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的长漂②
我用真心换彼心
奉友湘
编者按:1986年,长江漂流年。一场轰轰轰烈烈的“长漂”壮举,把全国人民的目光吸引到金沙江畔,扬子江头。四川日报原记者奉友湘,曾在金沙江边栉风沐雨,历经艰辛65天,采访过中国科漂队,洛阳漂流队,中美联合队,个体漂流队,留下了多本珍贵的漂流日记。在“长漂四十年”即将到来之际,“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将陆续刊登他的回忆文章《一个记者的长漂》,回望那些他亲历过的日日夜夜,跋涉过的山山水水,还有当年那人,那城,那情,那景。今日发布第二篇《我用真心换彼心》,敬请读者垂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与广大读者分享您的阅读感想。
带着纳西族姑娘赠送的笑颜,我同牛泊开始了采访洛阳队的风雨奔波。丽江的浪漫只是一个温柔的开头,骨感的艰辛还在后面虎视眈眈。我们捧着满腔热血,不但要跟踪采访他们接下来的漂流活动,还要采写洛阳队在叶巴滩失事时牺牲的杨红林、张军,在虎跳峡牺牲的孙志岭三位的人物通讯。
虎跳峡(图源:迪庆商界)
后来我们才意识到,四川日报派我们采访洛阳队颇具战略深意。
四川日报前方记者戴善奎是最早报道洛阳队的记者,一直深受洛阳队尊重。1986年9月10日,洛阳队雷健生、李勤建首先漂过上虎跳峡时,戴兄激情满怀地椽笔书写了近两千字的特写。当晚,他在虎跳峡下桥头镇的邮电所用长途电话传稿,是我坐在报社总机台上,戴上耳机一个字一个字抄的。那时的长话效果极差,蚊子般的声音,让我们吃尽苦头。他在那边声嘶力竭地吼叫,我在这厢声嘶力竭地应答,手上还要快速地抄写,字迹且不能马虎,否则排字工人要骂娘。一篇稿子收下来,竟耗去两个多小时,令我一身汗湿,嗓子半哑。这稿子写得十分精彩,把漂流现场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中国人首次征服上虎跳峡的无畏精神抒写得慷慨激昂。第二天的《四川日报》,在头版二条突出位置刊发。
上虎跳(图源:迪庆商界)
可以说,四川日报对洛阳队的报道一直是公正的、友好的。可后来中央某大报在转载川报消息时,弄不清中国队、洛阳队,常常张冠李戴。恰好洛阳队在云南丽江只能读到中央某大报,看不到四川日报,他们遂产生误会,与戴善奎、赵坚二位反目成仇,从此拒绝接受川报记者采访。
我和牛泊带着四川日报正式的介绍信,还有本报关于洛阳队的相关报道,充当“和平使者”,意在消除与洛阳队的隔阂,重归于好。因与洛阳队失去联系,不但没有了洛队的新闻信息源,自然也不清楚他们的漂流动向。在两队竞争实际上已日趋激烈时,知己知彼当然是制胜法宝。因此,我们的另一个没有明说的使命,尽在不言之中。所以,洛阳队的领导防“间谍”一样提防我们,也尽在情理之中。
9月26日上午初见王茂军队长时,对他那种暗暗设防的感觉还不明显。他笑容满面,热情地打开地图为我们介绍漂流路线,并告诉我们,洛阳队的“总后”设在格里坪。他殷勤地给我们倒水,一会儿又给我们递烟,还在果盘里选了两个最大的苹果分送我和牛泊。我们想,既然“总后”在格里坪,我们在那里就能得到全面的消息,遂表示先去格里坪。他自然表示赞同。
到了晚上,才明白王队长误导了我们。当我们买好去格里坪的汽车票又去找他时,却被客气地挡了驾。他的队员说他们正在开队委会,让我们在另一个房间稍候。这个“冷板凳”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我和牛泊悄悄商议,上午王茂军肯定是试探我们,看我们是不是真心来跟踪采访的。看来要真正获得他们的信任,对我们说真话,还得有妙法子,下大功夫。我想起了《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故事,同牛泊达成共识,先要诚心实意地帮洛阳队,送上货真价实的“投名状”。我们决定,先不去格里坪,王茂军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队长肯定是最了解情况的,在他身边,不愁抓不住“活鱼”。
27日一大早,我和牛泊又赶到丽江地区一招洛阳队住处,坚决紧跟王茂军。结果意外见到洛阳队刚刚出院的大英雄郎保洛。9月12日,郎保洛与队友孙志岭冲击中虎跳峡,结果密封船被打烂,孙志岭“壮烈”于峡中“满天星”,郎与惊涛骇浪拼死搏斗,侥幸捡得一条性命。他爬上岸时,身上只剩一条短裤。脚下是咆哮奔腾的金沙江,头上是50多米高的绝壁悬崖,郎保洛饥寒交迫,恐惧孤寂。经五天四夜千方百计的艰难营救,大难不死的郎洛保终于重见天日。为救他,当时的成都军区曾派出直升机,还出动一个精锐的特种兵侦察班。他被拉上悬崖后,是特种兵们争先恐后把他抬出虎跳峡的。
中虎跳(图源:迪庆商界)
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见到郎保洛,这位闻名全国的漂流大侠经一周多时间调养,已精神抖擞,并显得有些白胖。见到我们,他甚为高兴。壮实的中州汉子说话很质朴:“没有四川人民的支持,我们是闯不过来的。四川人民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十分感谢他们!老戴也为我们写了很多好的报道,我们也非常感谢!但有些报道又使我们很失望,我们一些队员很气愤,因而产生隔阂。当然,这与你们没有关系。”我说,我们今后一定用公正的报道,来改变你们的看法,消除我们之间的一些误会和隔阂。接着,我们也给郎保洛做了些解释。总之,他的态度还是比较友好。
等了好一阵,王茂军的决定出来了:先去金江水运处接应已从大具下漂的雷健生等。说实话,洛阳队的装备与中国队相比,如同游击队与主力正规军角力。中国队各类汽车应有尽有,而洛阳队连一辆“鸡公车”都没有。他们从丽江地区财校借得一辆破旧的美式中吉普,却没有驾驶员。
金江吊桥(作者供图)
见王茂军正在心头猫抓一样犯愁,牛泊灵机一动,说我来想办法。我知道,渡口公交公司彭见亮经理写给我们的“锦囊妙计”要起作用了。他给丽江地区客运总站和书记打了一个电话后,面带喜色地对王茂军说,稍等片刻。不一会儿,他骑着摩托回来了,后座带了一个面孔黧黑的小伙子。这位23岁的丽江小伙儿名叫李敏,是和书记派他来当“消防员”救急的。他一听说是给漂流队开车,激动又兴奋。他喜形于色地操着浓重的云南口音对我说:“说实话,谁不想为漂流队出点力呀,为漂流队做点事也是十分光荣的!”由此可见当时漂流队在社会上的正面影响,漂流队员们已经如明星一样引人注目。
见我们帮了大忙,王茂军终于允许我带着两大包行李坐上中吉普,与他同车而行。而牛泊则在摩托上绑上一个汽油桶,驾车跟随。这时,我想起了老电影《奇袭》里的一个片段,志愿军侦察兵帮韩伪军修好了中吉普,终于被允许搭车。这情景何其相似!
上午10点多,我们出发了。路上,飘起了淅淅沥沥的细雨。王茂军看到牛泊在雨中驾驶着摩托紧随汽车行进,由衷地说,你们记者可真不容易啊!听了这话,我明白,王茂军的心扉,在慢慢向我们打开。
车上除了我和王茂军,还挤着队员安晓波以及河南来的四位记者。我同王茂军相对而坐,差不多成了“促膝谈心”的架势。对王茂军,我早就熟悉他的大名,并甚为景仰。9月21日,他与李维民一起冒死冲过下虎跳峡,为洛阳队全程征服虎跳峡画上圆满句号。他生得相貌堂堂,满脸青幽幽的连鬓胡更增添了剽悍之气。他说话声音很响亮,哈哈哈哈笑起来声震屋宇,显得十分豪放。他这股豪侠之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会让人敬佩他,不知不觉喜欢他。可以看得出,他在队里很有威信。其实他是学中文的,1985年电大毕业。本该舞文弄墨的他,竟然领头弄潮大江。
下虎跳(图源:迪庆商界)
“小奉,这个国庆你们也不能回去过了,真是辛苦啊!”王茂军对我说。我注意到,比我稍大的王茂军对我的称呼从“奉记者”变成了更为亲切的“小奉”,表明他对我们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我回答他说,记者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他必须在任何时候,说走就走。何况要说辛苦,谁也比不上你们。你们是拿性命在漂长江啊!
王茂军听了我这话,有了短暂的沉默,眼睛里有了些许潮湿。他们最早的八条中州汉子自筹4万多元漂长江,刚过完虎跳峡,就只剩下5位了。他也许想到了牺牲的杨红林、张军、孙志岭。我见气氛有些凝重,便将话题转移。我说,老王,你看我们像不像一个电视剧摄制组啊,你天然就是那个“双雄会”的男主角(指张献忠)!他叫我小奉,我也自然而然地就不再叫他“王队长”,而叫他老王了。王茂军听罢哈哈大笑,那笑声里透着豪气,充满感染力。车上的人都跟着笑了起来。
说实话,我是从心底敬佩这些漂流长江的勇士们!这群人都是社会上的普通人,在尧茂书舍命首漂长江精神的感召下,为了一个信念,一个追求,舍生忘死。这与当时改革开放勇破禁区的大潮何其合拍!时势造英雄,英雄写历史,我坚信他们会被历史记住。人们都在追求快乐,但快乐是有层次的。蕴含家国情怀的快乐,才是高层次的快乐,就像范仲淹追求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快乐!他们这些在长江的波峰浪谷中弄潮的勇士,就是有家国情怀的英雄儿女。他们追求的快乐,就是九死一生之后的高层次快乐!
想到这里,我对他们的壮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也为争得这次采访而庆幸。我明白,书写他们的历史,同时也是书写自己的历史。
我们随便地一路聊着,倒也毫不寂寞,顺便也了解了一些情况。那中吉普确实老掉了牙,路上几次耍赖抛锚。幸而李敏懂得一些维修,捣鼓一阵又将车打燃跑路。到达金江水运处已经下午6点多。而牛泊骑的摩托也在途中罢工,好不容易哄着慢慢开到金江,晚了我们一个多小时。
晚饭时才发现,除了解放军报社江志顺、江林,跟踪采访洛阳队的四川媒体,就我们川报一家,其余的都是河南来的媒体。看来我们是“孤军深入”了。
江志顺是解放军报著名摄影记者,年龄刚好大我一轮,上校军衔。他是四川安岳县人,当时安岳还属内江地区,我和他自然是资格老乡。因而,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中等身材,身着便装,举止儒雅,谦和亲切,反倒是文人气质居多。这次他在虎跳峡涉险拍摄,收获颇丰,出了好多精彩大片。“长漂”当年他便荣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称号,五年后斩获“范长江新闻奖”。最让他引以为荣的是,他曾担任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职摄影记者。2001年,他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四川走出去的将军摄影家。
江志顺的文字搭档江林是位女军官,三十出头,中等个子,身着军服,足蹬一双解放鞋。她短发素颜,显得精明强干;言语犀利,锋芒毕露,顶得上一挺重机枪的火力。江志顺告诉我,江林是总后的副营职干部,即将调进解放军报,当时以军报特约记者身份采访“长漂”。当晚我们几位一桌,还有郎保洛。江林问郎有什么兴趣爱好,郎君说不出来,只回答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江问跳舞不?郎保洛回答,他即便看跳舞也只有两次。一次是到四川日报联系漂流的事,住招待所里,遇上报社举行舞会;另一次则是在巴塘举行的欢迎会上,看跳迪斯科。江林颇为欣赏地感叹道:“他真可以算一个清白的男人!”我紧接了一句:“你的意思是我们大多数男人都不清白了?”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当晚住的金江水运处,地处云南永胜县境内,也是一个乡政府所在地,濒临金沙江。江边地势平缓,便于接应漂流船靠岸。清晨起床,到江边查看地形。这个位置正在金沙江一个大拐弯处。一座雄伟的吊桥飞跨大江。大桥两边,拳头般粗的钢索,像巨大的钢铁臂膀,挽起整座桥梁,固定在两岸的混凝土堆上。钢筋水泥的横梁上,铺着厚厚的木板,成为桥身。汽车驶过,似乎整个大桥都在颤抖。桥的上游宽约300米,江中心蹲着一个小沙滩。到桥头,江面猛然收窄,仅剩100余米,本来轻歌曼舞的江水突然激动起来,急促地从桥下奔流而过,一转身劈山而去,钻进莽莽苍苍的峡谷之中。
一不小心,错过早饭。上午9点多才吃了两个从成都带来的月饼。牛泊搭一辆顺风卡车到格里坪修理伤筋动骨的摩托。我拟好采访提纲,打算找郎保洛聊聊。可河南来的记者们缠住了“英雄郎君”,我被拒之门外。王茂军也被采访者“包围”,难以脱身。这时,我又感到了被“边缘”的寂寞。
下午两点半,我在午休中被一阵喊叫惊醒。原来从渡口来了3名洛阳队员,带着渡口市人民政府的一辆面包车,跟着一辆装漂流船的卡车。说是四川省慰问团已到渡口,洛阳市慰问团也将到达,要求漂流队必须30日前赶到渡口接受慰问。我们立即出发,赶往上游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永胜县交界处的金安桥,拦截漂流队员上岸。当我们下午6点15分到达金安桥时,当地村民说,漂流队上午11点多就到了此地,短暂休整后于下午1点又继续下漂,晚上住我们刚离开的金江。同洛阳队一起漂流的,还有安徽来的“个体漂流户”王殿明。他的密封船上,还飘着一面五星红旗。
王茂军决定,派一组人乘卡车返回金江接漂下来的雷健生等4人。其余人乘坐面包车回格里坪。我大胆向王茂军建议,没有必要把雷健生等人直接送回渡口,只需把消息告诉他们即可。按现在的漂流速度,从金江到渡口180公里水路,他们完全可以在30日抵达。如果留下这一段,将来补漂很麻烦。看到我发自内心的诚意,王茂军果断采纳。后来的结果同我预料的一模一样。
晚7时过,我们在永胜县城短暂停留吃晚饭。我食之无味,心里烦躁。出来几天,未发一稿,心里着实发慌。今晚到格里坪恐已深夜,当天无法写稿发稿。我遂对王茂军说,今晚一个人留在永胜发新闻,明天再赶到格里坪。他问发什么内容,我说,写洛阳队漂过金安桥,郎保洛出院将再战。他说,好,你们记者真是拼啊!从他的眼里,我看到了些许感动。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三川坝风光(作者供图)
我先找好晚上栖身之处,住进永胜县商业服务公司旅社,陈设简陋,房价也便宜,5元一个单间。我赶紧起草稿子,600字左右的短稿,不到一小时搞定。此时已晚上9点过,我急忙去寻邮电局,可街上黑漆漆一片,人影都难见一个。幸好我带着4节电池的大手电,强光划破夜色,在冷冷清清中寻寻觅觅,好一阵才找到一个电话夜间代办处。我敲开门,一位长相清秀的姑娘接待了我。这里用的还是古老的黑色手摇电话机。她“呜呜”地摇了好久,十几分钟后才终于接通成都川报总机。听我报出名字,值班总机小夏姑娘热情地连声说:“你好你好,辛苦啦!”让我心里顿时一暖。我请她转到周末编辑室,刘式琮老师正在等候。我简单汇报了这两天的情况,赶快念稿。待他抄完稿子,长话费已花去20.33元。这时,我感到卸下重担般一阵轻松。发完稿后的那一分钟,是记者短暂的幸福时刻。
第二天,四川日报第1版刊发了我和牛泊署名的新闻《奋战四天洛阳队安全漂过金安桥;被困不死郎保洛出院归队将再漂》。在新闻里,我用了洛阳队的全名“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我知道,这是我们叩开洛阳队大门的敲门砖。我们的真心,将换来王茂军们的初步信任。
云南永胜,成了我“长漂”采访发出第一篇新闻的福地。这也是一块有着红色基因的沃土。红军长征时,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曾在县境内活动、侦察,做巧渡金沙江的准备。这里的美食和特产有可以生吃的三川火腿、程海螺旋藻、水酥饼、他留乌骨鸡、永胜油茶等。三川坝的田园风光,程海湖的潋滟水波,也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期待有一天,我再故地重游,去好好领略永胜的妙处佳景。
三川火腿(作者供图)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飞鸿雪泥》等)
配图:方志四川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