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毛主席,一段未公开的婚姻秘史

家庭背景与父亲的期望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里。这个家里原本就靠种田过日子,添了毛主席这张嘴后,日子自然得精打细算。他的父亲毛顺生年轻时候因为欠了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段经历让他对钱看得很重,哪怕后来家里还清了债务,生活不算拮据,他还是改不了那种一分一厘都要算清楚的习惯。

家里田地收成不错,粮食够吃,偶尔还能卖点余粮换些钱,可毛顺生就是舍不得乱花,对待自己的儿子毛主席更是如此,从来不给零花钱,连过年过节也只有正月十五那天才会拿几个鸡蛋给他吃。

毛顺生对毛主席的要求特别严格,从小就把他往实用的路子上带。他觉得儿子得有点文化,但不是为了学什么大道理,而是想着将来能帮家里干点正事。韶山冲是个小地方,家里有点田地和生意,要是会写会算,就能派上大用场。毛顺生常跟人说起他的打算:让毛主席学会记账,这样家里进出多少钱一目了然;还能写状纸,打官司的时候不吃亏;最好再学点经商的门道,把毛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这个目标,毛顺生早早就开始抓毛主席的学习。毛主席还很小,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毛顺生就把他叫到屋里,摊开账本,指着一堆数字让他记下来。家里每天卖了多少粮食、买了多少种子,甚至喂猪用了多少糠,都得一笔一笔写清楚。

毛顺生站在旁边看着,手里有时候还拿根小棍子,盯着儿子写下的每个字,生怕哪里出错。有时候账本上记的是鸡蛋换了多少铜板,或者田里收了多少谷子,毛主席得把这些算得一点不差。毛顺生还教他用算盘,那时候算盘是乡下人家少不了的东西,珠子拨得噼啪响,算账快又准。

私塾教育与初次反抗

毛主席差不多6岁那年就被送进了韶山冲的私塾,开始了他人生中最早的学习时光。那时候的私塾可不像现在的学校,教学方式特别死板,规矩也多得让人喘不过气。先生教书全靠老一套,学生每天得背《三字经》《百家姓》这些古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背不下来或者写错了,先生手里的竹板就落下来了,打得手心生疼。

教室里常能听到学生挨罚的声音,先生管得特别严,谁要是敢偷懒或者出错,轻则罚站,重则挨打。毛主席从小脑子就灵活,可这种硬逼着学东西的环境让他觉得特别不自在。他父亲毛顺生把他送进私塾,本来是想着让他学会写字算账,好帮家里管账本或者跑生意,根本没指望他在这儿学出什么新花样。可毛主席在私塾里待得越久,心里那股不服气的感觉就越浓。

到了1903年,毛主席10岁的时候,这股憋了许久的气终于憋不住了。那年他实在受不了私塾里的日子,趁着家人不注意,一个人悄悄溜了出去。他没跟任何人打招呼,就这么朝着县城的方向走,想着外面的世界总比这整天挨训的地方强。他走了整整三天,身上没带多少东西,饿了就忍着,困了就随便找个地方歇歇脚。

这三天里,家里乱成了一锅粥,毛顺生带着人四处找他,村里人都被发动起来帮忙,最后才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把他找了回来。被带回家后,毛顺生虽然气得不行,但也没像以前那样立刻动手教训他,反而稍微放软了些态度。不过,他对毛主席的要求一点没松懈,还是照旧让他学这学那,盯着他写字算账,希望他能老老实实按自己的安排走下去。

家里还有个重要人物,就是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她是个勤快又心善的农村妇女,每天忙着种地做饭,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文七妹不识字,可她知道儿子在私塾里过得辛苦,回来要是挨了训,她就默默地多给他夹点菜,或者在毛顺生发火的时候打个圆场。她从不跟丈夫顶嘴,但每次毛主席跟父亲犟起来,她总会用自己的方式护着他点。

私塾里的日子还是老样子,先生还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出走之后,毛主席心里多了点别的东西。他开始琢磨,为什么非得照着别人的规矩来,外面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路子。

包办婚姻的无奈

到了1910年,毛主席14岁那年,家里又迎来了一件大事——毛顺生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新娘子叫罗一秀,生在1889年10月,比毛主席大了整整6岁。她家跟毛家有点远亲关系,算得上沾亲带故。罗一秀家里条件还行,她爷爷早年在当地置办了不少田地,种田收租,日子过得比一般农户强,在韶山冲这一带也算有点名气。

毛顺生一眼就看中了罗一秀,觉得她能干又老实,嫁过来肯定能帮家里干活,把日子打理得妥妥当当。他盘算得清楚,这门亲事不光能给家里添个劳动力,还能跟罗家拉近关系,互相帮衬着把日子过得更好。

婚礼那天定了下来,毛顺生忙着张罗,满村的亲戚朋友都来了。他站在院子里招呼客人,脸上挂着笑,心里觉得这事儿办得值。罗一秀被接到了毛家,穿着红衣,按着老规矩盖着盖头进了门。毛主席那天也被叫出来,家里人让他按传统走完仪式。他得上前揭开新娘的盖头,还得跟着一堆亲戚行礼磕头,整个过程都按着韶山冲的老礼数来。

仪式弄完后,宾客们坐下来吃酒席,毛顺生忙着跟人敬酒,村里人也都夸他找了个好儿媳。可这门亲事从头到尾都是毛顺生一手操办的,毛主席事先压根不知道,等到婚礼那天,他才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新郎。

罗一秀嫁过来后,果然跟毛顺生想的一样,手脚麻利得很。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回来还得做针线活,把衣服补得整整齐齐。公婆那边她也照顾得周到,家里的大小事都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毛顺生看在眼里,觉得这媳妇没挑错,越发觉得这亲事结得值。可毛主席这边却完全不搭茬,他从没把罗一秀当成自己媳妇,平时干活碰上了也只是点点头,村里人问起来,他也从来不说她是自己妻子。这事儿传到毛顺生耳朵里,他气得不得了,骂毛主席“大逆不道”,觉得儿子这么干是丢了毛家的脸。

这段婚姻没过多久就结束了。罗一秀嫁过来没几个月,身体就越来越差。她本来就不是特别壮实,干活又多,到了1910年2月,就撑不住病倒了,没多久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21岁。毛家把她葬在了韶山冲,墓地离村子不远。

晚清那时候,包办婚姻就是这样,结亲是为了家里,不是为了儿女高兴。罗一秀在毛家的日子不长,可她干的活、吃的苦,都实打实留在了毛家的账本上。毛顺生当初挑她,就是冲着她能帮家里来的,结果人没了,他的算盘也落了空。这件事在韶山冲传了一阵子,村里人说起来都觉得有点可惜,可日子还是得照常过下去。毛主席那边呢,婚礼的事他没法拦,可从头到尾,他都没认下这段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的亲情延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已经成了国家领导人,忙着处理大事,可他早年那段婚姻的事儿并没完全扔到脑后。罗一秀虽然去世快40年了,她留下的亲人,毛主席还是当亲戚看待的。到了1950年1月,罗一秀的妹夫黄谱臣从广西柳州铁路部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黄谱臣是罗一秀妹妹的丈夫,算是罗家的亲戚,他在信里说了自己在铁路上的工作,还问候了毛主席的身体。那时候毛主席刚从苏联回来,事情多得忙不过来,可他还是抽空回了信,信里不光回了问候,还鼓励黄谱臣好好干活,为国家多出力。黄谱臣收到信特别高兴,觉得能跟领导人通信是件挺了不起的事儿。

同年5月,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回湖南探亲。毛岸英那时候已经长大,在苏联念过书,回来是看看亲戚朋友。毛主席特意交代他去韶山冲附近找罗一秀的弟弟罗石泉瞧瞧。罗石泉是罗一秀的亲弟弟,家里条件不太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毛岸英听了父亲的话,带着200元钱和一盒茶叶去了罗家。

毛岸英到了罗家,跟罗石泉聊了好一阵子,问了罗家这些年的情况。罗石泉说了家里人多地少,粮食刚够吃,孩子上学也费劲,日子过得不容易。毛岸英把这些都记下来,临走时把钱和茶叶留给了罗石泉,还说有啥难处可以再联系。

毛岸英回来后,把罗家的事儿一五一十跟毛主席说了,说罗家日子过得挺艰难。毛主席听完没多耽搁,当场就让人给罗家汇了一笔钱过去,具体多少没细说,但肯定够帮罗家缓口气。

早年罗一秀在毛家没待多久,可她留下的亲人,毛主席一直没忘,时不时帮一把,日子再忙也没断了这份联系。

参考资料:[1]韶馆.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J].档案时空,2005(1):40-41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石泉   韶山   婚姻   亲事   账本   私塾   秘史   伟人   村里   家里   儿子   日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