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到底图啥?明明是近邻,一衣带水,转头就摆出敌对架势。
从东汉光武帝赐金印那天算起,中日打交道已有近两千年。可到了近代,刀兵不断,矛盾加剧。今天喊“友好”,明天就跑去美国怀里咬中国一口。
咱今天就翻开这段纠缠不清的中日旧账,看看日本到底在“过不去”什么。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在洛阳亲赐“汉委奴国王金印”,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进入中国史籍视野。而后数百年,日本通过遣唐使、留学生、僧侣,主动吸收中华制度、文字、宗教、科技、礼乐、律法,样样不落。
尤其是735年,遣唐使吉备真备从长安带回“大礼包”:唐礼一百三十卷、律令典籍、铁尺、铜律管、箭矢、汉字偏旁的片假名原型,内容之丰,几乎构建了日本律法与书写体系的根基。
此后,日本国号也发生变化。公元670年,倭国正式更名为“日本”,意为“日出之地”。这个名字,从根源上表现出它对中华“中心文明”的抗衡心理。到了飞鸟时代,日本圣德太子开始“国策取经”,设立冠位十二阶、制定《十七条宪法》,建立起模仿唐朝体制的政权框架。
唐朝灭亡后,日本中断遣唐使,自此进入所谓“国风文化”的时代。表面上是“本土自立”,实质是源头断供后的自我建构。
进入近代,尤其是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引进西方军制、工业、财政体系,经济开始飞跃式发展。这一转变,直接造成文化仰视与现实力量的失衡对撞。过去仰视的中国,已成“东亚病夫”;曾经遥学的文明,成了“可踩的肥肉”。
1894年甲午战争,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夺取台湾;1931年九一八事变,关东军悍然侵占沈阳,三个月吞并整个东北;1937年卢沟桥炮声一起,日本全面侵华开战,南京城十万平民被屠杀。
这些事件,都不只是军事行动,是日本在民族层面,完成从“崇拜”到“歧视”的剧烈反转。
日本过去尊中国为师,后来却把这份“尊”转化成了“怨”。仇恨,是它脱胎于中国文化后急于“自证独立”的产物。
中日关系的裂痕,就藏在这种精神断裂里。而这种裂痕,一旦被新的力量对比激活,摩擦就成了必然。日本怕的不是战争,是怕中国再次成为它曾经仰视却被它否认的文明源头。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全线崩溃。南京、武汉、重庆、桂林、长春、哈尔滨……大半个中国被日军碾过,城市焦土遍地。战后美国出于冷战战略考量,未严惩日本,而是将其打造成“东亚反共桥头堡”,强行保留天皇制度,推进新宪法,借口“反苏”庇护日本“重塑”。
1972年9月29日,中日正式建交。那一年,中美刚刚破冰,苏联军力已压在中苏边境线上。日本看准风向,和中国一笑泯恩仇。1978年10月,邓小平首次访日,站在东京国宾馆,面对日本天皇和首相,语调平静却掷地有声:历史是过去,我们要向前看。
然而,战略缓和期并未消除日本的对华防备心理。进入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GDP年年攀升。日本虽在技术上依旧领先,但在政治、文化、地缘等层面始终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
1990年日本GDP为3万亿美元,2000年为4.7万亿,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达到6万亿美元,日本增长原地踏步。同年,日本政界多次炒作“中共威胁论”,开始推动“安保法案”、提高防卫预算、加强与美国军事协作。
同时,日本还频繁插手南海航行、台海事务、与美国联合演训。所有这些“出手动作”的背后,不是单纯敌意,而是对失落“东亚领导者”角色的焦灼恐慌。
过去是老大,现在是邻居的陪跑员,这种心理落差一旦结合上历史焦虑,就容易被右翼政客利用、被保守媒体放大、被民意扭曲。
2025年4月24日,日本政府对美国拉拢其加入“反华经济同盟”虽口头拒绝,但国内已出现呼吁“强化对华防线”的政治舆论。这意味着,日本对中国的“结构性敌意”并未因现实经济依赖而缓解,反而被现代国际格局重塑所激化。
日本的敌意,并非源于“中国做了什么”,而是源于中国“正在变得不可取代”。这对一个曾被中国托起、又靠美方庇护活下来的国家来说,是沉重的“地位剧痛”。而它的应激反应,就是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制造摩擦,“刷存在”。
2025年,日本GDP仍徘徊在5万亿美元附近,而中国已稳坐第二大经济体。这并非短期趋势,而是结构变化。中国工业链条完整,市场广阔,科技迅速突破。
日本长期依赖出口,消费占GDP比重60%,外需依赖症加重。仅中国游客消费的减少,就让东京银座百货在2023年减少净利17.5%。
但一边赚着中国的钱,另一边又喊着“警惕中国”,这在日本已成为政治正确。安倍晋三任内多次修改安保法、推动集体自卫权松绑;岸田政府更是以“安全环境恶化”为由,将防卫开支占GDP比例提升至2%。这些动作,都是“假想敌中国”设定下的政策驱动。
靖国神社问题依旧悬而未决。2013年至2022年,每年都有国会议员集体参拜。日本教科书中,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731部队等事实轻描淡写甚至回避。
日本希望掩盖过去的侵略本质,用“战后和平国家”的身份掩饰昔日的凶残行径。
与此同时,日本频繁在“台湾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2021年,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声称“一旦台海有事,日本应当介入”,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底线。
美日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多次联合军演,日本自卫队在东海部署新型舰艇和反导系统,这种“战略骚动”显然不是偶发,是持续推演的结果。
日本.百度百科
中日关系.百度百科
从“倭国"到”日本国":从二千年演化史看中日关系.追寻读史.2024-10-11
万史上的中日关系及其矛盾运动.www.81.cn.2015-08-01
从邦交正常化50年看中日关系大战略的变迁.人民中国.2022.09.30
看待中日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几个视角.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9-22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