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痛风来袭?中医“治未病”教你拆解“嘌呤炸弹”

国庆长假结束,不少人仍沉浸在与家人团聚、游览河山的喜悦中,而医院急诊和门诊却迎来一批特殊的“节后综合征”患者:他们往往在深夜或凌晨被一阵剧痛惊醒,大脚趾、脚踝或膝盖等部位有如刀割火烧,关节处更是红肿发热,连棉被碰一下都觉得疼。这,就是痛风急性发作的典型表现。

为何每逢长假,特别是像国庆这样举国欢庆、美食遍地的节日之后,痛风就如同一个不速之客,频频造访呢?今天,我们将从中医“治未病”的整体观和预防思想出发,全面、深入地剖析这一现象,并为大家提供一套系统的防治策略。

一、节后痛风高发:探究“元凶”与诱因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其内因在于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脾肾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体质基础,而外因则是多种不良生活习惯的集中爆发,导致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积聚,流注于关节,不通则痛。国庆长假期间的行为,恰恰为这些内外因素的“里应外合”创造了绝佳条件。

1.饕餮盛宴下的“嘌呤炸弹”

国庆家宴、朋友聚会,“吃”是永恒的主题。然而,许多节日美食正是高嘌呤的“重灾区”。火锅、海鲜、动物内脏、炖煮已久的浓肉汤等,都是嘌呤含量极高的食物。嘌呤在人体内代谢的最终产物就是尿酸。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会导致血液中尿酸浓度急剧升高,远远超过了肾脏正常的排泄能力,高浓度的尿酸盐结晶便可能在关节软组织等部位沉积下来,成为痛风发作的物质基础。

2.“无酒不成席”的代价

酒精是诱发痛风的“一级催化剂”。首先,很多酒类本身就含有嘌呤,特别是啤酒会直接增加体内的嘌呤负荷。更重要的是,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乳酸会与尿酸竞争肾脏的排泄通道,从而抑制尿酸的排出。同时,酒精还能促进体内嘌呤的分解,进一步增加尿酸的生成量。这一“开源节流”的双重作用,使得饮酒后血尿酸水平迅速飙升,极易触发痛风。

3.旅途劳顿与作息失调

长假期间,很多人选择长途跋涉,旅游奔波。过度的劳累、熬夜、睡眠不足等,都会导致身体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内分泌和新陈代谢。机体在疲劳状态下,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增多,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同时,不规律的作息也会干扰肾脏的生理节律,降低其排尿酸的能力,为痛风发作埋下伏笔。

4.其他不容忽视的因素

①饮水不足:旅途中或聚会时,人们往往用饮料、酒水代替白水,导致饮水量不足。充足的水分是保证尿酸通过肾脏顺利排泄的前提。

②天气转凉:国庆期间正值秋冬之交,气温下降。低温会使得尿酸盐在血液中的溶解度降低,更容易析出结晶并沉积在温度较低的四肢末端关节,如脚趾等部位,诱发炎症

③肥胖基础:肥胖本身就是痛风的高危因素,假日期间的暴饮暴食无疑会加重体重负担,进一步扰乱代谢。

二、痛风之痛,远不止关节:深析其危害与并发症

如果认为痛风仅仅是“一阵风”,痛过去就没事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急性发作时的剧痛固然难以忍受,但其长期的、系统性的危害更为可怕。

1.关节的永久性损伤

反复发作的痛风会形成痛风石,这些尿酸盐结晶的聚集体不仅会引起持续的关节肿胀和疼痛,还会侵蚀骨质和软骨,导致关节畸形、僵硬,最终造成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疾

2.沉默的“肾脏杀手”

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因此也是高尿酸血症最主要的受害器官。长期的高尿酸状态,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肾间质或肾小管中,引发痛风性肾病。这些结晶还可能形成肾结石,堵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甚至诱发感染。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可能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是尿毒症,需要终身透析治疗。

3.心脑血管的“连锁反应”

现代研究已明确指出,高尿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痛风患者常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中风)等严重疾病,其风险远高于正常人群。

4.代谢紊乱的“共犯”

痛风常常与“三高”中的另外两高——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以及肥胖、脂肪肝等共同存在,它们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构成所谓的“代谢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的长期健康。

三、上工治未病:痛风的预防与管理智慧

《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意指最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进行预防。对于痛风而言,“治未病”理念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于已有高尿酸血症但尚未发作痛风的人群,要积极干预,防止其发作(未病先防);二是对于已经发作过的患者,要通过系统调理,防止其出现并发症和复发(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1.管住嘴:构建合理的饮食防线

①限嘌呤,远酒水:严格限制或避免上文提到的高嘌呤食物。尤其是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浅尝辄止。坚决戒酒,特别是啤酒和白酒。

②多饮水,促排泄:保证每日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以白开水、淡茶水为宜。充足的水分能够稀释尿液,促进尿酸经由肾脏排出体外。

③择良食,巧搭配: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如冬瓜、黄瓜、芹菜、樱桃等,它们有助于中和体内的酸性环境,增加尿酸盐的溶解度。牛奶、鸡蛋是优质的低嘌呤蛋白质来源。

④避果糖,防内源:警惕奶茶、果汁、甜点等高果糖食物和饮料。果糖在体内代谢会促进尿酸的生成,是近年来被发现的痛风重要诱因。

痛风患者饮食指南:

2.迈开腿:科学运动促代谢

规律适度: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帮助降低尿酸水平。

避免剧烈:切忌进行剧烈、过度的无氧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体内乳酸会大量堆积,抑制尿酸排泄,同时大量出汗若不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浓缩,尿酸升高,反而可能诱发痛风。

3.调情志,顺四时:和谐身心的养生之道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身体的新陈代谢系统有条不紊地工作。

舒畅情志: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和过度的精神压力,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舒畅则气机调达,有助于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尿酸盐结晶析出。

4.定期监测,防患未然

对于有痛风家族史、肥胖、长期饮酒或饮食不节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尿酸水平。一旦发现尿酸升高,即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视为健康的“警报”,及时开始生活方式的干预。

四、既病防变: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

如果不幸痛风已经发作,也不必恐慌。及时、规范的治疗是控制病情、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关键。

1.现代医学的“精准打击”

急性期:消炎镇痛是首要任务。通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以快速控制关节的炎症和剧烈疼痛。切记不可自行用药,尤其是降尿酸药,在急性期使用反而可能加重疼痛。

缓解期:降尿酸是长期根本。在炎症完全消退后,需要启动长期的降尿酸治疗。主要有两类药物:一类是抑制尿酸生成的,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另一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如苯溴马隆。具体选用何种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尿酸排泄类型等综合判断,并定期复查血尿酸,将之控制在理想水平,一般要求。

2.中医药的“整体调理”

中医药在痛风的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它强调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改善代谢环境。

①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方药。急性期多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法,常用药物如黄柏、苍术、薏苡仁、土茯苓等;缓解期则以健脾补肾、化痰祛瘀为要,以固本清源,常用黄芪、茯苓、丹参、牛膝等,旨在恢复脏腑功能,减少尿酸的生成并促进其排泄。

②中医外治法:针灸、推拿按摩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迅速止痛,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及疼痛关节周围的阿是穴。此外,中药外敷、熏蒸、足浴等方法,可将药力直达病所,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药外敷

推荐方药:金黄散或四黄散(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等研末)

中药熏蒸与足浴

③食疗药膳

“清淡、利湿、健脾、补肾”为原则,长期坚持,收效显著。可用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皮煮水代茶饮,有很好的利湿消肿、促进尿酸排泄的功效。

清湖说中医推荐食疗方:

国庆长假后痛风高发,是身体对不良生活方式的集中警示,提醒我们健康需珍惜,肆意挥霍会透支。痛风是需终身管理的系统性代谢疾病,而非简单关节疼痛。我们应以中医“治未病”智慧为指引,从假期结束起,管住嘴、迈开腿、调情志、睡好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已受痛风困扰的朋友,要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策略,积极治疗、定期监测。如此,才能远离“痛风”之苦,享受健康快乐生活。

作者 湖南医药学院 骆敏

美编 向佳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养生   嘌呤   节后   痛风   炸弹   中医   尿酸   关节   肾脏   患者   结晶   国庆   长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