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公交客运量还高达781.88亿人次。
短短八年过去,到2022年,这个数字就腰斩到353.37亿人次。
曾经被视为民生保障“金饭碗”的公交系统,如今正陷入一场全国性的“关停潮”......
公交客运量的骤降并非一朝一夕的突发事件,其背后是整个社会出行方式的深层重构。
从数据来看,2022年全国公交客运量已经降至353.37亿人次,与2014年高峰时期相比,几乎减半。
这条骤降的曲线清晰地标示出几个关键节点。
2015年是客运量下滑的初步转折点,最初的下降幅度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许多地方的公交系统通过政府财政补贴,仍然能够维持运营。
可是,真正的下降始于2020年后。
由2019年的691.76亿人次迅速降至2022年的353.37亿人次,短短三年时间,客运量几乎减半。
疫情的影响无疑加剧了这一过程,但更深层次的因素则是出行市场结构的全面重构。
首先,长途出行的市场已被高速铁路所占据。
自2012年以来,我国高铁网的发展突飞猛进,里程从0.9万公里增长到2024年的4.8万公里,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
高铁的快速便捷让大量原本依赖公路客运的长途出行者转向了铁路,导致公路客运的客流和收入出现了显著下降。
而在城市内部和短途出行领域,私家车的普及让越来越多人选择自驾。
与此同时,网约车的出现提供了另一种极具竞争力的选择。
它虽然价格稍贵,但上门接送的便捷、更优的体验感和更快的速度,成功吸引了大量乘客,进一步瓜分了本属于公交的客流。
客流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收入的下降,公交系统的“金饭碗”开始出现裂痕。
客流锐减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则是运营成本如脱缰野马般的持续上涨。
一减一增之间,地方公交系统的财政状况迅速恶化。
以苏州公交集团为例,其2024年的营收预计为2.28亿元,而运营成本却高达惊人的28.72亿元。
即便获得了财政补贴,最终仍亏损近5000万元。
成都公交集团的营收为11.23亿元,净亏损也达到了1.08亿元。
天津公交的情况更为严峻,2022年其总营收仅5.9亿元,净亏损却高达7亿元,负债率飙升至100.38%。
这家公司甚至一度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最后依靠当地财政的紧急拨款才渡过难关。
过去,公交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能够获得大量的财政补贴。
可是近年来,随着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用钱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公交在财政补贴序列中的优先地位开始下降。
陕西渭南市蒲城县的经历就是一个缩影,其公交补贴从2016年的247.77万元锐减至2021年的9.35万元,这点资金对于维持运营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政策层面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压力。
2022年底,新能源公交车的购置补贴被取消。
2023年,运营补贴的责任下放到市县一级财政。
对于那些本就财力薄弱的地方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是,小县城的公交停运逐渐成为常态。
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不得不通过调整、撤销部分线路来缩减成本。
新能源转型还带来了新的成本难题,早期推广的新能源公交车,其电池寿命一般只有5到10年。
更换一组电池的费用大约需要18万元,对于一个拥有庞大车队的公交公司而言,批量更换电池的费用是一个被称为“天文数字”的巨大开支。
许多公司因换不起电池,只能让大量车辆提前退出运营,直接导致了线路和车次的减少。
面对内外挑战交织的局面,整个公交行业并没有选择消极应对,而是展开了积极的自我救赎。
无论是上游的客车制造商,还是下游的公交运营商,纷纷展开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试图应对市场的严峻变化。
最早感受到寒流的,是上游的客车制造企业,尤其是曾一度领跑行业的宇通客车。
宇通自2020年起,净利润出现了巨大的跌幅,从2016年巅峰时期的40.44亿元骤降至5.16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7.24%。
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宇通甚至首次遭遇亏损。
国内市场的萎缩也反映在大中型客车销量上,从2016年的17.3万辆急剧下降至2022年的6.3万辆,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不过,宇通并未被困境压垮。
相反,在国内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宇通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
2021年,宇通成功出口近5000辆客车,海外营收达到44.88亿元,几乎是其国内业务的两倍。
到了2024年,宇通的海外出口量增长至1.4万辆,营收也大幅跃升至152亿元,凭借这一出色的表现,宇通的总营收甚至突破了历史巅峰水平,实现了令人称赞的逆势突围。
这个转型不仅证明了宇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信心。
在运营端,各地的公交公司也开始“放下架子”,探索多元化的副业。
南昌公交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定制婚车服务,将公交车装扮一新,为新人的婚礼增添独特的仪式感,这项服务已经吸引了近500对新人尝鲜。
南京公交则瞄准了夜间经济,利用平峰时段的空闲车辆跑起了夜间快递业务,实现了2.5小时内的高效送达。
郑州公交更是将闲置的修理车间进行改造,将其变为快递分拣点,并与顺丰等物流企业合作。
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公司的闲置资产,也帮助快递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双赢。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依然不可或缺。
公交行业不会真的消失,因为仍有大量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学生以及交通不便地区的居民,高度依赖它来完成日常出行。
它的未来,在于不断适应变化,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
这场深刻的变革要求公交系统得在票价和客流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适当调整票价以增加收入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乘客的承受能力。
更重要的是,公交公司需要在高峰运营和平峰闲置之间,努力发掘出新的收入增长点,减少对单一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
未来的公交车,可能不再是我们记忆中刻板的样子。
它的车身可以承接婚庆或商业广告,宽敞的后备箱或许装载着同城快递包裹。
司机师傅的角色也可能得到拓展,除了熟练地报站,或许还会友好地提醒乘客前方就是快递取件点。
服务于大众始终是公共交通的首要目标,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时代的浪潮催生了变革,也带来了阵痛。
这些自救的尝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希望曙光。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