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宣布要继续对印度加征25%的关税,结合之前的25%,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已经高达50%。
而这也在印度国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民众高喊着“不要麦当劳、不要可口可乐、不要苹果手机”的口号,抵制美国货的浪潮正以汹涌之势席卷全国。
不仅如此,印度国内的一些政党还呼吁要学习中国,自力更生。
印度国内这场抗议的导火索,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8月6日下达的一道行政令。
美国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额外加征25%的关税,加上之前的关税,总税率达到50%。
至于特朗普给出的理由,则是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这在他看来触碰了美国的底线。
这种力度的关税,在美国的贸易伙伴里是罕见的,甚至超过了很多被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
虽然美国的说辞是为了应对俄罗斯带来的“安全威胁”,但在印度人看来,这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贸易施压。
美国这一做法,印度政府自然是极为不满。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迅速发表声明,直言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的做法“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
并且,还明确表示印度将“采取一切必要行动”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
印度方面还强调,购买俄罗斯石油是基于市场因素考量,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自身能源安全。
印度政府的强硬表态,也得到了民间的广泛响应。
印度一些地区的街头、网络和电视辩论节目上,开始频繁出现一个词,抵制美货。
这一次,抵制的浪潮来得更集中、更有声势。
社交平台上,支持抵制的人不断发帖,有人晒出自己换用本土品牌的牙膏和肥皂,有人制作了抵制美企的海报,纷纷反对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美国品牌。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印度其他党派人员走上街头,手举着标语抗议,在首都新德里康诺特广场等商业区组织游行。
他们呼吁市民少喝可口可乐、多买本土汽水,少用亚马逊,多支持印度的零售商。
有的抗议活动甚至直接点名沃尔玛、亚马逊这样的美国零售巨头,指责它们冲击了印度传统的小商小贩生态。
还有企业家在视频里呼吁印度向中国、韩国学习,用自主品牌赢得市场,而不是长期为外国标签“排长队”。
但印度真的能够脱离对美国品牌的依赖吗?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美国品牌在印度的存在感。
如果你去问一个印度年轻人每天离不开的APP是什么,答案很可能是WhatsApp。
它在印度的用户数是全球第一,几乎成了日常通信的标配。
至于在饮食方面,来自美国的披萨品牌达美乐在印度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
可口可乐、百事这样的饮料,常年霸占着商店的冰柜,每逢苹果新店开业或星巴克推出优惠,门口都要排出长队。
这种深入人心的品牌影响力,让抵制的难度可想而知。
就算抵制的声音再高,消费者习惯、渠道依赖和价格优势都是现实障碍。
历史上,印度也发生过类似的民族主义消费运动,但真正让美国品牌“伤筋动骨”的案例并不多。
至于学习中国自力更生,对于印度来说那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港口、铁路、公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备与高效。
中国沿海港口吞吐量世界领先,内陆的高铁、公路网络也能快速将原材料和成品运送到各地。
而印度在这一块的短板很明显,物流成本高、运输时间长,常常让外资企业犹豫不决。
再加上,印度的产业链条还很分散,很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不仅增加成本,还让交付周期变长,这在全球竞争中是很致命的。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这场抵制美国货的浪潮,印度国内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很多人一边认同“支持本土”的口号,一边又觉得生活习惯不该被政治裹挟。
对美国产品的依赖,可以说是已经深入印度民众的骨髓当中,想要在短时间内将美国货全部踢出去,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随着抵制美国货的浪潮声越来越大,印度政府也很快进行了回应。
在班加罗尔的集会上,莫迪再次提到“自力更生”。
他表示印度的科技公司为全世界生产产品,但现在应该优先考虑自身需求。
这种表态不仅是对国内民族情绪的回应,也是对美国的一种信号,印度不会为了贸易妥协牺牲核心利益,尤其是在农业和能源领域。
要知道,农业占印度GDP的16%,近一半人口依赖它为生,美国要求印度开放转基因农作物和乳制品市场,显然是政治上的高压线。
尽管如此,印度政府并没有关上谈判的大门。
新一轮印美贸易谈判将会在8月25日展开,同时印度也在与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加强经济联系,试图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灵活性。
但即便是如此,美国的关税政策也依旧让印度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
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去年出口额接近870亿美元。
可如今,55%的输美商品将直接受50%关税的冲击,涉及纺织、汽车零部件、钢铁、宝石等多个行业。
但在某种程度,美国的关税政策也让印度意识到了自身在多个产业上对他国的依赖。
印度国内有不少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是印度推动产业升级的机会。
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已经为印度创造了巨额收入,如果能把这种模式扩展到制造业,提升本土品牌竞争力,就能在未来的贸易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这场抵制浪潮会持续多久,现在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高关税已经改变了印度社会对外贸关系的讨论方向。
无论是通过政策扶持本土产业,还是推动消费升级,目的都是让印度在下一次贸易风波中更有底气。
浪潮过后,真正能留下来的,不是愤怒的口号,而是更强的制造业、更有竞争力的品牌,以及更成熟的对外战略。
只有这样,“自力更生”才能从一句热词,变成国家发展的底色。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