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这样的观点:
赵云只是个杂号将军,为何终生不被重用?
这种话题,为一些低级营销号提供了养分和噱头,于是他们借题发挥,“创作”出了各种文章,类似下面这种:
1.赵云为何终生不被重用?你看刘备临死前都说了啥。
2.赵云为何终生不被重用?诸葛亮说了六个字,倒着读!
3.赵云为何终生不被重用?关羽心知肚明,张飞看破不说破。
大概就是这种模式吧,标题党乱飞,大家肯定都见过。
这种标题党的风格就是,史料中并非重要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措词,他能都无限延伸解读,各种牵强附会就能断定历史大事件,各种凭空臆断就能评判历史人物,在那里吧啦吧啦~
简直是造谣不计成本!
像本文提到的“赵云终生不被重用”,就是纯属造谣!
那么赵云真的终生不被重用吗?
我们细分五个时期,讨论赵云是否被重用。
早在191年,刘备依附于公孙瓒的时候,就与赵云深交、厚交,“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这个时期,赵云属于公孙瓒麾下,而刘备手底下没什么部队,都是些泥腿子步兵;那么从赵云担任骑兵团长的职务来看,就知道刘备有多么高看他!此外,这二人还结下了深厚情谊。
后来赵云回家奔丧,离开了公孙瓒;刘备握着赵云的手,不忍分离,“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
此后数年,刘备斡旋于徐州风云,兜兜转转之后,又去河北依附于袁绍。
这个时候,赵云来到邺城投靠刘备,二人相见叙旧、抵足而眠,一如刘备三兄弟当年的“食则同席、寝则同榻”。刘备还让赵云去招募士兵,得到数百部曲;当然了,这事肯定是瞒着袁绍的。“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在袁绍眼皮子底下招募士兵,这是暗中进行的私活、大活,刘备交给了赵云,难道这不是重用?
此后,刘备脱离了袁绍,转而依附于荆州刘表。
不久就爆发了博望坡之战,刘备以伪遁之计,击破夏侯惇、于禁。刘备手底下的武将,拿得出手的,就只有关、张、赵,而赵云的表现也很抢眼,在这场战斗中,生擒了夏侯兰,“与夏侯惇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
接着就到了长坂坡之战,刘备丢下老婆孩子,只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慌忙跑路。
混乱之中,赵云又折返了回去,但刘备并不知情;当有人过来打报告,说看到赵云向北投靠曹营去了,刘备当场大怒,直接将一把手戟扔过去,并呵斥道: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作为集团老总,对待一个能力超强、忠诚度极高的下属,而且是一个创业之初就卖力打拼的老员工,却是不闻不问、不予重用的态度,无视他的业绩和付出,那么在你濒临破产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说,这个下属跳槽到对面公司了,你的反应是什么?你肯定会想,是自己亏待了人家(算你有良心)。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对这位下属,视之为心腹、委之以重任,甚至把至亲家属的安保重任都交给他,达到了肝胆相照的信任层面,那么当有个不开眼的二傻子说他忽然反水了,你是什么态度?换做我,我也会拿手戟扔这个二傻子一脸!
赵云对得起这份信任,也担得起这份重任,“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荆南四郡,这个节骨眼上,关羽在绝北道,张飞被周瑜借走了,而赵云是“从平江南”。
刘备让赵云担任桂阳太守,取代了赵范(原桂阳太守)。桂阳可是四郡之一啊,这个时期,刘备才多大点地盘啊?请问,这是不是重用?
刘备入川时,诸葛、关、张、赵这几个核心人物留守荆州,赵云担任的是留营司马,“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
这个留营司马,当主将外出时,他负责后方军政要务,大致定位的话,就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部司令兼公安局长,既负责大本营的军事防御,又负责内外治安。
还有一点,刘备走后,孙夫人嚣张跋扈,随嫁的侍卫和官吏也比较放纵骄横。刘备得知消息后,对赵云安排了一个特殊的职能,“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掌内事”,这个职务有多重要,无须多说了吧?一句话,非心腹人员、非倚重人员,绝对不能担任!
后面就有了截江夺斗。“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从这两处记载来看,夺斗这件事,赵云都是主要功劳,张飞绝对在其次。
桂阳太守、留营司马、掌内事,这些还不算重用,那什么才算重用?
庞统阵亡后,刘备在前线吃紧,于是荆州人马第二批入川,“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这一波,诸葛亮是最高指挥官,分配了任务,“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在《资治通鉴》也明确记载“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飞定巴西、德阳”。虽记载略有偏差,但赵云的记载完全吻合。
也就是说,赵云单独领兵的定位,和张飞完全一样;赵云的业绩,也绝对不能忽略。
在演义中,张飞一路势如破竹、各种开大,而赵云只是跟着诸葛亮逆流而上,然后就一个闪现,跑到雒城与张飞碰面了。大家千万不要被这种假象迷惑了!
总之,刘备集团的入川作战,绝对是国家级层面的军事战略部署,而赵云独领一路,这还不是重用吗?
反观曹操集团的五子良将,譬如张郃、徐晃,在太多太多的前期、中期(汉中、襄樊之战前),他们都是从征,或者被诸夏侯曹所督,根本没有单独领兵的机会。
“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刘备拿下成都后,封赵云为翊军将军。
很多人就拿这个“翊军将军”说事,说赵云一辈子只是个杂牌将军。这一点,咱们放到后面重点讨论。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不少人建议要犒赏诸将,希望将成都城中的房屋农舍、城外的园地桑田,都拿出来发放绩效奖励。赵云直言反驳,劝谏刘备,说了很多中肯的道理和意见,刘备认为在理,采纳了赵云的建议,“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先主即从之。”
如果赵云不是嫡系心腹,那么集团老总的绩效分配方案,他能参与进来吗?他甚至直指利害关系,左右了老总的最终决定!
如果赵云不受重用,他敢多说一句?如果你是集团的边缘人,你敢在老总面前对绩效考核指手画脚吗?
汉中之战期间,赵云表现优异,虽不及张飞大破张郃、黄忠突袭夏侯渊那么逆天,但汉水之战的迎黄忠、救张著、空营计,也都是实打实的战绩。
“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以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
从这个记载来看,貌似这一战的主将,是赵云而非黄忠,但并非绝对哈,因此我只用了“貌似”。
这一战,赵云被刘备赞叹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也“号云为虎威将军”。
刘备称帝后,要为关羽报仇,欲进攻东吴,赵云又站出来劝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不得不说,这是一条合情合理的建议。
还是那句话,这种集团老总的决策(已经是皇帝的国策级军事战略),你竟然又跳出来说三道四的大加干预,请问你到底是什么地位的存在?
答:绝对重中之重、嫡系心腹的存在!
但这次刘备没听,他为了兄弟情义,将一辈子革命成果梭哈了。
刘备出兵了,他虽然没有带着赵云,但是将后背交给了赵云,“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这个时候,关羽、张飞、黄忠已死,马超就不提了,魏延在汉中;而刘备想找一个为他压阵的人,用谁呢?他用了和他观点不一的赵云!
刘备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我赢了,你就观望勿动;如果我输了,那你就是我的大后方。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请问,如果这还不是重用,那我真不知道该如何重用了!
刘禅登基后,赵云担任中护军,又升任为征南将军,封爵为永昌亭侯,随后又升迁为镇东将军。
这回没人再说杂号将军了吧?
其实,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赵云一直都担任中护军的角色。这个中护军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大概就是中央卫戍区总司令!
有人说,相比于马超的左将军、许靖的太傅等,赵云这个职位也不是什么大官啊!
那我反问一句,在刘备面前,是马超、许靖说话好使,还是赵云说话好使?
大家清宫戏都看多了,我再问一句,如果有人闹叛乱、搞逼宫,刘备需要救命告急的时候,是找马超、许靖呢,还是找赵云呢?
扯远了,打住。
首次北伐,诸葛亮打出声势,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亮让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以阻挡曹真的大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
祁山战场,诸葛亮用人失察,马谡在街亭大败;箕谷战场,赵云同样失利了,“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
但要说明一点,赵云是偏师,是吸引魏军主力的疑兵,因此被曹真的主力击退,并不算丢人。
还要追加一点,赵云并不是溃败,更不是马谡那种临阵脱逃,而是“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因此损失不大,正如邓芝在诸葛亮面前陈述的那样,“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相失”。
守街亭,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魏延或吴懿可担任,但诸葛亮破格提拔了马谡(具体原因与本文主旨无关);守箕谷,却用赵云独领一军。
请问,以诸葛丞相之谨慎,在首次北伐大计的重要关口,让赵云在分战场主持工作,这难道不是重用吗?
有人肯定会说,作者你啰嗦这么多,都避开了那个杂号将军。
那么好,咱们就根据赵云的官阶变化,再次探讨一下,看看赵云是否终生未被重用。
还是按照前面那五个时期,分别简要看一下吧。
1.赤壁之战前。
刘备革命前期,麾下武将只有关张赵,你看长坂之战,关羽独领水军、乘船数百艘会江陵,张飞据水断桥,而赵云救回甘夫人、阿斗。
但这三人都没什么官位品秩。
关羽的偏将军,是曹操给的,“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张飞的中郎将,也是曹操给的,“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许,曹公拜飞为中郎将”。
赵云呢,救回阿斗之后,“迁为牙门将军”。
刘备这个时候濒临破产,给不了太多,因此赵云并没有什么响当当的称号,但丝毫不影响他是核心成员之一。
2.荆南时期。
刘备收荆南四郡之后,封赏麾下众人,“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后转在南郡”。赵云呢,“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
赵云的职位,当然不能高过关、张,但桂阳太守与襄阳太守、宜都太守,没什么明显差距吧。
因此,赵云仍是仅次于关、张。
3.入川阶段。
刘备入川后,还单独给赵云安排了“留营司马”的职位和“掌内事”的职权。
拿下成都后,刘备集团涌入了多路人马,他对于麾下武将是这样安排的:
关羽督荆州,集团分公司老总;张飞领巴西太守;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法正为扬武将军;
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这个没办法,人家马超是带队入股,又有招降刘璋之功;
黄忠拜为讨虏将军,因为他跟随刘备第一批入川作战,“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赵云是翊军将军。
其实,这个时期,包括黄忠、魏延、吴懿、黄权、霍峻等,都是一大批各有不同的杂号将军。
但赵云这个翊军将军,是刘备为他独创的,而且专掌中军,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属于那种职位不高、但在中枢任职,典型的位卑权重。
4.汉中之战到刘备登基。
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武将体系又发生了变化:
“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黄忠因定军山之功,“迁征西将军”,乃至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欲用忠为后将军”、“遂与羽等齐位”;
“魏延拜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是刘备破格提拔的嫡系心腹;
其余还有一些,譬如李严任辅汉将军,刘封任副军将军,等等。
赵云还是翊军将军,没动。
刘备登基之后,军事体系再次调整:
关羽已死,否则就是大将军。
马超军衔最高,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假节;张飞,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魏延,镇北将军、汉中太守;其余还有吴懿、李恢等担任高管;冯习、张南等后起之辈也被提拔了一堆杂号将军。
赵云,仍是翊军将军,没动。
5.后主时期。
刘禅登基,改朝换代,可能是对云叔的官位不太满意,于是大幅度调整,“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箕谷之战次年,赵云病逝。
32年后,刘禅追谥了一批人,又思念云叔,“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从后主追谥,到陈寿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合传,都能看出,赵云的地位,一直都是蜀汉的核心圈子。
现在聊一下翊军将军。
我们可以看到,终刘备一朝,赵云的翊军将军都没再提升。
是刘备看不上赵云吗?是刘备不重用赵云吗?还是说,赵云因谏阻东征之事而被刘备嫌弃?
怎么可能呢!类似这种疑问,在前文已经做过解答。
以笔者愚见,赵云在刘备时代只是个翊军将军,大概率与赵云的自我定位与价值取舍有关。
刘备要分发成都的民间资产时,赵云阻止(如果他欣然接受,肯定也能分到厚重一份);赵云因在箕谷表现较好,诸葛亮要拿出一部分绩效,奖励赵云部属,但赵云又婉拒了。
此外,赵云在担任桂阳太守时,赵范作为桂阳大族,献出了桂阳第一美人,想要联姻。但面对这个既得美人、又能笼络当地士族、还能扩大自己影响力的诱惑,赵云直接拒绝了!
刘备东征,赵云劝阻,难道只有刘备讲情义,而赵云对于关、张这两位生死战友和多年兄弟,就没有任何情分 ?赵云心中,只是秉持了“革命尚未成功,不能以私废公”的大义。
个人认为,赵云就是那种真正的红色革命者,他不阿谀奉承、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根本不需要依靠累次升迁的官位来认可自己或彰显自己。他不需要像马超、李严、吴懿这种各路人物,都需要用官职权力哄着。
当刘备的资源有限、而僧多粥少时,赵云的态度,很可能就是:把肉分给别人吧,我碗里这口汤足够了,不耽误我干革命。
现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浮躁社会,为了职务,为了职称,大家挣破头,因为职务、职称关乎着工资、绩效,这与房贷还款、医疗消费、教育投资、生活质量画等号,又直接影响到退休和养老。
因此大家很难想象,诸葛丞相死后,家无余财到了什么程度。
赵云从龙很早,能力极强,且没什么政治野心,不需要高官、不伸手权力,所以才会成为刘备最信任的人,才是最合适的中护军人选。
大家都门清,皇帝身边的心腹、老人、亲卫队长,这个含金量到底有多足!
很多人,只是盯着那个杂号将军。
那我们再看两个人。
曹魏的郭嘉,只是个军师祭酒,难道曹操对郭嘉不重用?
你看曹操咋说的,“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东吴的鲁肃,在刘备拿下成都的那一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大家可能一脸问号,这个横江将军什么鬼?这就是个杂号将军!鲁肃可是周瑜之后的第二任东吴都督啊,你要说孙权不重用鲁肃,估计会有十万大军将你淹没!
所以,谁再说赵云终生不被重用,我直接拿一把手戟扔他脸上!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