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失策了,第二个富士康诞生!24万员工,一年净利润高达百亿

前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到“制造业的天花板”,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郭台铭创办的富士康。

可谁能想到,短短数年内,一个由曾在富士康流水线打工的普通女孩创办的公司,竟然悄无声息地成长为“第二个富士康”。

今天,她的公司立讯精密,已经拥有24万员工,年净利润突破百亿,几乎在制造业的关键节点实现“完美超车”。

郭台铭,恐怕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要面对自己的“影子对手”。

一个打工妹的逆袭

上世纪90年代,她进入富士康,在最基础的流水线上开始了打工生活。

当时她没什么学历,更没有什么背景,跟上百万年轻人一样,为了一份稳定的薪水日夜轮班。

但她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她在流水线上的动作,比别人更快,也更精。

她善于发现问题、总结流程,不久后就被提拔为基层管理人员。

短短十年,她从打工妹成长为中层主管。

2004年,王来春做了一个几乎没人敢做的决定——辞职创业。

她创办了立讯精密,最初的业务,是为富士康代工一些小型连接器和线材。

富士康也给了她一些订单,很多人以为这是郭台铭的一种缓兵之计,可时间证明,这份“友情订单”最终催生了一个巨头。

真正让立讯飞跃的,是AirPods的爆发。

2020年前后,苹果无线耳机全球热卖,原有供应商跟不上节奏,苹果向立讯伸出了橄榄枝。

这一年,是立讯真正腾飞的起点。

立讯在接到订单后仅用三天就完成首次交付,良品率几乎百分之百。

这在工业代工圈是极其罕见的速度和质量。

苹果CEO库克专程点赞,说“这是一家顶尖的工厂”。

靠着这波耳机红利,立讯营收一路上涨,从2022年的2140亿人民币一路飙升,2024年直接突破2688亿。

这不只是资本的胜利,更是王来春团队对工业流程优化、员工培训体系、自动化改革的胜利。

立讯内部打造出一整套标准化管理与机器结合的人机系统,大幅提升效率。

当立讯被称为“第二个富士康”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形容词。

可看完数字你会明白,这不是夸张,而是现实。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立讯员工总数达到24万人,遍布江苏、广东等多个智能制造基地。

厂区整洁、流程标准,技术工人比重明显上升,年投入研发资金高达数十亿人民币。

他们不再满足于当“螺丝钉工厂”,而是主动布局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机器人组件、超级计算系统等高附加值领域。

例如立讯在2024年与英伟达合作,建设超级计算节点;与奇瑞联合推出车载通讯模组;还收购了德国汽车线束企业,大步进入智能车控系统市场。

苹果订单依旧是收入的大头,占到七成,但汽车电子业务在2024年也达到137亿营收,较2020年增长五倍,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富士康转身印度,遇上“致命卡壳”

与立讯快速崛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士康在印度的“出师不利”。

自2019年开始,为响应“去中化”风潮,富士康紧随苹果投资印度建厂。

但现实很快给了郭台铭沉重一击。

印度工人的生产效率低下、培训难度大,工厂多次停电、零件交付不准时。

苹果在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一度只有50%,令人大跌眼镜。

更糟的是,富士康还不得不紧急撤回300多名中国工程师,因为一旦这些技术骨干离开,印度本地团队就完全无法维持生产线运转。

媒体讽刺说,郭台铭的“去中化”,最后被印度人“去工效化”。

而在国内,立讯精密一边快速扩厂,一边吞下苹果耳机、MacBook等多个关键代工项目,硬生生“截胡”了富士康手里的份额。

尽管立讯目前风头正劲,但他们自己也很清楚,一个隐患始终悬在头顶—苹果。

立讯近七成收入都来自苹果,一旦苹果转向或压价,公司股价就会剧烈波动。

例如2024年苹果股价大跌时,立讯股价早盘跌幅高达6%,投资人一度紧张得不敢下单。

这种依赖,正是当年富士康的宿命。

郭台铭曾说,“乔布斯给我订单,是因为我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如今这句话似乎正套在立讯身上,但也提醒我们:巨头未必永远掌控主动权。

立讯目前正在多元化布局,通过汽车、机器人、国产高端设备等项目试图“降苹果比重”,但这场转型注定充满风险和挑战。

面对立讯的崛起,郭台铭没有正面评价过王来春和立讯。

但知情人士透露,在内部会议中他曾表示,“有些工厂只能靠资本带动,有些工厂却能靠文化和管理自生长,这是富士康没做到的。”

这句话背后,其实是他对自己工业帝国失速的某种无奈承认。

从2010年富士康“十二连跳”到2024年印度项目频频受挫,富士康早已不是那个高歌猛进、全球扩张的“代工之王”。

它还在维持庞大的机器运转,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与创新力。

而那个曾在富士康默默做事的女孩,如今已带领一个全新制造巨兽站在了全球代工的舞台中心。

结语

制造业的魅力就在于—没有永远的王者。

曾经的富士康,是从一个塑料外壳小厂成长为工业帝国;而如今的立讯精密,则是在智能化、自动化时代,用更高效的管理、更扎实的团队再造奇迹。

郭台铭可以不说话,但他的沉默就是最强的回应,第二个富士康真的诞生了。

它不仅继承了富士康的产业链优势,也在全球制造格局中找到了属于中国智造的新位置。

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谁给谁赏饭吃”,而是谁能真正抓住每一次工业浪潮,用实力证明制造强国的主角,早已换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财经   失策   净利润   员工   苹果   印度   代工   精密   工厂   订单   工业   股价   全球   打工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