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叔,您这血糖今年比去年高了点,其他都挺好。”在社区体检中心,63岁的陈大爷又略感忐忑地问:“医生,需不需要把能查的都查一遍,花钱不怕,身体最重要。”
旁边的林医生却摆摆手,轻声说道:“别急着查一堆没用的,有些检查一年一次就够,有的是必须盯紧的重点,尤其是咱们年纪上来之后。”
这样的对话,相信很多中老年朋友都不陌生。是不是查得越多越安心?

为啥有的项目医生每年强调,有的却轻描淡写?其实,常规体检项目并非“多多益善”,一定年龄之后,把有限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在“关键指标”上,才是明智健康观。
李兰娟院士近日在公开采访中就专门提醒,63岁以后,有3大项一定要查全查透,其余检查千万别随便跟风。
那到底是哪三项?怎么查才科学?很多人第一反应也许会被第3项惊到。今天,就让我们“拨开体检迷雾”,一起来找找真正对自己身体最有价值的答案。
老张两年前主动“全套查体”,项目光单子就盖满了一桌子,钱包也瘪了大半,结果真正异常的却只有高血压和血脂。
哈佛医学院2022年健康管理报告显示,60岁以上人群,非目标性大筛查,超七成并未发现显著健康收益,反而可能造成“健康焦虑”。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中老年体检要“有的放矢”,而不是“海量检测”,抓住关键三项,等于守住健康大门。
血压、心脏与血管系统评估
年轻时忽略的“高血压”,经常会在60岁后悄然到来,却又不被重视。《中国高血压报告》指出,63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2%,很多人因为没有定期检测,等到头晕、胸闷才就医,已贻误治疗时机。
体检一定要查血压、心电图、心脏彩超及颈动脉B超等“基础心血管套餐”——心律是否异常、血管有无粥样斑块、心脏结构功能及供血状态,这些直接筛出中风、心梗等重疾隐患。这么查,不仅“抓大头”,还极具性价比。

血糖、脂类与代谢系统检测
“甜蜜的陷阱”对老年群体越来越隐蔽。国家慢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糖尿病检出率已达18.5%,而合并高血脂者比例更高。
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处于“无症状期”,一拖就是几年,待出现口渴消瘦甚至突然中风,往往已错过最佳管理时间。

李兰娟院士建议,体检重点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
这些数据直接反映血液黏稠度、胰岛功能、心脑血管风险,简单检查却能极早预警。如果忽视这一项,往往“表面健康,内里危机”。
肾脏、肝脏功能及恶性肿瘤标志物筛查
是不是没想到?肝肾相关检查被很多人遗忘,但在60岁以后却非常关键。医学研究表明,肾功能受损在老年人群中“隐形率”高,早期常常毫无症状,但一旦发展,恢复极为困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团队研究显示,60岁以上慢性肾病患病率超20%,早查早调能延缓恶化6年以上。
肝功能、肾功能生化全项(ALT、AST、肌酐、尿素氮等)+常见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能够抓住多数早期可治的重大疾病线索。如果发现异常,配合超声等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极为关键。

许多爷叔阿姨说:“查得多,心才踏实。”但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分析超千例大年龄群体健康数据后指出:没有针对性的大规模筛查,不仅无法真正提升健康发现率,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心理、经济负担。
如何避免“重复检查”“无效焦虑”?权威建议如下:
体检前, 搞清楚个人健康风险(如慢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做增补,没必要年年全套,每1-2年有重点地查这3项已足够。
勿盲目相信“体检套餐升级”推广。 抓住血压心血管、血糖血脂、肝肾肿瘤标志物等大项,确保体检花得明明白白。
注:本文为健康知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李兰娟院士访谈纪录片(央视科教频道2023年4月)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中老年慢病管理共识》2022
樊代明团队《中国慢性肾病患病率调查与诊疗指南》
国家慢病中心《2023年中国糖尿病流行数据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中老年体检流程和关键项目解析》2023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