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独家稿件
清代中层里不是没有好官,也不是没有贤才,只是没有培养与训练制度。
于是中层坏的地方超过好的地方,再加上钱跟权的结合超过训练和教育,因此明清政府结构的中层跟汉代是不能比的。
讲到明清,明清是宋代的延长,当然中间有一段元朝,但只维持一百年就过去了,我们学历史的人看时间是一千年一看的,一百年不算。
基本上明清是宋代制度的复活,但明清发生了极重要的现象,就是绅士阶层的出现,将宋代上传下达的中层制度打了很大的折扣,原因是明朝将财富和知识混在了一起。
明太祖原是个小和尚,后来带一批农民打天下,也用了一大群参谋,包括大家都晓得的刘伯温(真正的刘伯温和大家晓得算命的刘伯温不是一回事,大家不要混淆了)。这批参谋虽然人不多,但帮他设计上层结构却设计得很好。
然而元代教育体系被破坏了很多,宋朝原有的社会民间经济也被破坏了很多。元代收税是不讲规矩的,要钱用的时候就派人到市镇上去派税,也不知哪天就来了军队派税。
没有良好的制度,民间的经济因此衰退。在这种状况下,既没有民间经济,也没有民间学校,没有民间的社会教育,没有民间的社会福利。
明朝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重建民间系统,用了两个办法。
一个是找有钱人:大家曾听过民间故事,比如沈万山聚宝盆的故事。沈万山是明朝第一个有钱人,但富贾之中,他只是个代表而已。
沈万三是明朝富贾之中的代表
我们看明初,明太祖任用了很多富贾。他在重建政府结构的时候,官吏不够用,没有那么多中层干部来源,因为学校制度被破坏了,救急的办法是任用各地的有钱人,让他们做官。
最简单的是粮长制,委托有资财的人重新建立纳税的制度。比方说某人在一个地方最有钱,政府就派他负责缴纳本地的税,但是发给他一个纳税凭单,让他到民间去收税。
这种包税制的后果就是严重的中饱私囊。这是财富中层分布里很坏的办法。就政府而言,抓住几个粮长负责收税效果是很快,后果则是这群人将财富和权力结合了。
第二个办法是政府重新建立科举制度,用考试来选拔人才。
但是因为教育不普及,考上来的人,立刻叫他们做事,连训练的机会都没有,没有汉朝那种郎吏的训练机会,经验也没有,学问也没有,但权力却有了。而这些人很快地和包税的人合流。
绅跟粮变为一个东西,官完全和钱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明初立下的很坏的榜样。到后来矫正了,持续不断地考试,持续不断地选人进来,用这些人建立中层。
明清有非常好的选拔制度,但是明清完全没训练,第一个丢掉的是学校。
汉朝、唐朝、宋朝都有,中央的学校、省的学校、县的学校,明清却没有。
明清秀才号称是生员,可是学生没学校上。秀才只是每个月到训谕训导那里去交一篇文章和研究的心得,只注重文章的格式而不注重文章的内容,三年考一次,也考这个,如考诗、考八股,策论要等到考举人时才占分量。
策论考的就是说今天有个问题,你怎么办。它占三分之一的分数。八股文跟诗占三分之二的分数。考到后来大家都一样。所以后来的科举考的不是真才实学,而考上来以后,经过三层考试,秀才,举人,殿试,然后分发,基本上是没有真正训练的。
举人大挑,用抽签的方式选人,还有靠面相挑选,一个人长得圆圆的,方方的,头等,上面大下面小的不好。这样子,大挑挑出来的官,没有好的,只选声音大、长相神气、个子高的,然后抽签。
训练只在最后一层有那么一点点,但也只限于大官。在进士里考得最好的,第一级的三个:状元,探花,榜眼。第二级二甲里选十来名,考得最好的,叫翰林。
明代翰林
翰林在皇帝自己的小书房读书,也做皇帝的秘书工作,还替皇帝做管理图书的事。像在故宫博物院里,那些诗、画,就是皇帝题了一句诗,这些人就奉命替他写;皇帝写了首诗,发下要他们抄,抄时当然要帮皇帝改一改了,把它写好一点。
翰林院做的是这些事。
可是在这些之外有些很好的机会,如翰林院要在讨论国家大政时旁听、记笔记,皇帝常常派一个翰林到一个部去见习。
翰林院不错,是训练宰相的地方,没什么大的责任,整天听闻的是国家大事,接触的是第一级的官员,也有机会接触到重要的资料,如全国的税收多少,全国的军队多少,全国的国防怎样,全国的盐怎样,运粮怎样,他都有机会接触,慢慢也可以训练出第一级的好贤才。
这些人是最上层的,从翰林院出去的很快就成了部长(尚书)或次长(侍郎),或放到外路做厅长(学官)、行政主管。这样看来上层训练不错,但中层没有训练。
中层的人要靠运气,你碰到一批好的朋友,自己用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运气不好,不用心,什么都学不到。
所以清代中层里不是没有好官,也不是没有贤才,只是没有培养与训练制度。于是中层坏的地方超过好的地方,再加上钱跟权的结合超过训练和教育,因此明清政府结构的中层跟汉代是不能比的。
清代中叶以后常出现教乱
等到清代中叶以后,国家常常有叛乱。清初常有开疆辟土的战争,征伐蒙古、新疆、四川和西藏等。凡此都是要用钱、用兵的。钱和兵一用完国家就穷了,民间也就起了很多的叛乱。
最常出现的是教乱的形式,因为民间没有别的力量凝聚他们,只有靠宗教的力量凝聚起来。这时国家需要更多的兵、更多的粮。
为了征收更多的战争税,清代中叶就开始有捐纳制度。等到鸦片战争以后外患更多,加上太平天国运动,捐纳得越来越严重,金钱的力量就更明白地、赤裸裸地与权力挂钩。
有钱人可以从没有官捐个小官,由小官捐个大官,一字不识的人也可以变成重要官员。
红顶商人这个故事你们看过了,他就是个很普通的人,靠钱慢慢捐得一个红顶的大官。胡雪岩可算是很能干的人了,一字不识,一样能做大官。他拿钱买来的官,就拿官来生利,花了五千元捐来的官,要收回六千元才能保本。
如此钱和权的结合使得明清中层和下层越来越断裂,下层的贤才上不去,中、下层的钱上得去,中层成为自私的、谋利的阶级,拿官作为赚钱的本钱。我们现在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如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花钱越来越多,选上去后不捞回来怎么办?下次怎么选?
所以台湾面临的危机和清朝中晚期以后中下层断裂的危机是一样的,端倪已经被看见了。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