴补家用。父亲探家时,虽然心有不悦,但还是把好不容易攒的钱还了债,剩下的钱给家人们添置新衣服。

时代的风雨没有放过任何人,却总有人愿用血肉之躯负重前行。

《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曾有过一则报道。

“00后”女孩文静在深圳月薪5万元,但工作的压力让她崩溃,父亲得知后只让她累了就回家来,他说“我掏粪养你啦!”

文静从小嫌弃父亲做吸粪工的职业不体面,可在她最需要支持和理解的时候,父亲坚定地站在她后方。

《百年孤独》一书里写道:“父亲的爱不是只有确认,还有保护。”

你想要的一切,只要他有,他定倾其所有;如果没有,他也会从无创造到有。

当孩子羽翼未丰时,父亲为孩子挡风遮雨,从无怨言;当子女成年,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时,父亲仍是为孩子兜底的“超级英雄”。


02

可怕的父亲

大多数父亲对家庭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有些时候,他也给家庭造成终身隐痛。

梁晓声上学时曾被同学划破新衣服,原以为回家能得到安慰,谁知父亲狠狠扇了他一耳光,导致他好些天都不愿说话,即便开口也磕磕巴巴。父亲却从未意识到这是他造成的。

梁晓声的姐姐三岁时生病,父亲不信西医,后来母亲悄悄送去医院,医生说来晚了。父亲却固执地认为,姐姐是吃了两片西药药死的。

梁晓声的父亲是体力工作者,他崇尚力气且盲目自尊,对凡是不靠力气吃饭的人嗤之以鼻:“吃轻巧饭的!”梁晓声的大哥想考大学,父亲威严而粗暴地加以反对。

大哥顶着压力,瞒着父亲参加高考,并顺利收到录取通知书,原本想隐瞒父亲,可到底还是让父亲知道了。

父亲用极其愤怒和决绝的语气,写了一封信谩骂大哥。

品学兼优的大哥终于崩溃了,被学校送回来后,住进了精神病院,再没能返校。

每个人都有短板,可由于自己的局限给家人带来巨大的伤害,是家庭中最可怕的事情了,或需要用漫长的人生才能疗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里,塔拉的父亲患有躁郁症,他的专制和无知,让妻儿吃尽苦头。

无论谁生病受伤,他都不让看医生,也反对孩子们上学。所幸孩子们纷纷自我觉醒,先后逃离家庭,寻找并重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

有时候,真正的痛不是伤害本身,而是出手的人是最亲近的人,根本无法防备和辩驳。

作为父亲,“吃盐多过吃米”不是权威的象征,没有一个人的经验可以用在所有人身上。

与时俱进,才能更让人信服,更能给重要的人真正的扶持。

作为子女,也要明白,父辈的经历和过往不可改变地竖起了一道认知高墙,而认知的偏差也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一次次矛盾。

这很难说,究竟谁对谁错。

生活的洪流必定卷着每个人向前奔涌,不可逆也无法逃。而亲情,是这洪流中牵引彼此的不可割断的纽带,或许唯有彼此退一步,方能互相兼容。

03

可爱的父亲

大哥为了考大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轮到梁晓声要上大学时,父亲竟一反常态,火速给他汇了二百元钱,电汇单上附言:“不勾(够),久(就)来电。”

退休后,他把攒的钱给三儿子盖房子结婚;每个月的退休工资给大儿子交住院费后所剩无几;为了给小女儿托关系找工作,父亲打破他万事不求人的原则,答应帮人拉煤。

父亲在悄无声息地学习如何温和地爱孩子。

在梁晓声眼中,父亲最大的变化,是对知识分子表现出了由衷的崇敬。以前他看不起文化人,年纪大了反而周到地接待着儿子的文人朋友们。

尽管父亲再不能靠力气生存,但他不断改进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儿子的刮目相看。

与其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

朋友15岁的女儿莉莉,性格叛逆。父母不让染发,她就故意染得张扬怪异;父母不让她玩儿手机,她偏偏躲在被窝里刷视频。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父母求助心理医生,得到的建议是,不如试试理解孩子。

原来,莉莉从小被规训要按部就班,父母从不和她沟通,导致孩子和他们渐行渐远。

父母开始学着和莉莉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喜好和需求,才让危机四伏的家庭越来越和谐。

人这一生,总要不断反思和升级,才能在任何年龄段屹立不倒。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

梁晓声的《父亲》读来沉重却不失温情。

父亲用力气深沉地托举整个家庭,自己却独自消化苦痛。

晚年的父亲变得通情达理,不仅学会和文化人相处,更学会欣赏和夸赞儿子。

每个人的父亲性格迥异且绝不完美。唯一相同的,他终其一生都在替我们试探前路。

年少不知父亲累,中年方知父亲难。

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助力我们看清自己,完善自己,疗愈自己。

我们想报答却难以报答,若以父亲为镜,知功过,加以修正和传承,或是父亲们喜闻乐见的人生续集。

作者简介:柯婉,慢热撰稿人,一边写字,一边成长。


END

一审 | 赵怡云

二审 | 薛竹影

三审 | 焦美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美文   父亲   方式   孩子   家庭   大哥   父母   力气   儿子   莉莉   文化人   沉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