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池挖出唐代窨子群,内藏白骨与国宝,一对石门暗含大唐盛衰

宁夏盐池西北,有一道千米山梁,当地人称窨子梁。从前,百姓为避兵祸,常开凿地窖以藏身,此山梁因此得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备战备荒,当地人再次打起了窨子洞的主意。但人们刚找到一处洞口探入,惊叫声四起:“里面有死人骨头!!!

因为年代原因,这一发现被暂时掩埋,直至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的东风吹到盐池。文管部门接到报告后,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开赴窨子梁。经系统勘探,6座依山开凿的唐代石室墓显露真容。

墓葬自西向东排列,形制独特:墓道长度惊人(最长26.1米),斜坡直入山体。墓室凿刻几何纹饰,三号墓更立有八棱石柱支撑穹顶。葬俗体现民族特色,四号墓竟葬四人,五号墓达十余具骸骨。

在墓中,人们发现了珍贵的墓志,其上,有铭文可以辨认——“大周……都尉何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君……大夏月氏人也”“鲁州如鲁县”,这被村民误认为古代藏身“窨子”的墓葬群,正是唐代昭武九姓中何国粟特人的家族墓地。

尽管盗洞遍布,考古队仍在淤土中筛出31件珍宝。其中6号墓那对石门,更是在肃穆的古墓中,增添了一些趣味。

当六号墓的石门被小心启运至实验室,拂去尘埃的瞬间,时光倒流了——左扇门上:女舞者侧身回首,左足稳立圆毯,右腿后屈如飞燕,长巾绕臂翻卷。右扇门上:男舞者右脚立毯,左腿前伸,双臂高举合拢,飘带似流云飞旋。

这对国宝级胡旋舞墓门(单扇89×43厘米),以剔地浅浮雕技法将动态凝固永恒。舞者脚踏小圆毡的细节,与《旧唐书》“纵横腾掷,终不离毡”的记载严丝合缝。更珍贵的是,这是中国迄今唯一唐代胡旋舞实物图像,比白居易笔下天宝末年(约755年)康居国进献胡旋女的记录早半个多世纪——墓志明确记载墓主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

石门上卷发深目的舞者形象,正是墓主族群的血脉记忆。三号墓志揭示他们是“昭武九姓”中的何国人,祖居中亚阿姆河流域。唐初突厥降附,朝廷于灵州以南设鲁、丽、含、塞、依、契六胡州,盐池正是六胡州之一的“鲁州”所在。这些粟特商旅从丝路驼铃中走来,在宁夏荒原上建起新家园。

墓志中“祖乙未唐上柱国”的记载,暗藏一个家族的荣耀密码。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乙未),何氏先祖因战功获封唐代最高勋位“上柱国”——这是对归化胡人功绩的肯定。当武周新字“月”、“人”、“国”在志文中流转,粟特人何氏已娴熟运用中原王朝的文字体系。

粟特人将故乡的胡旋舞刻上墓门,不仅是艺术审美的传承,更是文化根脉的确认。正如宁夏博物馆专家所言:“何姓墓主人能在墓志里自信地说出他是‘大夏月氏人’,是他的民族身份证,也是属于他的民族自信。

胡旋舞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成为盛唐气象的绝佳隐喻。当杨贵妃“回雪飘飖转蓬舞”(白居易《胡旋女》)的倩影迷醉玄宗,当安禄山以三百斤身躯“疾如风焉”的旋转取悦宫廷,这种充满生命张力的胡舞已从六胡州的乡野狂欢,蜕变为长安的顶级时尚。

胡旋舞的流行折射了盛唐的开放基因:唐玄宗废除按地域划分的“十部乐”,统为“坐部伎”“立部伎”,胡乐正式融入华夏正声。康国三次进献胡旋女,中亚乐师在教坊中占比逾半。

诗人岑参惊叹:“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然而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碎了霓裳羽衣。随着玄宗奔蜀、肃宗灵武即位,教坊乐伎星散四方。雷海青拒为安禄山奏乐被肢解戏马台,李龟年流落江南唱“红豆生南国”——胡旋舞从此背负“惑君误国”的污名。

当粟特后裔在宋元之际改姓汉名,曾风靡天下的胡旋舞最终消散于理学兴起的尘烟中,唯余西北回族的踏舞旋转,隐约留存着它的基因。

今日宁夏博物馆展厅内,那对来自窨子梁的石门静静伫立。灯光下,男伎袍袖间的云纹如气流涌动,女伎裙裾的褶皱似在微微震颤。穿越千年时光,丝绸之路的大漠霞光仍令人感叹,粟特商队的驼铃、长安宫廷的琵琶、六胡州沙原的星月,都在这方石门上永恒飞旋。

两扇墓门,开合之间,既是粟特人穿越万里落户东方的生死之门,也是大唐王朝拥抱世界的胸襟之门。当铁锁最终落下,封存的不只是何氏家族的魂灵,更是大唐盛衰的故事。

如何,不令人感叹。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冷知识##我的宝藏兴趣##宁夏身边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历史   子群   石门   盐池   大唐   盛衰   宁夏   白骨   挖出   国宝   唐代   墓志   盛唐   天宝   中亚   月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