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美联储紧急叫停止缩表,2.8万亿准备金要撑不住了?

美东时间10月29日,美联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推出的降息加停缩表组合拳,完全契合市场此前对转向购买短期国债的预判。

这场持续三年半的缩表行动即将落幕,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本金再投资短期国债的操作。

标志着美联储在流动性管理与债务结构调整上迈出关键一步,也折射出美国经济当前的深层矛盾。

本次会议推出的两项核心决议,精准呼应了货币市场近期的动态变化。

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4.00%~4.25%下调25个基点。

最终定格在3.75%~4.00%,这是年内的第二次降息,也是9月以来的连续第二次降息,与芝商所此前99.9%的市场预期完全吻合。

明确表态将于12月1日起彻底终止资产负债表缩减计划,为2022年6月启动的量化紧缩进程正式收尾。

值得留意的是,此次利率决议出现了罕见的双向反对声音,美联储新任理事米兰认为应当更大幅度降息50个基点,以释放更强的宽松信号。

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施密德则主张维持当前利率水平,防范通胀出现反弹风险。

这种分歧直观反映出当前政策选择的两难困境,在要着力缓解流动性紧张的局面,还要警惕通胀反复的潜在风险。

不过从最终决议结果来看,渐进式宽松的思路仍是多数委员认可的主流方向。

缩表政策的调整无疑具有更为突出的标志性意义。

按照会议公告内容,自12月起,美联储将对所有到期国债进行展期处理,以此稳定整体持仓规模,同时会把机构MBS的到期本金全额再投资于短期国债。

这一操作并非毫无预兆的突然转向,此前高盛、摩根大通等华尔街机构就已根据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变化,预判到了这一趋势。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也给出了明确解释,他提到“过去三周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继续缩表已无太大益处”。

当前银行准备金仅仅稍高于充足水平,为防止流动性风险持续蔓延,停止缩表并对资产结构加以调整,已经成为必然之选。

从底层逻辑来看,美联储将MBS本金转向短期国债的操作,本质是一套兼顾流动性补充与债务成本控制的组合策略。

在流动性层面,随着银行体系准备金接近临界水平,继续每月减持50亿美元国债已可能引发市场波动,短期国债具备高流动性、易变现的特征,能更高效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冲,缓解货币市场压力。

在债务管理方面,这个操作蕴含“低成本置换”的考量。

MBS底层资产为美国居民房贷,本金回流后投向短期国债,等于是以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现金流滋养国债市场。

这种操作能通过展期旧债降低当期利息支付压力,又能借助短期国债的低利率特性优化整体债务成本,与市场此前对美联储转向短期国债操作的预测完全吻合。

不过这种操作也存在天然局限,债务置换的核心逻辑是用低利率债务替代高利率债务,这意味着美联储未来几乎丧失大幅加息的空间。

正如鲍威尔所言,当前利率已处于中性区间,进一步调整需格外谨慎。

一旦未来因通胀反弹被迫加息,不仅债务置换的成本优势将消失,还可能引发国债市场价格波动,这也是市场担忧的“政策成瘾性”风险。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进一步凸显了美联储在政策制定上的两难处境。

他一方面坦言劳动力市场正逐步降温,就业领域的下行风险在近几个月持续攀升,且美国政府停摆将对经济活动形成短期拖累,比如部分政府员工因薪资发放延迟,可能被迫选择离职,这无疑会对后续就业数据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却着重指出,当前通胀水平仍略高于政策目标,即便剔除关税因素后,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依然维持在2.3%~2.4%的区间,尚未回落至2%的理想水平。

市场层面的反应也同步呈现出典型的分化特征。

在鲍威尔讲话初期,美股三大指数曾一度集体转绿,美元指数短线直线拉升0.48%,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也同步上涨10个基点。

这一走势直观反映出市场对“鹰派宽松”的担忧,市场担心降息节奏放缓可能会拖累经济复苏进程。

这种多空博弈的分化,恰恰是当前政策不确定性的直接体现。

一方面,流动性宽松的整体预期对资产价格中枢形成了支撑。

另一方面,降息节奏可能放缓的担忧又对部分板块的上涨空间构成压制,市场只能在这种矛盾格局中寻找平衡。

从全球视角来看,美联储的短期国债操作并非个例,是发达经济体应对债务压力与流动性风险的共性选择。

早在2025年1月,加拿大央行就已计划购买国库券,以缓解国内货币市场紧张。

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也面临类似的流动性管理与债务优化需求,未来可能跟进类似政策。

这意味着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正在形成“宽松共振”,但各自的政策空间已大幅收窄。

多数经济体债务率处于历史高位,大幅加息可能引发债务违约风险,持续宽松又可能加剧通胀压力,政策制定陷入“两难陷阱”。

这种趋势也解释了为何市场更应关注美元对东亚货币的汇率变化,不是传统的美元指数。

由于美元指数成分中的欧元、日元等货币发行国可能采取类似收益率曲线控制的政策,其汇率变动会因政策方向相似而相互抵消,无法真实反映美元的实际强弱。

东亚经济体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环境,让美元对该区域货币的走势更能体现美元在全球流动性体系中的地位变化,对跨境贸易与投资的参考价值更高。

对美国经济而言,当前政策选择已进入“保资产”优先的阶段。

从经济结构来看,美国制造业复苏乏力,除亚利桑那州的台积电工厂外,鲜有制造业恢复的正面消息,ADP小非农数据显示营建业、制造业、贸易等行业就业大幅下滑。

服务业则高度依赖人工智能投资拉动,UPS、亚马逊等企业近期宣布大规模裁员,反映出传统服务业面临转型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只能维持流动性宽松来支撑资产价格。

这个举动能够避免因为资产价格暴跌而引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但这种政策的副作用也在显现,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巨头,传统行业难以获得流动性支持,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普通劳动者的就业与收入增长受到挤压,贫富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10月美联储会议推出的政策组合,在印证市场关于转向短期国债操作的预判,也揭示出美国经济当下深陷的深层困境,凸显经济形势的复杂严峻。

停止缩表与MBS再投资短期国债的操作,短期内能缓解流动性紧张、优化债务成本,长期来看,这种政策选择使得美联储陷入“宽松易、退出难”的困境。

一旦启动宽松,后续退出可能引发市场剧烈波动,政策惯性将限制未来的调整空间。

鲍威尔的“鹰派表态”本质上是一种预期管理手段。

想通过释放宽松信号稳定市场信心,避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想试图通过降温降息预期防止金融过热,为未来政策调整预留空间。

在政府停摆致数据缺失,就业与通胀风险交织的背景之下,达成这种平衡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12月的政策走向将更大程度取决于经济数据的恢复情况。

如果政府停摆结束后发布的就业、消费数据持续走弱,降息概率将再次上升。

如果通胀数据超预期反弹,就可能暂停降息。

短期国债操作大概率将成为美联储常态化的流动性管理工具,所操作规模与频率将成为观察未来美国货币政策方向的关键指标。

对全球投资者而言,需要认清的核心事实是,美联储的政策转向不是主动的战略选择,是流动性压力与债务负担倒逼的被动应对。

这种“被动宽松”既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救市操作,也区别于2020年的疫情刺激,政策效果与可持续性仍需时间检验。

未来需重点关注美联储短期国债购买的实际规模、银行准备金水平变化以及美国政府债务上限谈判进展,这些因素将共同决定全球流动性的走向,进而影响各类资产的价格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财经   准备金   紧急   流动性   国债   债务   政策   宽松   鲍威尔   操作   市场   通胀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