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年,明朝崇祯三年,明朝辽东前锋总兵官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今辽宁锦州凌海市)筑城,被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重重包围。
明朝廷命令登、莱二州巡抚孙元化派兵支援,孙元化当时在山东烟台蓬莱、莱州一带,从山东派兵支援辽宁走海路是最快的,孙元化派孔有德率军走海路,结果遇到暴风,孔有德被迫回军。
孙元化又派孔有德率领800骑兵走陆路增援前线,孔有德率军走到吴桥(今河北沧州吴桥县)时,遇到大雨风雪,部队暂时停驻吴桥以躲避雨雪。
由于明军普遍欠饷,给养不足,有一个不知名的小兵由于饥饿,到当地地主王象春家里偷走了一只鸡,被王家的仆人发现。
王象春不是普通人,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在朝廷历任大理寺评事、兵部、工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等职,天启五年,被阉党排斥削官回家。
王象春还有个身份,他是东林党干将,是《东林点将录》中的浪里白条,在东林党108将中排名第30位,这说明王象春还是很有地位的。
王象春
王家仆人闯入孔有德的大营,把这事报告给了孔有德,孔有德畏惧王家的权势,不敢包庇士兵,下令将士兵实行“穿箭游营”的处罚。
穿箭游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处罚方式是:先用木棍责打犯人,然后在犯人的耳朵或者身体上插上箭,最后让犯人游街示众。
这个不知名的小兵由于偷了一只鸡受到穿箭游街的处罚导致羞愧不已,于是偷偷潜入王家杀死了这个仆人,王象春的儿子得知此事后跑到孔有德的营地,要求查明真相,严惩凶手。
孔有德迫于无奈,只能将这个不知名的小兵就地正法,杀了他,结果这个做法导致孔有德手下将士激动悲愤,士兵们情绪激动。
士兵才不管那么多道理,只是肚子饿偷了只鸡而已,结果被杀,这种结局落到自己头上绝对承受不起的,一时之间就有人准备闹事。
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叫李九成的高级军官,受登莱巡抚孙元化之令去买马,不知道什么原因,钱花光了,马没买够,正担心受到孙元化的处罚。
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孔有德也好,耿仲明也罢,还有这个李九成,都是辽宁人,是原来毛文龙的部将,毛文龙被袁崇焕杀害后,他的部将大多不愿意待在皮岛,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都投靠了登莱巡抚孙元化。
孔有德
李九成与儿子李应元一商议,觉得就这么下去肯定会受到严厉处罚,不如挑动孔有德造反,也许还有条出路,于是李九成父子劝说孔有德举兵叛乱。
孔有德一直为毛文龙被杀一事愤愤不平,再加上偷鸡事件,面对东林党人的畏惧,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孔有德同意举兵叛乱。
叛军首先把王象春家一把火给烧了,王家族人也全部被杀,然后回军并和打登州,孙元化一看不得了,自己的部将发动叛乱,于是派张焘、张可大率军镇压,结果张焘也反了,张可大被击败,叛军随后兵临城下。
当时登州城内的耿仲明、陈光福等将与孔有德有旧识,随即在城中响应叛军,这样一来,登州迅速被叛军攻破,巡抚孙元化也被俘虏,另有总兵张可大自杀而死。
孙元化本来也想自杀,但没成功,之后孙元化一个劲地劝孔有德投降明朝,不知道怎么的,就把孔有德给说动了,明朝廷也同意招安孔有德。
本来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结果巡按(御史)王道纯从中摆了一道,藏匿了朝廷同意赦免孔有德等人的诏书,叛军左等右等,等不来朝廷的赦免诏书,于是重新叛乱。
孙元化再次说服孔有德,准备亲自到朝廷说明真相,孙元化出发后,王道纯攻击叛军,导致事态扩大,孙元化到京后被被朝廷以祸乱之首判处死罪,在北京被杀。
孙元化是明朝火器专家
孔有德、耿仲明、张九成等人率领叛军陆续攻下山东诸多县城,并且包围了莱州,山东巡抚余大成昏庸无能,无法抵御叛军,不久被罢免,叛军一时席卷山东,就连驻守皮岛的明将陈友德也率领3000人加入了叛军。
叛军包围莱州长达4个月时间,明朝内部对是军事镇压还是招安一直有争议,导致前线平叛将领踌躇不前,浪费先机,最终叛军还是被明军击败,孔有德率领一万余叛军乘船至辽东投降后金,后毛文龙管辖的东江镇十余万军民也陆续投降清朝。
这起叛乱史称吴桥兵变,持续了18个月时间,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拉开了明朝灭亡的序幕。
这场叛乱的原因莫名其妙,表面上看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兵偷了地主家的鸡引发的,实际上深层次原因是明朝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毛文龙被杀。
大敌当前,明军不能同心对外,反而内讧不断,蓟辽督师袁崇焕杀毛文龙,毛文龙固然有问题,但罪不致死,况且毛文龙的存在让满清有很大的顾忌。
毛文龙
孔有德是毛文龙的养孙,耿仲明是毛文龙的心腹,李九成也是毛文龙的旧将,发动吴桥兵变的叛军主力都是毛文龙的部将,这些人对毛文龙被杀耿耿于怀。
叛乱之初,孔有德等人并未打算投降清朝,而且在孙元化的劝说下,数次想要招安,但因为明朝内部有人反对,迫使孔有德等人只能继续反叛,打到最后,彻底得罪明朝,只能投降清朝。
吴桥兵变的叛军首领应该是李九成,他的职务比孔有德和耿仲明还高,而且罪魁祸首不是那个不知名的小兵,也是李九成,是他蛊惑孔有德起兵叛乱的,只不过李九成在叛乱过程中战死。
2、辽东人与山东人不和。
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人都是辽人,他们之所以投靠孙元化,就是因为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不满,他们带了一帮辽人到山东人,自然与当地的山东人不和。
明朝东江镇
比如由浙江人组成的戚家军后来被调到辽东与后金作战,在浑河之战中,其它明军畏战不前,不愿意救援,戚家军孤军奋战,数千将士壮烈殉国。
军队中的人都是按地域划分的,浙人与辽人不和,辽人与山东人不和,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起兵反叛。
3、军队欠饷。
明朝晚期军队普遍欠饷,除非是主力和皇帝重视的军队,像孙元化的手下的军队,是为辽东战场准备的预备队,粮饷不足是正常的,戚家军的一部分也因为欠饷闹事被杀。
军队欠饷就会导致士兵不满,很容易就会反叛,然后出去抢劫,明末局势已经乱成这样了,也难怪要灭亡。
4、朝廷党争严重。
吴桥兵变爆发后,朝廷一直在安抚和镇压之间来回摇摆,两派的人互相攻击,甚至是擅作主张,无视国家利益,内讧严重,朝廷一直存在党争,而且非常严重。
明朝红衣大炮
吴桥兵变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清朝,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率领一万多人投降清朝,皇太极以女真人最高礼节接待,孔有德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数,还有技术兵种和红衣大炮。
孔有德的上司孙元化是明朝有名的兵器专家,他在山东组建一支27名欧洲人组成的外籍技术军团,主要是操作来自荷兰和葡萄牙的红衣大炮。
孔有德在攻打登州时,缴获了红衣大炮20多位,西洋炮300位,27名外籍军团中12死亡,其余15人重伤,这些人后来应该被孔有德带到了辽东投降了清朝。
之后,明朝花费重金组建的火炮部队尽失,这是明末唯一的优势,据说努尔哈赤都死于红衣大炮之下,清朝有了红衣大炮,战斗力如虎添翼,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