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惊现百亿大单!英伟达市值骤缩4700亿,谁在颠覆牌局?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香瓜

我现场模仿了交易员的反应:有人笑着说“这是慢热版的兵临城下”,有人背着耳机低声念着收益率和毛利率的对比表。

我问一个做AI基础设施的工程师,他耸肩说“能拿到一百亿单的,不会是小打小闹,要看交付能力。”这个对话透露两层意思,市场渴望新玩家,但理性在等待实锤。

就在英伟达股价刚跌破4万亿关口、蒸发近4700亿美元时,博通却一举暴涨9%,市值突破1.57万亿美元,还首次超越了沙特阿美。更让人关注的是,博通CEO陈福阳自曝拿下一个神秘客户的100亿美元定制AI芯片订单——业内普遍猜测,这位“金主”正是OpenAI。

据公开财报显示,推动博通本轮上涨的不仅是Q3业绩亮眼和Q4预期强劲,更关键的是那份重磅定制芯片同。据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该订单金额高达10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这极可能来自OpenAI。

消息一出,市场应声而动。更关键的是,截至今年6月中旬,博通的年度股价涨幅已经悄然超过了不可一世的英伟达。

这场市值过山车的背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什么?为什么那个被业内普遍猜测为“神秘客户”的OpenAI,一个过去几乎完全依赖英伟达GPU的顶级玩家,不再满足于购买市面上最强的“通用武器”,反而要耗费巨资和心力,去打造自己的“专属装备”?

这绝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商业竞争。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转变:AI产业已经趟过了“有没有算力可用”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深水区。现在大家关心的是,算力“好不好用、省不省钱、安不安全”。这背后,是一场关于经济、技术和产业生态的全面革命。

告别英伟达税

科技巨头们的心里都有一本账,这本账算的可远不止是芯片的采购价格。

长久以来,英伟达凭借其强大的GPU和几乎无法绕开的CUDA软件生态,构建了一道坚固的护城河。对于大型科技公司而言,这意味着一种甜蜜的烦恼:你离不开它,但过度依赖也让你如芒在背。这种依赖,被一些人戏称为“英伟达税”。

现在,像Meta、谷歌、微软这些巨头,都在想方设法摆脱这种单一供应商带来的掣肘,确保自己的供应链安全。它们积极推进自研或合作开发芯片的计划,本质上就是一场战略“解耦”,试图将核心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笔经济账的另一面,是效率的复利效应。定制芯片,也就是ASIC(专用集成电路),虽然初期研发投入巨大,但一旦大规模部署,其长期运营成本优势是惊人的。谷歌自家的TPU系列芯片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自家的搜索应用中,它能让延迟降低40%,功耗减少足足60%。

微软在Azure云上对ChatGPT推理任务的测试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使用ASIC,能效比可以提升超过50%,单位算力的成本则能降低30%。想想看,在全球AIGC数据中心投资今年预计将超过500亿美元的背景下,这节省下来的电费和运营成本,是个天文数字。

而博通的出现,则像一个催化剂。它扮演着一级供应商(Tier1)的角色,提供从设计到代工的“一条龙”服务。这给OpenAI这样的公司提供了一条中间路线:既不用像谷歌那样从零开始承担全部研发重担,又能享受到定制芯片带来的战略优势。博通模式,正在加速巨头们“出走”英伟达的步伐。

矛与盾的共存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GPU的时代即将落幕?恰恰相反。

AI模型的生命周期,天然地分成了两个阶段:“学习”(训练)和“工作”(推理)。这两个阶段对芯片的需求截然不同,也决定了GPU和ASIC并非是你死我活的替代品,而更像是一对在混合架构中协同作战的“矛”与“盾”。

在模型架构还在频繁调整、快速迭代的研发训练期,GPU就是那个灵活的“大脑”。它的通用性和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是探索未知算法时不可或缺的利器。英伟达的H100系列和最新的Blackwell架构,至今仍是这个领域的绝对王者,地位难以撼动。

可一旦算法成熟,比如当下的Transformer架构,模型被固化下来并需要进行大规模部署应用时,ASIC这块高效的“肌肉”就开始大放异彩。它为特定计算任务深度优化,砍掉所有不必要的功能,将每一分电力都用在刀刃上。这就是它能在推理阶段实现成本和效率双重优势的根本原因。

未来的趋势已经非常清晰:“GPU训练+ASIC推理”的混合硬件架构,正成为头部公司的首选策略。大家用最灵活的工具去探索,用最高效的工具去赚钱。

当然,这套策略也有隐忧。ASIC最大的弱点在于它对特定算法的“忠诚”。如果有一天,出现了一个颠覆性的新AI架构,彻底取代了Transformer,那么今天耗费巨资定制的ASIC,可能瞬间就成了一堆昂贵的“沉没成本”,需要重新设计制造。这是一场豪赌。

王座上的裂痕

这场定制化浪潮,正在深刻地重塑整个AI硬件的产业格局。

英伟达的王座虽然依旧稳固,其数据中心业务最近171%的增速也足够亮眼,但相比去年同期279%的恐怖增速,放缓的趋势已然出现。更让投资者警惕的是,有预测指出,到2026年,英伟达在训练市场的份额可能会从约95%的高位下滑至80%。

与此同时,新的联盟正在崛起。据行业推测,博通的四大AI客户就是谷歌、Meta、微软和OpenAI。据说,这几大巨头已经预定了博通直至2026年的全部产能。这不仅仅是商业订单,更是在构建一道新的“产能壁垒”。头部玩家通过与博通这样的“赋能者”结盟,正在形成新的资源护城河。

这对于二线的AI公司和创业者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未来,他们获取顶尖算力的难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高度依赖英伟达这样的主流公版平台将是常态。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机遇与风险并存。目前,ASIC赛道公司的市盈率(PE)普遍比GPU厂商高出约30%,反映了市场对这一路线的极高期待。但投资者也必须保持清醒,博通为那位神秘客户设计的新款ASIC,最快也要到明年才能投产,其实际性能仍需真实业务场景的检验。

结语

AI算力的“定制化”革命,并非偶然,它是技术成熟与商业竞争共同催生下的必然结果。

它标志着整个AI产业,正在从那个“堆砌算力”、简单粗暴的阶段,迈向一个“精算成本、优化效率、掌握主权”的精细化运营阶段。

在这场变革中,没有永远的赢家。英伟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博通、AMD以及各大公司的自研芯片,正在推理市场形成三方竞争的格局。甚至像英特尔正在探索的Chiplet(小芯片)技术,也可能成为搅动棋局的关键变量。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短期内不会感受到这些顶层战争的直接影响。但从长远看,硬件供应的多元化无疑会加速创新,最终带来更多、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和服务。硬件的多样化,也给行业标准和安全规范带来了新的思考。

未来十年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将不再是某一种技术路径的独角戏,而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甚至分布式的混合生态。真正的王者,将不再是那个只卖最强“铲子”的人,而是那个能最好地实现软硬件协同优化,为AI应用创造最大价值的玩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科技   英伟   牌局   市值   芯片   架构   公司   阶段   美元   微软   市场   成本   客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