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米饭都是预制?内地预制菜横扫香港!厂家:10间就有6间用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引言:香港失去了“港味”?


这两年,香港街头越来越有“大陆味”了。


从蜜雪冰城、瑞幸咖啡、茶百道、霸王茶姬这些茶饮品牌,到杨国福麻辣烫、农耕记湖、太二酸菜鱼、绿茶餐厅......



越来越多的内地网红品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香港遍地开花。


在香港的沙田,内地餐饮店更是几乎占了一条街,直接被叫做“小深圳”。


旺角豉油街在百米内聚集了茶救星球、林香柠、柠季等7家来自内地的茶饮品牌,也被戏称为“柠茶街”


图源:HK01


港人排队北上送钱,内地餐饮品牌带着“服务至上”的基因南下攻港,这一场双向奔赴,怎么说也是喜闻乐见。


然而,当内地品牌用服务征服港人胃袋时,它们的“隐形神器”——预制菜,也在悄然渗透香港餐饮市场。


图源:香港01


有网友评价道,“没想到预制菜居然也跟着内地品牌一起杀回来了。”


香港本地的预制菜生产商“万世集团”称,估计市面上每10家餐厅就有6间使用预制菜,有的可能预制占6成,有的可能占4成。


图源:香港01


万世集团对港媒表示,其每月供应超过4万包预制菜,客户涵盖餐厅、大学食堂、冰室、火锅店等,每包售价16至35港元不等。


可以说,预制菜在香港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图源:星岛头条


但是当酒楼、茶餐厅的上菜速度越来越快,口味越来越寡淡单一的时候,还是不免让人感慨,那个藏着人情味的香港饮食文化,是否还能在预制浪潮中找到栖身之处?




从“现做神话”到“预制常态化”


香港的茶餐厅文化,向来以“快而精”著称。


早茶时段,伙计能同时处理二十张台,水吧的奶茶“即冲即饮”,厨房的碟头饭“即蒸即炒”,连最考验耐心的“沙嗲牛肉公仔面”,也能在15分钟内端上桌。


这种“快”,曾是香港人“分秒必争”的生活哲学的缩影。



但如今,这份“快”正被“更高效”的预制菜改写。


去年10月,就有港人在社交平台爆料,称某本地连锁茶餐厅使用内地生产的“预制米饭”,这番操作让食客大感惊讶,“连饭都不煮了?”


图源:星岛头条


更有港人点了一份餐厅的外卖咕噜肉,结果没想到拿到手不仅份量小,还要自己加工。



原来这份送来的外卖并非成品,还需要自己手动将蔬菜与咕噜肉一起加入料汁中再摇晃均匀,才能享用这美味。


有网友一语道破,“简直把预制菜玩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图源:网友评论


前阵子,香港连锁餐厅牛奶冰室的“自家制”菠萝包也被扒出是内地预制工厂运来的冷冻品。


图源:橙新闻


这些照片在Facebook群组、Threads和连登讨论区传得飞快,引发了热议,一时间很多网友们表示天都塌了。


之后,牛奶冰室官方也承认了菠萝包确实是从内地工厂送来的,但表示是由集团将配方及步骤交由持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证明的内地厂房制作。


图源:亚洲国际餐饮集团有限公司


并且还称工厂也是每日新鲜现做的,不管是制作流程还是出货前的规则都是严格按照要求,制作成本甚至还比本地烘烤高出一成。


图源:香港01


不过,大部分人似乎不买账。


“佢寫到好似好好味咁,買過一次嚟食,食咗真係兩啖就成個包掉咗,因為完全感覺上係化學包,總之唔好食就係唔好食(他写到好像好好吃一样,买过一次吃,真是吃了两口就丢了,因为完全感觉就是化学包,总之就是不好吃)。”


可以说,从小店的咕噜肉到茶餐厅的菠萝包,预制菜正以“全场景覆盖”的姿态攻占香港餐饮市场。



过去,厨师掌勺时,火候、调味甚至当时的心情都会让菜肴充满独特性,每一道菜都像是一件艺术品。


但现在,预制菜如同流水线产品,每道餐食几乎一模一样,少了那份惊喜和独特的“人情味”。


就像一位老食客所说:“以前在茶餐厅吃菠萝油,面包烤得恰到好处,黄油融化在面包里的口感是非常美妙的,现在感觉味道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了。”




香港餐饮业的“效率困局”


说到底,预制菜盛行的背后,是香港餐饮业难以承受的成本压力。


图源:星岛头条


尤其是疫情之后,租金高企、人手短缺、客流压力等,让香港越来越多的餐厅加入使用预制菜的队列。


预制菜追求标准化,其生产过程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口味一致的菜品。


图源:香港01


这对于香港的餐厅来说,无疑是一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的有效方式。


预制菜意味着厨房对人手的依赖大幅降低,同时,上菜速度快,也能提高翻台率。


就有预制菜厂家表示,有潮州面店转型后,每月节省数万港元薪资成本,才活过来。


但是,当“即热即食”成为行业默契,当“标准化”取代“手艺”,有些“方便”,正悄悄偷走我们吃东西的快乐。



对于连锁餐厅这种讲究标准化的业态来说,预制菜是刚需,也是生存题。


但问题在于,餐饮从来都不只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它是一种体验,是文化,是藏在烟火里的城市记忆。


当面包胚变成冷冻品,当米饭提前蒸好,当酱料变成预调包,食物与人的连接被切断,只剩下机械的“统一味”。


毕竟,那一股现做的“镬气”和加热后的“热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图源:香港新港人


预制菜或许能保证味道万无一失、不会出错,但是却永远复制不了老师傅在灶台前额头沁出的汗珠,以及锅气蒸腾时,牛肉与香料在铁锅里“跳舞”的鲜活感。


更扎心的是,当预制菜像潮水般漫过香港的餐饮街巷,这座以美食著称的城市,其“舌尖竞争力”会不会就此松动?


香港餐饮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标准化”这三个字。


是油麻地茶餐厅后厨传来的滋啦爆炒声,是师傅举着铁镬颠勺时飞溅的油星,是大排档老板掀开木盖时腾起的热雾里,那句带着粤语尾音的“趁热食啦”。



这些“即时现做”的鲜灵劲儿,这些藏在烟火里的人情味,才是香港餐饮最不可替代的“护城河”。


可当预制菜成了“万能解药”,一切都变了。


更讽刺的是,当所有餐厅都依赖同一批中央工厂的“标准化食材”,街头小铺和连锁大店的界限正在消失。


你去旺角吃咖喱牛腩,可能和在深圳机场吃到的毫无二致——连分量和摆盘都像复制粘贴。



方便是方便了,可那口属于香港的“镬气”,那缕混着街坊寒暄的烟火气,是不是也跟着淡了?


餐饮业的魅力,从来不在“效率至上”的冰冷数字里。那些让食客愿意绕路而来的,是“现做现吃”的期待感,是“这道菜只有这家做得出来”的独特性。




预制菜的“双面性”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否定预制菜,不得不承认,预制菜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预制菜行业报告》,全国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人民币,预计2026年突破1万亿。


预制菜的“通杀”已成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饮食文化会彻底消失。


关键在于,如何在效率与温度、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


在香港,出售的预制菜必须符合《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中的食物安全要求,在2023年到2024年间,香港食安中心抽检了1000个预制菜的样本,只有一个冷冻小龙虾的样本不合格。


图源: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可见,预制菜在安全层面问题不大。


实际上,大家所狭义理解的预制菜,在官方的定义中,都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


比如即食类、即热类、即配类产品,还有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这些其实都不属于预制菜。


图源:光明报


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菠萝包、米饭,其实都不属于预制菜。


预制菜在酒店宴会、大型活动都有合理的用途,它不是什么“万恶不赦”的东西。


换一个角度来看,预制菜其实也是让传统更可持续。


预制菜不是取代“传统”的敌人,关键不在“用不用”,而在于“怎么用”。



比如餐厅可以将招牌菜保留“现炒现做”的方式,而那些常见小菜,就让工厂来分担。


这样不仅能保留餐厅的特色,也能节省人力和提高效率,双管齐下。



写在最后


香港的餐饮,有独特的烟火气,也应该有“快和省”。


老茶客捧着现烤菠萝油感慨“还是老味道好”,年轻白领捧着即热盆菜说“方便又好吃”,餐厅老板在传统与效率间寻找平衡。


这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而是一场关于“如何让食物更懂人”的探索——当预制菜学会了“保留温度”,当传统手艺学会了“拥抱效率”。



或许所谓的老味道,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有人记得你爱脆的,有人记得你要快的”的温柔妥协。


对此,,你怎么看待内地预制菜大举攻港?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美食   香港   米饭   厂家   内地   餐厅   餐饮   港人   品牌   茶餐厅   传统   效率   工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