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十年备受争议的商业实践,印度正面临严峻后果,资本大规模撤离,外资加速流出。
许多观察者长期存在一个疑问,印度素以“外资坟场”著称,为何仍有众多国际企业前赴后继前往投资?
如今现实给出了答案,外资正以惊人速度撤离印度。

据路透社、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数据,2025年至今,外资从印度股市撤出规模已超过170亿美元。
对比更显触目惊心,2025年以来,印度吸引的新增外国投资仅3.5亿美元。
这个曾以“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闻名的市场,如今正面临资本净流出的窘境。

对比数据可见衰退之剧烈,2024年印度还吸引了100亿美元外资,而截至2025年11月,这个数字暴跌96%至3.5亿美元。
这种下滑已不是普通回调,而是断崖式坠落。
全球资本似乎在一夜之间对印度失去了信心,更严峻的是不仅外资在撤离,印度本土企业也在加速外流,今年海外投资规模达290亿美元。
这种双向失血让印度经济面临巨大压力,面对危机,印度政府紧急推出11项改革措施,包括取消外资持股限制、放宽贷款条件等。
然而市场反应冷淡,改革宣布后三天内,外资继续流出12亿美元。
外资为何集体撤离?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当其冲的是政策不确定性,印度政策朝令夕改,令企业无所适从。
三星被追缴6亿美元税款,几乎吞噬其全年利润;印度政府甚至专门修改法律,以便对沃达丰处以16亿美元罚款;小米48亿资产被冻结更是引发广泛关注。
企业的普遍感受是在印度,今日合规之举,明日可能就成为违法行为。
如果现有法律无法对企业处罚,政府不惜修改法律以达到目的,这种政策环境让投资者时刻处于不安之中。

其次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电力短缺导致工厂频繁停电,物流成本比中国高出36%,所谓的人力成本优势被其他环节的高成本完全抵消。
孟买港的集装箱周转率仅为深圳港的四分之一,供应链体系支离破碎。
更匪夷所思的是,印度工人不仅缺乏时间观念,甚至要求岗位世袭制,让人难以分辨这是现代企业管理还是封建继承制度。
尽管印度倡导“去中国化”,但由于本土供应链残缺,企业仍不得不从中国进口零部件。

第三点是技术转移后的不公平竞争。
典型案例是某国电气公司帮助印度建立高压生产线、培养数百名工程师后,印度政府转而扶持本土企业,迫使该公司以低价出售90%股权,核心技术实质被无偿获取。
这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做法让外资企业心寒。
过去十年间,多达2786家外企撤离印度,包括福特、家乐福等知名跨国公司。

尽管印度总理莫迪一直强调印度拥有14亿人口大市场,宣称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但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战成为形势转折点。
印度在“五七空战”中意外以0:6败于巴基斯坦,地缘政治价值急剧下降。
美国原本希望借助印度制衡中国,见此情形转而与巴基斯坦寻求合作。
随后特朗普政府对印度采取强硬态度,将关税提高至50%,并放出狠话绝不留情,连H1B签证也宣布涨价。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精准打击了印度的两大支柱产业:商品出口和软件外包。
外资企业原本还能忍受在印度的经营困难,如今加上对美国出口的高额关税,最后一点利润空间也被挤压殆尽,于是纷纷选择撤离。
同样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压力,中国与印度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源于两国制造业根基的悬殊。
当印度工厂还在为每日停电自备发电机时,中国的特高压电网已能稳定输送千里之外的能源。

当印度物流成本占GDP的14%时,中国遍布全国的高铁网络和港口体系确保货物高效流通。
这些硬实力的差距,是印度难以逾越的鸿沟。
印度曾扬言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其倚仗的两大“优势”,夸大宣传和急功近利的商业手段,确实在短期内骗取了不少外资,但这种依靠欺骗建立的发展模式终难持久。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同一面照妖镜,让印度经济的真实状况暴露无遗。
纵观历史,靠欺骗走捷径最终将无路可走,唯有依靠实干筑牢根基,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印度当前的困境,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再次印证。
随着外资撤离潮持续,印度所谓的“世界工厂”梦想已沦为国际社会的笑谈,留给这个国家的,恐怕只能是喧嚣散尽后的满地狼藉。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