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在太空和北极地区雄心勃勃。西方应该感到担忧吗?

Scmp11月11日报道,当中国货轮"伊斯坦堡桥梁号"在2025年9月成功完成北极航线首航时,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冒险。从宁波舟山港到欧洲,18天的航程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了一半以上。这次突破性航行标志着中国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从构想迈入实质运营阶段。与此同时,在万米深海、太空轨道等人类活动的边疆地带,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立起系统性存在。这种多维度的战略延伸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快速进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技术突围背后的战略考量

回溯2003年的"银河号"事件,当美国中断GPS信号导致中国货轮在公海被迫停航数周时,北京深刻意识到依赖他国关键技术的战略风险。这一屈辱经历催生了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决心。尽管中国曾在2003年向欧盟"伽利略"项目投资2.3亿欧元寻求合作,但四年后因欧洲安全顾虑和项目融资问题被边缘化。这次失败反而加速了北斗系统的独立研发进程。

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部署50颗北斗导航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独立导航网络,日均定位请求超过1万亿次。这一成就不仅打破了GPS的垄断,更成为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标志性案例。2024年11月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显示,中国正在筹划下一代更高精度的卫星系统,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导航领域的地位。

在深海领域,中国同样展现出从跟随到引领的轨迹。从2009年"蛟龙号"首次下潜到2020年"奋斗者号"成功抵达马里亚纳海沟底部,中国仅用11年就完成了从7000米级到万米级载人深潜的跨越。截至2024年底,"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已累计下潜1116次,将12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送入深海。2024年11月建成入列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具备万米深海钻探能力的国家。这些装备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大幅提升,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测领域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

太空领域的进展更为显著。天宫空间站自2023年进入常态化运营后,已成为地球轨道上最活跃的科研平台之一。2024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第59和第60颗北斗卫星,持续升级其卫星导航能力。与国际空间站因老化面临退役不同,天宫空间站的现代化设计和长期运营计划使其在未来数年可能成为人类在轨唯一的大型空间站。中国还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载人登月任务,这将使其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具备这一能力的国家。

从战略构想到现实部署

中国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将深海探测和航天技术列为国家安全的战略重点,明确提出要在这些领域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则为这一战略增添了北极维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东北航道的通航窗口期在2025年延长至120天,其商业价值急剧上升。

这条航线的战略意义远超经济效益。对于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中国而言,北极航道提供了一条绕开传统海上咽喉要道的替代路线。2024年,俄罗斯北方海航道货运量达到3790万吨,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合作正在深化。中国商船首航北极航线的成功,标志着这一战略设想开始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选项。

在深海方面,中国的考量同样兼具科研与资源双重属性。全球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稀土元素、多金属结核等战略性矿产。掌握深海探测与开发技术,意味着在未来资源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的多次作业,不仅推进了深海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也验证了中国在极端环境下的技术能力。

太空领域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卫星系统支撑着现代社会的通信、导航、气象预报等关键功能,也是军事侦察和指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宫空间站向国际社会开放科学实验机会,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正在塑造中国作为太空大国的国际形象。2025年,中国将迎来首位外籍航天员登陆天宫空间站,进一步强化其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影响力。

西方的担忧与现实挑战

中国在这些战略新疆域的快速推进不可避免地引发西方国家的关注和担忧。美国太空军在2024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在轨卫星数量从2010年的36颗激增至2024年的1000多颗,其中包括292颗用于情报、监视和侦察的卫星。美国官员公开表示,中国正在开发一系列反卫星武器,可能对美国的太空优势构成挑战。

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空军事化的客观趋势。美国太空军自2019年成立以来,持续扩充反卫星能力,计划在2025年完成32套"干扰器"的全球部署。中国则坚称不搞太空军备竞赛,强调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但技术的军民两用特性使得任何太空能力的提升都具有潜在的军事意义,这正是西方焦虑的根源。

在北极地区,中国的参与同样引发复杂反应。尽管中国自称为"近北极国家"并承诺尊重北极国家的主权,但其在该地区不断增长的存在引发了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戒备。中国在冰岛建立的科研站、与俄罗斯在北极航道的深度合作,以及在格陵兰岛和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科考活动,都被西方解读为带有地缘政治考量的战略布局。

然而,将中国的这些努力简单定性为威胁可能过于片面。从北京的视角来看,这些投入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正当举措。在关键技术领域被排斥的历史经验,强化了中国追求自主可控的决心。无论是卫星导航系统、深海装备还是空间站,都是在西方技术封锁或合作受挫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现有国际秩序能否容纳新兴大国的合理诉求。太空、深海和北极目前都缺乏完善的国际治理框架,各国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仍处于规则形成期。中国的快速进入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但这是否必然导致冲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方能否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约束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天宫空间站项目上展现出一定的开放姿态,已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向各国开放科学实验机会,并与巴基斯坦等国签署航天员培训协议。这种国际合作模式既有利于分摊成本、提升影响力,也可能为建立太空领域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契机。

中国在太空、深海和北极的战略拓展,本质上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寻求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获得与其实力相称地位的过程。这一进程必然伴随着与现有主导国家的摩擦和调整。西方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但过度渲染"威胁论"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如何在竞争中保持沟通,在分歧中寻找共同利益,避免新兴领域成为大国对抗的新战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北极   雄心勃勃   中国   太空   地区   深海   领域   空间站   战略   美国   天宫   苏伊士运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