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访友客来人往,是免不了的人情往来。如今有客来,家里做一桌子菜或馆子里点一桌子菜,男女老幼围拢一起,热热闹闹撮一顿;那时节来客人,完全不是这样的,好些时候常常令主人作难。
来了尊贵客人,先要点火烧水,打两三个鸡蛋给客人烧碗鸡蛋茶,家境好的会加点白糖或红糖。鸡蛋很珍贵,客人碗里盛鸡蛋,主人象征性陪着客人,也端着碗,碗中开水里漂几绺散开剩下的鸡蛋絮儿。小孩子嘴馋,这时候要将其指派到外边玩耍,不能留在客人面前,以免孩子眼馋丢人现眼客人心里不安。
邻居陈校长,讲过他喝鸡蛋茶的难忘经历。有次他下乡家访,这家人十分贫穷,主人却很热情。落座不久,主人捧出一大碗荷包蛋茶,热情地劝他吃。陈校长正待举箸,却发现里屋站个小孩子,眼巴巴看着他,怯生生不敢上前。任主人如何热情相劝,那碗鸡蛋茶,他怎么也咽不下。他要把鸡蛋给孩子吃,主人死活不让。双方拉扯半天,陈校长最终把三个鸡蛋拨给孩子吃了,自己喝了半碗开水。许多年过去了,那孩子的眼神还深深震撼着陈校长的心灵。
来客人不吃饭还好,吃饭事情更严重。如果家里恰好没白面,主妇要遮遮掩掩去邻居家里借瓢白面回来;如果家里没了油盐,主妇会指派孩子立马到左邻右舍去借些回来。
客人来了,再不济要给客人吃个白面烙饼,弄两个菜。要烙个白面饼子,弄两个菜,就是许多家庭过不去的坎儿办不到的事儿。
饼子烙好了,饭菜端上桌了,家长恭恭敬敬陪着来客,热情地布菜,真诚地劝客人多吃点;家长象征性陪客人吃些碎块烙饼,绝不会大块吃饼的,家长手里的筷子好像长着眼睛,热情地引导客人吃菜,却从不大筷头夹菜自己吃。客人吃饭由当家家长陪着,其他人是不上桌的,陪客家长和客人吃待客饭食,其他人吃家常饭食。客人走了,家长会把剩下的食物分给孩子们。
孩子们捧着那些带着油香的饭菜,眼睛里闪烁着期待与欣喜,仿佛这不仅是一顿美食,更是一份珍贵的心意。当家家长看着孩子们满足的模样,脸上也不自觉地露出欣慰的笑容。
回望往昔,那时物资匮乏,生活艰辛,每一口吃食都承载着生活的重量,这般待客之道与分食场景,是困境里开出的温情之花,深深烙印在岁月记忆之中。
作者:庞仁甫
原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5-06-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