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虎
编辑 | 石濑
在几小时的超长视频赛道中,AI也有了一席之地。
视频里,AI变声成温柔低音炮,贴心地提醒观众“调暗灯光、放松心情,准备好进入今晚的时空之旅”。他以平静的语调讲述着“中世纪的醉酒生活是什么样的”、“中世纪常见疾病的奇特疗法”、“维多利亚时代的育儿方法”等故事。
旁白声配合着柴火燃烧的背景音,大段大段的历史就这样被娓娓道来,其催眠效果不亚于上了一节大学历史课。
其中,一条长达2小时的视频在YouTube上播放量已超388万,评论超过1万条。
视频发布者“Sleepless Historian”自今年4月底起开始上传AI历史故事类长视频,据社交媒体分析工具Social Blade显示,仅一个月该账号便涨粉超35万,目前订阅数已突破62万。
乍一看,视频声音和画面几乎毫无破绽,都不会让人觉得是AI生成的,但快到视频结尾时,AI的声音突然开始出现了“故障”,不仅持续发出“eeeeeee”的音,还会美音、英音反复切换。
不仅如此,我们观察到“Historian Sleepy”“Sleepless Historian”“The Snoozetorian”“Dreamoria”“梦真侍郎”等账号,同样以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制作时长达数小时的助眠视频。
更有甚者,还有频道会用不间断直播的方式,来播放这类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社交平台,都针对AI生成内容完善了细则规定。在这一背景下,单纯靠AI批量生成并盈利的创作模式,或将难以为继。那么,AI长视频商业前景究竟如何?为什么创作者们瞄准了AI超长视频?
长达120分钟的AI视频,
油管播放量近400万
说起AI历史长视频的走红,和白噪音的流行密不可分。
在YouTube、Spotify等平台上,白噪音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成熟且流行的垂类。从录制自然音效(比如风声、雨声)到刻意制造的“耳语”ASMR,其形式多样,并且还有稳定的收听需求。
有报道显示,仅Spotify上,白噪音和环境音的日均收听时长就达到了300万小时,部分创作者还能通过“白噪音”播客,获得每月近2万美元的分成收入。
可见,“助眠哄睡”赛道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市场基础,而AI历史长视频更像是白噪音视频升级版。
以YouTube为例,只要在平台上以“Sleep”“History”“Boring”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发现大量打着“助眠”标签的视频。它们都以慢节奏、平缓的语音语调,把枯燥的历史用高度接近真人的声音朗读出来。
比如,今年4月,博主“Sleepless Historian”发布了一条2小时的历史视频《为什么在中世纪一天都活不下去》,播放量已近400万,成为该账号创建以来数据表现最好的一条视频。
据观察,“Sleepless Historian”几乎每天都会更新一条2-4小时的历史视频,其中三个视频的观看量已超百万,十个视频的播放量超50万。
大多视频以中世纪历史为主线,围绕奇闻逸事、生活习惯、职场生存法则等话题展开。
标题都是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又是很多人都不曾了解的历史冷知识。故事的开头总以“闭上眼睛,调暗灯光,你穿越回了xxx”开始,用第一人称视角视频的方式,尽快把观众带入到故事中。
“你穿越回了中世纪,好消息是你还活着,坏消息是跳蚤也还活着。你的床是一张半腐的稻草床垫,里面塞满了虫子和甘草,闻起来就像谷仓地板的味道,而三个月前它就是谷仓的地板。没有记忆海绵,没有枕头,也没有埃及棉床单…..”
除此之外,不同的AI历史账号在内容上还各有侧重。“Historian Sleepy”聚焦于某个历史时期的群体生活的细节,诸如“维多利亚时期最富有的人”、“山顶洞人如何开始造房子”等等;“TheDreamoria”主要发希腊神话和传说解析;“The Snoozetorian”更关注荒诞、意想不到的历史冷知识。
部分账号节目合集
从网友们的评论反馈来看,他们大多没有在意是AI生成的视频,评论区出现了“太有趣了,让我昏昏欲睡”等正面反馈,还有人调侃“听完这些我睡不着,我会花时间欣赏我现在躺的舒适的床。”
不仅如此,这些AI账号之间还会互相评论“卖惨”,给自己的视频增加热度。这些AI生成的历史频道均获得了大量的关注,甚至有的账号订阅用户数超过了10万。
AI长视频的整个创作流程,其实和常见的绘本故事视频如出一辙。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由AI初步策划选题:
提示词: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油管视频创作者,专门为慢节奏、带点幽默感、适合放松助眠的历史讲故事频道策划视频内容,现在想出一些新颖又吸引人的视频选题标题。
输出内容要求:请你提供「n」条视频标题,每个标题必须用以下开头之一,必须要轮流使用:「复制类似账号的AI视频标题」
请注意只输出标题内容,每行一条,不要合并,不要重复出现相似内容或措辞,不要和参考示例重复。
再根据AI生成的标题选题,继续让他完善故事情节。
提示词:你是一个睡前历史故事的文案写手,写作风格偏幽默风趣,带点轻微的吐槽和调侃,行文像一个深夜哄人入睡的主播。
现在你需要围绕「生成的AI视频标题」来创作一篇连贯的脚本,全程需要以“你”(第二人称)来讲故事,让用户像在亲自经历这段故事,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实现“超长时长”的关键在于对故事进行结构化拆分。通常来说,我们需要把每段故事的分镜脚本控制在1000字左右,分段生成10-15个段落章节。一般2-3小时的视频,脚本字数大约1.5万字-2万字左右。
之后再用Midourney生成视频画面,使用Elevenlabs生成语音,并最终在CapCut/剪映中进行视频剪辑。
基于这个创作流程,大多数AI历史频道可以做到一天一更,甚至在十几小时内就能更新一条视频。整个AI视频创作流程中,真正的难点或许并不在于“指挥”AI生成视频,而是需要耐心地将所有语音片段和内容剪成连贯而完整的视频。
不仅是油管,抖音上同样涌现出大量AI生成的历史长视频。有些视频直接标注了“内容由AI生成”,还有些会在开头加入影视剧二创片段,从而降低整个视频中AI生成的内容比例。
如果不完整看完视频,观众其实很难辨别内容究竟出自AI还是真人。毕竟,很多AI公司在训练模型时,会从YouTube、TikTok等平台抓取大量真人博主的视频作为素材。因而生成的话术、语音和叙事方式都和真人高度相似。
另外,生成长视频看似制作成本偏高,但实际和之前流行的AI短视频相比差不太多。
比如,在短视频注重强冲击和视觉效果的画面内容上,此类长视频并不需要频繁切换,有时候十几分钟才会调整一次场景。这种对画面的“宽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抽卡”压力和制作成本。
再拿其中最关键的视频旁白音为例,语音工具Elevenlabs生成一个1小时的长语音,成本大约在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元)。
AI长视频,会是下一个新风口吗?
那么,低成本的背后,创作者收益究竟高不高?
这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今年7月,YouTube更新了合作伙伴计划(YPP),进一步限制了利用AI技术批量生成低质内容的行为,细化和明确了“批量生产”和“重复性”内容的界定标准,规定了哪些类型的内容可以为创作者赚钱,哪些内容不能。
按照新规,一些完全由AI生成且毫无原创价值的视频、频道内大量高度重复的内容都会难以获得收益。在这样的细则下,AI历史长视频理应难以加入合作伙伴计划。
但据YouTube广告变现检测工具显示,上述提到的AI历史长视频实际上都开通了YouTube合作伙伴计划,并获得了广告分成。
一位制作AI猫猫视频的创作者向“AI新榜”透露,YouTube新规上线之后,他的账号流量并没有受到影响。他推测,平台限制的是低成本劣质批量的AI作品。
更重要的是,YouTube官方提到,只要视频提供了知识教育和娱乐价值,并在评论区有真实、原创的互动评论,就不在此次限制范围内。
“风哥”有多年YouTube账号运营经验,曾一手打造出20多万订阅数的AI频道。
他表示,长视频的收益可能会是短视频(如YouTube Shorts)的10多倍。由于AI历史长视频时长较长,可以在视频中插入更多广告(Mid-Roll Ads),“加上很多人会在睡觉前作为背景音播放,并不会主动关闭,因此视频观看时长和收益潜力都更高。”
据Social Blade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Sleepless Historian”的总播放数超2600万次,预估RPM(每千次播放的收入)在0.265美元到4.25美元之间。
考虑到这类视频观看时长较高,实际RPM可能更接近范围的上限。这意味着,该账号播放量近百万的视频实际收益有可能突破4000美元。
有受访者指出:“AI历史长视频其实结合了几个热门且高收益的赛道,像AI、POV视角、知识科普和白噪音。不仅尽可能地提高了用户的观看时长,这些内容还更容易进入平台的推荐流量池中。”
从技术和账号运营的角度看,AI历史长视频是一个非常讨巧的选择。知识科普配合白噪音,本身是为了营造“氛围感”,观众的核心需求也并不是追求影视级画质,而是为了放松入睡。
因此,即使生成的声音略有瑕疵,或者画面十几分钟才切换一次,也变得相对可以接受。
在这种模式下,内容完整性(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严谨或制作精良)不再那么重要,观看时长和用户留存成为了新的衡量标准。再加上YouTube平台目前对AI生成内容暧昧不明的态度,这也为第一批运营这类账号的创作者们提供了一波红利。
除此之外,AI长视频也出现了更“精品化”的制作和运营模式。比如,“AI新榜”此前关注到知识类账号“大圆镜科普”,其视频长度通常在12-20分钟,用AI生成和文案高度契合的画面。内容上会更注重知识性和意义,以深度、有效的信息吸引用户。
据新抖数据工具显示,“大圆镜科普”近30天内新增粉丝数超40万。目前来看,AI在长视频赛道中,已经有了一战之力。正是技术的快速迭代,才能让创作者将AI和更多视频类型相结合。
只不过,当“冷门赛道”涌入越来越多创作者,这个新的风口或许也将很快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