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张之洞,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而“京师大学堂”其实就是现在无数学子趋之若鹜的北京大学。
张之洞看似很注重教育,但实际上他连自己的儿子都管教不好。他的孩子中有好几个都投奔了日本人,其中还有一个做的事情令人厌恶至极……
一般来说,这些有大成就的人,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张之洞也不例外。
小时候的张之洞,那也称得上是神童,五岁上私塾,十三岁就学完了四书五经,甚至还多学一些兵法,几位老师都夸他聪明。
张之洞年幼时学习的这些“无用书”,却成了他长大后倚仗的东西。
这之后十三岁的张之洞准备考试,但是他当时跟着父亲在贵州。他想考试的话,就必须回到老家去。
为了能赶上考试,张之洞提前出发,终于在开考之前赶回了直隶南皮。不过由于路上浪费了时间,回到老家之后就没有时间给他休息了。
不过张之洞毫不在意,他对于自己的学问很有自信。虽然张之洞还不到十四岁,但是他身上有着一种特殊的“气质”。
果不其然,在乡试中,张之洞随便一写就考中了第一名。考中秀才的张之洞并没有很激动。
两年后,张之洞又前往顺天府参加县试,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了举人。只要能把这种势头保持住,他就是一位状元。
但是在考中举人之后,张之洞便离开了家乡,他返回了贵州,跟自己的父亲一起平定叛乱,帮着父亲处理军务。
之后他就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他又在本地娶了妻,有了第一个儿子。
然而乐极就要生悲,张之洞的父亲在此时去世了,他又给自己的父亲守孝三年。
这么一来二去,张之洞就已经二十三了。此时的他已经为父亲守了三年孝,在安顿好老婆孩子后,决定去参加会试。
虽然张之洞一直很忙碌,没有时间学习,但是张之洞还是很有信心。
可是等他到了北京才知道,今年的考官居然是他的堂哥张之万。
为了避嫌,张之洞只能放弃今年的考试。有些无语的张之洞回到南皮老家之后,得到了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朝廷现在急需人才,明年会再举办一场科举考试,也就是开恩科。
坏消息是,明年恩科的主考官还是他哥张之万,张之洞还是考不了。
没办法,张之洞只能硬等了三年,等张之万不再担任考官之时,他才参加了会试,此时他已经二十七岁了。
二十七岁的张之洞进京考试,一举考中一甲第三名。一甲第一名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一甲第三名就是我们常说的“探花”。
虽然时隔这么久才重返考场,但是张之洞却一点也不紧张,随手就考中了探花。如果他早些时候来考,这状元不就是他的了吗?
因为尝到了科举考试的甜头,所以张之洞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甲午海战之后,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他在那里开始推广自己的“新式教育”,使得南方人才辈出。
张之洞推广的“新式教育”非常重要,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常关键的一环。
张之洞也是洋务运动的关键人物,他在湖广地区修建工厂,大力推广实业。
但是张之洞发现,中国缺少的就是那种会办实业的人。于是张之洞便将“实业教育”列为新式教育中的一大板块,只有干实事的人多了,国家才能有机会发展。
后来张之洞又发现,光有实业家也不行,如果真的想让国家富强起来,必须从孩子抓起。
但是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上学其实并不是什么必要的事,其中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大部分人都上不起学了,大部分人生下孩子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
如果让孩子去上学,那不但没有增加劳动力,还得花钱供着他,一般的人家可做不到这样。只有那种不用自己种地的地主,才有机会让孩子去读书,大部分的佃农都没有机会。
第二点,当时的官场环境非常恶劣,如果家里没有关系,那么让孩子上学就是一笔注定会亏本的买卖。
上半天学,根本考不上功名,那不就相当于白上了?就算是孩子拼了命地读书,上位者的一句话,就能让一个人乃至一家人的努力灰飞烟灭。
张之洞的实业教育,就解决了读书无用的问题。之前的读书只能用来科举,而实业教育则是可以让人们将脑袋里的知识直接“变现”。
对于人们上不起学这个问题,张之洞又自主创办了一些学堂,让孩子们可以不花钱就来读书。
其中就包括“自强学堂”,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还有“农务学堂”,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还有“湖北工艺学堂”,现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他还在南京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
为了给清政府培养人才,张之洞也是费尽心思。
张之洞创办了这么多学堂之后,他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师不够了。光有学生,没有老师,那也算不上是学校。
因此,张之洞又将“师范教育”划为了重点,与“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列为同等重要的教育分支。
张之洞如此重视教育人才,却忽略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张之洞在六十三岁那年,得了小儿子,高兴得不得了。张之洞给这个儿子取名为张仁蠡,并让他在京师大学堂读了书。
但是张仁蠡把书都学到胃里去了,脑子里是一点都没留下,读了这么多年的学,却给日本人效力。
虽然他爹也是奴才,但至少没有投靠日本人。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发现,中国太大了,想要一口吃掉不太容易。
于是他们就想着慢慢吃,多吃几口,而他们要吃下的第一口,就是与辽东相连的冀东。
不过日本人并不是直接出兵华东,而是利用了另一个人殷汝耕。
殷汝耕是个去日本留过学的“亲日派”,此时的他正担任冀东蓟密地区专员。
当时的冀东被分为了蓟密和滦榆两个地区,殷汝耕管着蓟密,陶尚铭管着另一半。
陶尚铭不愿依附于日本人,就被日本人和殷汝耕联手气走了。然后在日本人的干涉下,殷汝耕接手了他的工作。
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控制着整个冀东的殷汝耕宣布自治,其实就是投靠了日本人,而张仁蠡此时就在殷汝耕手底下工作。
1937年,日本人不打算一步步蚕食了,他们又发起了战争,殷汝耕也就没用了。
张仁蠡的靠山倒了之后,他又被自己的哥哥张仁乐推荐到了武汉。
他这个哥哥也是给日本人做事的,张仁蠡到武汉去其实也是给日本人干活。后来张仁蠡又从武汉逃回天津,当了天津的市长,这之后张仁蠡甚至还投靠了汪精卫的伪政权。
日本人投降之后,张仁蠡被抓了起来,国民党判其无期徒刑,最后他被关进了北平监狱。
1951年,因为重大罪行,在人民的见证下,他被处决。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