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24年前怒斥:你正带巴勒斯坦走向毁灭!如今句句应验

1993年那个阳光明媚的秋日,美国白宫南草坪上,历史定格了一幕。

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臂弯中,握住了曾经水火不容的双手。

那一刻,和平的微光照亮了被战火与仇恨笼罩数十载的中东天空,全世界都以为,一个新时代的帷幕正缓缓拉开。

时间快进到2000年,同样是克林顿总统主持下的戴维营峰会,当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关键时刻犹豫,甚至拒绝了克林顿自认是“最后机会”的和谈方案时,那位素以温和示人的美国总统,凝视着阿拉法特,语气从劝诫转为近乎咆哮:“你要是敢拒绝协议,就是亲手把巴勒斯坦往死路上送!”这预言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的?

历史转折点上的风云际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的坚冰消融,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依然是横亘在国际社会面前的巨大难题。

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以调停者的身份,将巴以双方的主要领导人——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汇聚到了华盛顿的谈判桌前。

比尔·克林顿从执政伊始就将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视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

在巴以问题上,克林顿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斡旋能力,他坚信只有通过直接对话,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而站在谈判桌两端的,是两位在各自民族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伊扎克·拉宾,这位以色列的“硬汉”总理,一生戎马,曾是以色列国防军的总参谋长,以色列建国初期的多次中东战争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以强硬的军事手腕著称,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长期持不妥协态度。

正是这样一位铁腕人物,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远见和勇气。

他开始认识到,军事手段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和平与安全,真正的安全需要通过政治谈判来争取。

另一位主角亚西尔·阿拉法特,更是巴勒斯坦民族的象征性人物。

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投身于巴勒斯坦解放事业,从一名游击队领袖,逐步成长为巴勒斯坦人民公认的代表。

他曾为了巴勒斯坦的独立和解放,坚持武装斗争,足迹遍布中东和世界各地。

在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和无数次流血冲突后,阿拉法特也逐渐意识到,单纯的武装抗争难以实现民族的最终目标。

在国际社会不断施压和内部现实考量的双重作用下,他领导的巴解组织也开始寻求政治解决途径,并最终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权,为后续的和谈铺平了道路。

在挪威外交官的巧妙穿梭和细致安排下,以色列和巴解组织代表在奥斯陆郊区秘密会晤,达成了多项共识。

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巴解组织则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权;双方承诺通过谈判解决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犹太定居点、边界划分等所有未决问题;以及在加沙地带和杰里科先行建立巴勒斯坦有限自治。

1993年9月13日,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在美国白宫南草坪上,在比尔·克林顿总统的见证和推动下,伊扎克·拉宾与亚西尔·阿拉法特,两位曾经的宿敌,历史性地伸出了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次年,拉宾和阿拉法特因他们在和平进程中的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那场未竟的谈判与克林顿的箴言

奥斯陆协议签署后的几年,以色列国内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特别是拉宾总理在1995年遇刺身亡,对和平进程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他的继任者在面对巴勒斯坦问题时,立场趋于强硬。

同时,巴勒斯坦内部,对于奥斯陆协议的成果和未来走向也存在分歧,一些激进组织趁势崛起,对协议的落实构成巨大挑战。

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和平希望,并给自己的总统任期留下一个重要的外交遗产,比尔·克林顿总统再次将巴以领导人请到戴维营,试图达成一项最终和平协议。

戴维营峰会持续了长达两周,谈判的焦点围绕着几个核心、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耶路撒冷的地位、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权、犹太定居点的未来以及边界划分和安全安排。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牵涉到双方最根本的民族情感、宗教信仰和国家利益,几乎没有任何妥协空间。

在耶路撒冷问题上,以色列坚持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则要求将东耶路撒冷作为未来建国的首都。

双方在对圣城的历史和宗教意义上存在巨大分歧,使得任何分割方案都难以被接受。

难民回归权问题,对巴勒斯坦而言是民族尊严和历史公正的象征,他们要求以色列允许在1948年和1967年战争中流离失所的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后代返回家园;而以色列则认为这将威胁到其犹太国家的性质,坚决拒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谈判气氛日益紧张。克林顿的耐心也逐渐被消耗殆尽。

在那场谈判的后期,当阿拉法特再次犹豫不决,对克林顿提出的被认为是“最好且是最后机会”的方案表示拒绝时,克林顿的积蓄已久的失望和焦虑终于爆发。

根据多方权威资料的记载,克林顿面对阿拉法特,严厉地斥责道:“你要是敢拒绝协议,就是亲手把巴勒斯坦往死路上送!”他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对阿拉法特缺乏决断的痛心,也是对巴勒斯坦未来走向的悲观预警。

阿拉法特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回绝了。

他对于耶路撒冷地位和难民回归权的坚持,超出了克林顿所能提供的解决方案,也超出了他当时所能接受的妥协极限。

对于他而言,某些原则,比如对圣城的宗教情怀和对难民回归的承诺,是不能轻易放弃的。协议桌上的笔最终未能落下,戴维营峰会以失败告终。

峰会破裂的直接后果,是巴勒斯坦地区局势的急剧恶化。

仅仅几个月后,2000年9月,以色列右翼领导人沙龙在武装护卫下强行踏入耶路撒冷圣殿山/尊贵禁地,这一举动被巴勒斯坦方面视为公然挑衅。

压抑已久的怒火瞬间爆发,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即“阿克萨起义”全面爆发。

巴勒斯坦民众走上街头,与以色列军队展开激烈对抗,石块对抗枪弹,自杀式袭击也随之增多。

以色列则以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进行残酷镇压,推土机摧毁房屋,坦克开进城市,双方陷入了更大规模的暴力循环。

预言成真:巴勒斯坦走向何方?

克林顿当年对阿拉法特的警告,如今看来,真是字字珠玑,仿佛预言一般,揭示了巴勒斯坦人民此后二十余年的艰难境遇。

2007年,在哈马斯通过选举赢得多数席位后,以色列联合埃及对加沙地带实施了全面封锁,切断了加沙与外界的联系。

这片面积仅365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狭长地带,变成了事实上的“露天监狱”。

封锁导致加沙经济崩溃,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重,失业率飙升,基础设施匮乏,电力、饮用水供应不足。

与此同时,以色列的政治生态也呈现出日益右翼化的趋势。

在历届政府中,支持扩大犹太定居点、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主张逐渐占据上风。

在约旦河西岸,以色列持续推进定居点建设,甚至将其合法化。

此外,以色列还修建了长达数百公里的隔离墙,将其称为“安全屏障”,但巴勒斯坦方面则认为这是“种族隔离墙”,它侵占了巴勒斯坦土地,割裂了巴勒斯坦社区,严重限制了巴勒斯坦民众的自由流动。

这些单方面行动,使得巴勒斯坦人民手中的土地和资源持续萎缩,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克林顿之后的美国历届政府,也曾试图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有所作为,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小布什政府虽然提出了“两国方案”愿景,但其主要精力被“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所牵扯,未能投入足够的外交资源。

奥巴马政府曾试图重启和谈,但因以色列持续扩建定居点和巴以双方互不信任而无果。

到了特朗普政府时期,其推出的所谓“世纪协议”更是彻底偏离了国际共识。

这份协议试图通过巨大的经济诱惑,迫使巴勒斯坦放弃其核心政治诉求,包括对耶路撒冷主权的声索和难民回归权。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直斥其为“世纪耳光”,并明确拒绝参与。

进入21世纪20年代,巴以局势依然动荡不安。

加沙地带的苦难深重,约旦河西岸的冲突频发,耶路撒冷的敏感神经随时可能被触动。

在国际舞台上,面对持续的暴力和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屡次呼吁停止冲突,重启和谈,但收效甚微。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巴以冲突,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有效行动,推动巴以双方尽快实现全面、公正、持久的和平。

就在2024年,当年的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已经一位77岁的老人,在美国宾州的一次公开活动中,再次面对了巴以问题的拷问。

当有抗议者高喊“加沙的孩子不是哈马斯的炮灰!”时,这位昔日的和平倡导者脸上写满了愁容。他停顿了几秒,目光沉重地回应道:“你说的对,我部分同意。”

他接下来的话语,却再次引爆了全场,也印证了当年在戴维营他对阿拉法特所说的预言:“但是现在以色列的掌舵人,心里还有‘和平’?”

即便是曾经的调停者,也对当前巴以领导人能否真心寻求和平,持有极大的怀疑。

回首克林顿24年前那句严厉的警告:“你要是敢拒绝协议,就是亲手把巴勒斯坦往死路上送!”

对照今天巴勒斯坦人民,尤其是加沙地带民众所面临的绝境,这句话显得如此残酷而又精准。

巴勒斯坦人民的土地持续流失,家园不断被毁,基本生存权益都难以保障,政治分裂加剧,独立建国遥遥无期。

参考资料:美国想拿钱“砸下”巴勒斯坦?诺贝尔和平奖不是这么拿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历史   巴勒斯坦   克林顿   年前   走向   以色列   阿拉法特   耶路撒冷   和平   巴解组织   协议   难民   定居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