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李讷南下寻根,发现三个省的毛姓人,或许都和毛主席有“亲”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1996年春,李讷带着一个没有答案的传说,敲响云南永胜毛家湾村民的门。

她想找到700年前祖先走过的路。她不确定祖坟在哪,但她知道,这事必须搞清楚。

传说不是证据,她想亲眼看到

李讷不是普通人,她是毛泽东的女儿,从小听多了一个版本:家族源自江西吉水,祖上毛太华,随朱元璋打天下,打完去了云南,又转到湖南韶山落脚。

这个故事在家里流传多年,问题是,没人拿出过一页族谱、一本志书,一块碑文。

她读历史,听惯了神话,见多了漏洞,她想知道这故事是真是假,毛家人到底是怎么迁到韶山的,没人能给她答案,她自己去找。

她不是一个人走,她找了人,翻资料,联络当地族人,目标三个:江西、云南、湖南,她不信传说,她只信她能找到的证据。

第一站:云南永胜。

永胜的毛家湾:语言、地名,还有人

1996年5月,永胜县,山不高,路难走,毛家湾在一个坡地上,村里一眼望过去,全是“毛”姓。

她一进村,就有人听说了她的来意,“你是毛主席的女儿?我们这祖上也是从江西来的。”毛清这样说,年近七十,村里退休老教师。

他还说,他们老祖叫毛太华,江西吉水人,打仗去了澜沧卫,后来分家,有人去了湖南。

李讷愣住了,这和她从小听的一模一样。

她开始记录,她问毛清从哪里听来的,毛清说,是他爷爷讲的,说是家里的祖传口述,“我们是清一这一支,那边湖南,是清四。”

李讷听完,脸色变了,清一、清四,正是毛家传说中太华八子的两支南迁后裔。

她让人带她去看村里的老祠堂,屋梁上是横批:“毛氏宗祠”,落款是道光年间。

她一走进厅堂,看到墙上挂着几排家谱拓片,全是繁体字,最上头,写着:“始祖太华,讳不详,吉水人。”

地名也奇怪,毛家湾、毛家村、毛家营,她让人念几句当地方言,有人说:“你坐咯。”语调一拐弯,竟然和湖南湘乡话有几分神似,词不全像,腔调近五成。

她不敢下结论,她要找书。

史料开始落地,《永北府志》里的毛太华

第二年,她回到云南,找来专家、志书工作者,一起去昆明翻了《乾隆永北府志》,第十三卷《氏族志》第二节,“毛姓条”中,记着一段话:

“毛太华,江西吉水人,至元末,从军南征,驻澜沧卫,后居永胜,生子八人,长曰清一,四曰清四,迁湘乡。”

这一段话,不到五十字,却是关键。

她反复抄写,拿着族谱去比,清一一支,永胜留人;清四一支,往湖南走,韶山那边的老谱,也记着清四往湘乡落户,开基韶山。

她终于找到证据:两地毛氏不是偶然同姓,是亲族分支。

八子图谱与永胜祠堂内墓碑拓片

那年冬天,她让人把祠堂里一块残碑拓了出来,碑裂了一半,但还能看,左边刻着:

“我祖太华,靖世有功,军功得地,居永胜,后清一往东,清四往南。”

右侧模糊,能辨出几个名字,是太华余下六子:清二、清三、清五至清八,全留在永胜。

村里有个老木匠记得一件旧事。

民国年间,他祖父参与过一次墓地修缮,说是太华的祖坟就在村南的小山坡上,没人敢动,风水说得厉害,李讷不管风水,只问坟向、碑文、埋地深浅。

她去了那山坡,找到一处小地堆,荒草丛生没有碑,她让人扒开一处土层,见到残砖一块,上有“太华”字迹。

她不敢再挖,怕扰祖先,但她知道,找到了。

江西吉水:从哪儿出发的?

她最后去江西,吉水毛家,这里还保留一部宋代传下来的旧谱,断代重修,早年毁于火灾,只剩部分。

这谱里提到一个叫“毛让”的人,北宋年间任工部尚书,后裔迁至吉水,太华排在毛让十代之后。

祠堂门联写得直接:

“本支江山清漾,远祖毛叔封郑。”

江山清漾,是浙江毛氏祖地,毛叔封郑,是周文王第十子,得姓毛。

从毛叔郑到毛让,从毛让到太华,从太华到毛泽东,两千年,四十代,字字有据。

三省毛姓:七百年一场合流

吉水不大,地图上一笔带过的地方,可毛家的故事,正是从这儿出发。

李讷到了吉水,天刚亮,街上还没人,她找当地档案馆,要看旧志,开头十页,没看到毛姓。

翻到《庐陵人物志》时,一个名字蹦出来,“毛让,北宋工部尚书。”

毛让是主线,不是虚的,他做过官,传下子孙,留下实据。

她再往下查,谱系写清楚:毛让第七代孙,毛绍远,迁至吉水,生三子,其三子后世出毛太华,这个时间链没断。

当地一户毛姓人家,拿出清康熙年间修的旧谱,纸已泛黄,她翻开,第一页写着:

“吾祖太华,元末随军南征,所至之地,曰澜沧卫。”

这不是线索,是证据,和永胜族谱能对得上,和《永北府志》也不冲突。

问题是,这支谱系,从太华之后,全没提清一、清四,到他儿子这一代,直接标注“失考”。

李讷问:“为什么?”

毛家老人说:“那时候战乱,分了家,有的去了外省,再也没有联络。”

这就是断代,史书不写,族谱不记,后人不查,血脉就断。

云南永胜:中转,不主动写,不敢乱说

永胜毛家从来没想过,毛泽东和他们是一家。

知道了之后,他们也不敢大声说。

李讷到他们村里时,不少人以为她来“查背景”,她解释了来意之后,毛清把她带去看村里的老书柜。

最底下一层,是永胜毛氏自修族谱,她看到太华生八子,清一、清四南迁,后面备注一行小字:“至湘乡,数百年未通音问。”

永胜人保守,他们留在云南,改种田地,娶了当地少数民族女子,方言都杂了。

他们早就不知道外面那支去了哪,只记得:我们是太华的后人。

他们没加讹,他们不瞎编。他们留下自己能记住的,没多说一句。

“这一支从江西来,后来有一支走了,说是往湖南方向。我们这边就没信儿了。”

李讷当时记了一笔,云南谱没有湖南后裔的细节,湖南谱也没云南源头的证据,中间空白,靠她来补。

湖南韶山:终点,伟人的故乡,谱中的沉默

韶山谱最有名,李讷是这一支的人,她小时候读过那本族谱,只记“太华”,不记“云南”。

回韶山之后,她组织族内重修族谱,族中最年长的毛贻彰找来,她摊开永胜和吉水两地的资料,两本厚书放在桌上。他不说话,翻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对李讷说了一句:“这谱得重修,这事不能再搁着。”

族谱重修后,太华生八子记清了,清一、清四南迁,清四定居湘乡,成韶山始祖,毛泽东排在清四之后第十六代。

族中一页重写的页面上,黑体加粗:

“太华迁云南永胜,后因军务,派清一、清四赴湖南湘乡,定居韶山冲。”

毛贻彰在新谱前言中写了一句:“血脉之源,不容模糊;史实之误,必须更正。”

李讷做了一件事:让三支人重新坐到一起

2000年,李讷参加了一次祭祖活动,地点选在云南永胜。韶山、吉水、永胜三地后人齐聚,几十人,在太华旧墓前烧香、敬酒、叩拜。

永胜一位毛姓后人说:“我们以前都不信,想不到真是一家人。”

李讷站在墓前,一句话也没说,她不是来看热闹的,她是来确认,“清一”和“清四”的交叉口到底在哪。

她把清漾毛氏的支脉拿出来给族人看,浙江江山的祖谱,上千年没断过,对照毛让、毛太华,谱线完整衔接。

一条从周朝延续的血脉,就这样横跨三省,合回一处。

族谱之外,是迁徙史,也是战争史

太华不是一般人,他是“武德将军”,随朱元璋打云南,这不是村口听来的故事,是正史记载。

元末明初,朝廷设澜沧卫,屯田军户迁移成千上万,江西、安徽、湖广大量军户随军入滇,留下驻扎地,毛太华是其中之一,他娶当地女子,生八子。

军功换土地,土地留人,战事过后,大批将士落地生根,毛太华留在永胜,一子清四往湖南,那年,或许没有信件,或许只有口信。

这一走,就是七百年。

军户制把他迁走,战乱让家族分裂,时间让他们断代。

没有故事,只有人走过的痕迹

李讷这一路,没打扰谁,也不宣传什么,她只带着几本老书、几张族谱拓片、一支录音笔。

她问的每一个问题都不复杂:

毛太华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你们的谱里没写湖南?

谁记得那块墓碑的位置?

哪一年分了家?

有没有人从那边来过信?

没有华丽的回答,只有断断续续的回忆、磨损的碑刻和发黄的志书。

她花了两年,只为拼出一条路——江西→云南→湖南。

她不是为了写书,不是为了宣传,她只是不想这个传说,永远只停留在“听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发现   永胜   吉水   韶山   云南   湖南   族谱   湘乡   江西   村里   祠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