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上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手机品牌,苹果和小米——前者主抓高端市场,一直以来都觊觎性价比市场;后者以性价比起家,这些年来一直在主推高端化。
作为从不缺热搜的品牌,卢伟冰的一篇长文再次把小米送上了热搜,内容主要官宣了小米17将会在本月发布,包含小米17、小米17 Pro、小米17 Pro Max三款产品,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小米5年前开启高端化战略并对标iPhone,过去5年研发投入超1000亿人民币,未来5年计划加码至2000亿人民币等等。
小米17的官宣,意味着小米将大概率跳过“小米16”这一产品命名,在该品牌历史上并非首次,2018年跳过"小米7"直接发布"小米8",彼时的逻辑尚且清晰——借八周年纪念强化品牌里程碑意义。但此次从16到17的跳跃就让人有点抓不着头脑。
实际上,此次的跳代发售,其营销意味颇浓。从命名到发布节奏,小米均采取了高度同步策略——iPhone 17系列于9月10日发布,小米17系列紧随其后于9月25日上市,且全系命名规则(标准版、Pro、Pro Max)与iPhone完全一致。这种“同代同级”的对标策略,旨在通过名称联想让消费者将小米17与iPhone 17置于同一竞争维度,从而打破消费者对小米“性价比品牌”的固有认知,建立高端化心智。
更深层的动机在于争夺高端市场定价权。小米17起售价暂时未知,但较iPhone17的5999元肯定会更低,但硬件配置全面升级,如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试图以“加量不加价”策略吸引价格敏感型高端用户。
国产旗舰与同价位苹果手机的竞争,在今年显得尤为激烈。一边是自媒体博主喊话“iPhone将对国产手机核打击”,另一边,国产手机在软硬件素质上,和iPhone已经平分秋色了。这里为了简单说明,只拿即将发布的vivo X300来做对比,用了@DTCHAT的图,其他品牌基本硬件素质也都是这个水准的,没有太大硬伤。
国产手机和iPhone的具体差别,主要还是体现在几个方面:
所以说,对比iPhone,其实很多国产手机的表现已经毫不逊色,那为什么许多厂商还要去碰瓷苹果呢,甚至把自己改名为“OPhone”、“vPhone”、“某17”呢?
这种改名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对标成瘾症"的临床表现。这种依赖在2025年呈现出更复杂的形态:一方面这些品牌在市场占有率和用户粘性上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又在核心产品定义上深陷苹果的阴影,缺乏定义需求,创造使用场景的能力。生态建设上的跟随策略更暴露深层焦虑,特别是一些"史诗级兼容苹果"的产品功能,这种互联通常需要满足"同一WiFi环境、安装特定应用、开启多项权限"等多重限制条件。
路径依赖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长期在关键技术突破上的摇摆不定,对于千亿甚至2000亿的研发资金来说是一种浪费。相比之下,华为坚持十年投入麒麟芯片研发,虽经历阵痛但最终实现技术自主,实现份额复苏的过程,证明自主创新才是高端化的根本出路。
中国科技品牌的高端化,终究要走出"为对标而存在"的阴影。真正的高端化从来不是数字跳跃或参数堆砌,而是对用户体验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持续创新。当有一天国产品牌不再需要通过数字同步以及碰瓷营销来证明自己的旗舰地位,当国产手机本身就成为行业参照标准时,那才是中国高端手机真正成熟的标志。在此之前,所有的数字游戏都只是成长道路上的权宜之计,而成长,从来无法像命名那样随意越代。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