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外界传闻自己是周总理养子的说法,并不正确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烈士的遗孤往往受到革命先辈的特殊关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革命传承。

李鹏,这位曾经掌管国家大政、主导能源发展、推动三峡工程的国务院总理,一生都带着“烈士遗孤”的烙印。

然而,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外界长期流传着一个说法——“李鹏是周总理的养子”。

面对这种传闻,李鹏在回忆录中坦然回应:周总理、邓妈妈与自己的关系,就是老同志与烈士后代的关系。

这句话既澄清了外界的误解,也道出了他与周总理、邓颖超夫妇之间特殊而深厚的情感。

幼年丧父的李鹏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烈士的后代往往承载着沉重的家国记忆。

他们的童年充满坎坷,但也因革命先辈的庇护而获得特殊的成长环境。

李鹏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出生于动荡年代的他,幼年时便经历了父亲英勇牺牲、家庭颠沛流离的痛苦,但也因此被革命的熔炉锻造得更加坚韧。

李鹏的早年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也使他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革命烈士。

李硕勋出生于四川高县,他的家庭并不富裕。

尽管如此,李硕勋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4年,李硕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硕勋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苏北农民起义,并长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中担任重要职务。

他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在党内担任重要政治职务。

作为中共早期的重要军事和政治领导人,李硕勋可以说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革命斗争充满艰难险阻。

1931年8月,李硕勋因叛徒出卖,在海南被国民党当局秘密逮捕。

面对酷刑,他誓死不吐露党的机密。

9月5日,李硕勋在海口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28岁。

父亲牺牲时,李鹏年仅3岁,还未曾真正感受到父爱,便已成为烈士遗孤。

他的一生,都被烙印上了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背景底色。

李鹏的母亲赵君陶,同样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地下工作者,还与中共许多重要领导人有着深厚的渊源。

赵君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哥哥赵世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与周总理、邓公等人同为旅法勤工俭学的革命战友。

然而,1927年,赵世炎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6岁。

这一家族接连失去两位革命英烈,使赵君陶背负起了沉重的家庭责任。

1931年,李硕勋牺牲后,赵君陶带着年幼的李鹏,开始了一段艰难的逃亡生活。

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的家属进行严密监视,使得母子二人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停留。

他们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依靠亲友的接济生活。

赵君陶在多个城市开设幼儿园,以教书育人维持生计,同时也暗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赵君陶不仅要独自抚养儿子,还要躲避国民党的追捕,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李鹏的童年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充满欢乐。

他很早便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而母亲则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下坚持斗争。

生活的重压使他过早地感受到了世界的残酷,也培养了他日后严谨、沉稳的个性。

周总理的关怀

1939年6月,年仅11岁的李鹏正在四川温江县的学校念书。

一天,他突然接到消息,党组织派人来找他。

于是,他匆忙赶回成都,推开家门时,看到一屋子的人,其中一位中年妇女格外亲切,她就是邓颖超。

邓颖超看到李鹏后,立即热情地抱住了他,亲切地叫他的小名:

“兰兰,你都长这么高了!”

原来,李鹏的小名“兰兰”是母亲赵君陶特意为他取的,以纪念她的姐姐赵世兰。

邓颖超、蔡畅等革命前辈都熟知赵世兰,因此也习惯这样称呼李鹏。

当时,李鹏的头部还缠着纱布,因为不久前日军轰炸成都,他在梦中惊醒时不慎摔下床,后脑磕伤。

邓颖超听后愤愤不平,责骂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同时细心安排他前往重庆休养。

就这样,李鹏在邓颖超的照顾下,住进了重庆曾家岩的周公馆——中共南方局的主要办公地点。

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也初次接触到了周总理的世界,被他收为义子。

1940年秋天,12岁的李鹏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

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要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准备前往延安。

在母亲的陪同下,李鹏来到曾家岩,第一次见到了“周伯伯”——周总理。

周总理看着李鹏,非常高兴,还说李鹏越长越像硕勋了。

邓颖超则笑着表示李鹏更像君陶。

大家一阵欢笑,屋内气氛顿时温馨起来。

周总理又注意到李鹏有些驼背,便亲切地拍拍他的背,又用拳头轻轻敲了敲,语重心长地叮嘱:

可不要驼背,要挺起胸膛,这样身体才健康。

这句简单的嘱咐,李鹏记了一辈子。

后来每次见到周总理,周总理都会问一句:

“你还驼背吗?”

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周总理对烈士子弟的深厚感情。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对李鹏的学习情况格外关心。

有一次,他拿起一张《新华日报》,让李鹏念一篇社论,并要求他归纳要点。

李鹏认真完成了任务,周总理听后赞许地点点头。

这次经历虽短暂,却成为李鹏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让他对时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周总理夫妇对李鹏的影响

1941年2月,李鹏被安排前往延安,先后在延安自然科学院补习班、延安大学中学部和延安中学学习。

1943年,周总理回到延安。

李鹏激动不已,立即前往杨家岭看望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者。

周总理仍然关心着李鹏的身体,见面第一句话依然是:

“你还驼背吗?”

接着,他又认真听取了李鹏的学习汇报,并鼓励他说:

“你们能在毛主席身边学习,是多么幸福啊!要珍惜这种机会。”

在延安期间,李鹏深刻见证了周总理的工作作风。

有一次,他看到周总理认真地接待前来申诉的干部,不仅耐心倾听,还亲自做记录。

这种严谨、务实的作风给李鹏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日后的行事风格。

此外,周总理对李鹏的求知欲也非常重视。

有一次,李鹏在周总理的书房里翻看了一本《唐吉诃德》,但未放回原位。

后来,周总理找不到书,以为是李鹏拿走了。

几天后,他找到书后,特意告诉李鹏书找到了,不过以后看完书一定要放回原处。

这件小事,让李鹏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严谨态度。

所以,李鹏在回忆录中感慨道:

“周总理、邓妈妈与我的关系,是老同志与烈士子弟的关系。他们对我们的关怀不仅限于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引导。”

正是在周总理的影响下,李鹏选择了工程技术作为自己的事业方向,并最终成为中国电力事业的重要推动者。

而周总理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也在李鹏的政治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周总理的言传身教下,李鹏的名字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

原本,他的名字是“李远芃”,然而这个名字略显生僻,不太符合革命氛围。

于是他便改名为“李鹏”,寓意如大鹏展翅,翱翔九天。

虽然这只是一个名字的变化,但它象征着李鹏人生道路的新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李鹏被安排前往苏联学习电力工程。

在苏联的求学生涯中,他始终保持刻苦努力的态度,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水利电力专家之一。

李鹏回国后,投身于新中国的电力建设工作,后来逐步走上领导岗位。

在这一过程中,周总理对他的影响依然深远,尤其是在治国理念和个人作风方面。

周总理一直强调干部必须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李鹏在担任电力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总理期间,一直秉持这一信念,强调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

他回忆道:周伯伯常说,搞经济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要有长远规划,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在李鹏主持三峡工程时,他始终坚持这一理念,确保工程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周总理的廉洁作风也深深影响了李鹏。

周总理一生清廉自守,对亲属要求极为严格。

李鹏在回忆录中提到:周伯伯从不允许亲属利用他的名义谋私利,甚至连普通的照顾都严格限制。

他的这种精神,让李鹏一直以他为榜样。

周总理、邓颖超夫妇不仅是李鹏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更是塑造他人格、价值观和治国理念的重要影响者。

虽然李鹏在回忆录中澄清自己并非周总理的养子,但二人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更像是一种跨越血缘的亲情。


参考文献:

李鹏新书:有人传我是周总理养子 这不正确.新华网.2014年06月30日

周恩来与义子李鹏的故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9年07月26日

李鹏新书:有人传我是周总理养子 这不正确.新华网.2014年06月30日

周恩来侄子周尔鎏:李鹏不是周总理养子(图)(5).新京报.2015-09-0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5

标签:养子   延安   中国共产党   遗孤   驼背   重庆   回忆录   烈士   国民党   外界   说法   正确   关系   历史   李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