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开封教经胡同深处,石中玉老人正用毛笔蘸着鸡血,小心涂抹在门楣上,春节刚过,这个动作在旁人看来古怪至极。
老人说,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断,这是犹太人过逾越节的习俗,已在中原大地延续了近千年。
1163年,金大定三年。
开封城东门外,一队商旅风尘仆仆,他们穿着异族服饰,说着生硬的汉话,却带来了皇帝最喜欢的西洋布,这些人自称来自天山南路,信奉"一赐乐业教"。
皇帝很满意这批货物,更让他意外的是,这些外族人表现出了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于是,金世宗完颜褎下了一道诏书:"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这道诏书改变了历史。
犹太人开始在开封扎根,他们建起了第一座会堂,取名"清真寺",当地人看他们戴蓝色小帽,称他们为"蓝帽回回",又因为他们食肉前要挑去筋络,叫他们"挑筋教"。
这些细节背后藏着一个惊人的事实:在欧洲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同一时期,中国皇帝主动邀请犹太人定居。
开封犹太人很快融入了中国社会,他们改用汉姓: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左、白,共十七姓。其中"李"来自"列维","石"来自"示巴","艾"就是"亚当"。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犹太人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时,开封犹太人中出现了进士左唐,官至广东参政,清康熙年间,赵映乘考中进士,任福建漳南道按察司佥司,一个流浪两千年的民族,在中国找到了家园。
这种现象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欧洲的犹太人被驱逐、屠杀、隔离;西班牙1492年驱逐犹太人;俄国沙皇设立定居区限制犹太人活动。同一时期,中国的犹太人却能当官、经商、自由生活。
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人为决开黄河,洪水冲毁了犹太会堂,经书散失,社区元气大伤,活下来的犹太人只有二百余户。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选择留在中国。
重建会堂,重抄经书,继续传承,直到1851年,会堂最终倒塌,1850年,最后一个懂希伯来文的拉比去世,开封犹太人的宗教生活彻底结束。
七百年的时光里,这个民族完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从犹太人变成了中国人。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三天后,苏联率先承认,中国共产党紧跟苏联态度,《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犹太人结束二千年流浪生活 近东成立以色列国》的报道。
这篇报道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中共认为以色列建国挫败了英帝国主义的阴谋。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东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这个时机选择很巧妙,新中国成立仅100天。
以色列的算盘很清楚:在美苏冷战格局下,需要与社会主义阵营保持某种联系。
中国的态度更加复杂,一方面欣赏以色列对抗英帝国主义,另一方面开始重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局势发生根本变化。
以色列在联合国投票支持美国谴责中国"侵略"朝鲜,这一票彻底激怒了北京,中以建交谈判戛然而止。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外交重心明确转向阿拉伯世界,周恩来下达指示:"同以色列缓建交,但可保持贸易关系。"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以色列联合英法攻击埃及,中国愤怒谴责,中以关系进入长达36年的冰封期。
这种冰封是全方位的:不发签证,不准贸易,连邮政通讯都被禁止。
以色列试图缓和关系,1956年中共八大时,以色列共产党代表团专程赴京参会,效果微乎其微。
1980年代,情况开始松动。
中国改革开放需要技术,以色列有先进农业技术,双方开始秘密接触,1985年,以色列在北京设立联络处,名义上是贸易代表处,实际具有外交功能。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外交获得更大自主空间。
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维访华,与钱其琛签署建交公报,这一天距离以色列承认新中国已过去42年。
建交仪式很简单,意义却极其重大,中国成为最后一个与以色列建交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93年,北京通州设立中以示范农场,以色列的滴灌技术让中国农民大开眼界:同样的土地,用水量减少一半,产量却提高30%。
2014年,山东寿光被确定为"中以示范水城市",以色列专家带来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智慧水务等技术,寿光从一个普通县城变成了现代农业科技中心。
更有意思的是人员交流。
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广东珠海设立分校,清华大学与希伯来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双方学者频繁互访,技术转移加速进行。
投资数据更加惊人。
腾讯投资以色列网络安全公司,阿里巴巴收购以色列芯片设计企业,中国企业看中以色列的创新能力,以色列企业需要中国市场。
这种合作模式独一无二: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双方的互补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以色列反应积极,2015年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57个创始成员国之一。以色列经济部长用"历史性行动"形容这一倡议。
海法港项目成为合作标杆。
中国港湾工程公司中标海法港扩建工程,投资18亿美元,这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大的基建项目,美国对此颇有微词,担心中国获得地中海东岸的战略支点。
以色列的态度很实用:谁能带来实际利益,就与谁合作。
2023年10月7日,巴以冲突再次爆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态:"中方反对和谴责伤害平民的行为,希望尽快停火止战。"这个表态很平衡:既谴责暴力,又不偏向任何一方。
以色列驻华使馆立即发声,希望中国"更强烈地谴责哈马斯",中方回应:"中国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的朋友。"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中东政策的核心:平衡外交。
中国与以色列合作,也与伊朗保持关系,与巴勒斯坦友好,也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交往,这种平衡术在大国中独一无二。
原因很现实:中国需要中东的石油,也需要中东的市场,选边站队不符合中国利益。
2022年10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批评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活动,以色列不满,中方解释:这是原则立场,不针对双边关系。
这种"斗而不破"模式成为中以关系特色。
政治上有分歧,经济上照样合作,外交场合相互批评,商务领域继续深化,双方都是实用主义者,都明白利益最大化的道理。
2025年1月,中国新任驻以大使肖军向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递交国书,时间点很微妙:正值巴以停火协议签署之际。
中方表态支持"两国方案",强调"零敲碎打的危机管控无法替代全面解决方案",以色列对此保持沉默,专注于经济合作议题。
现实的考量胜过理想的追求。
中国不会为了巴勒斯坦放弃与以色列的科技合作,以色列也不会为了美国压力断绝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双方都太需要对方了。
历史在这里显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一千年前,开封犹太人选择融入中华文明,放弃了民族独立性,获得了生存发展空间。今天的以色列也在做类似选择:在保持与美国特殊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生存与发展,永远是第一要务。
这或许就是犹太人的智慧: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寻找平衡点,最大化自身利益。从开封的"蓝帽回回"到今天的"创新伙伴",策略在变,本质未变。
中国也在展现同样的智慧:在维护原则立场的前提下,最大化合作收益。这种现实主义外交,正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以关系的未来,将继续在现实利益与理想原则之间寻找平衡,这场千年博弈,远未结束。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