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艾森豪威尔不听劝执意窜访台湾,毛主席是如何应对的?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1960年6月,台湾岛上一派喧嚣,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不顾中方多次警告,一意孤行地登上了台湾的土地。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美国在任总统踏足台湾,也是整个冷战期间,唯一一次,当时正值金门炮火未息,中国大陆与台湾隔海对峙,战云密布。

艾森豪威尔的到来,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访问,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挑衅,他试图用行动表明,美国将继续支持蒋介石政权,与中国大陆针锋相对到底。

可就在他刚刚落地的那个夜晚,毛主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七万发炮弹迎客”,这不是愤怒的发泄,而是一场精密设计的战略试探。

那么,面对这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挑衅,毛主席到底是如何应对的?这场炮火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博弈与智慧?

“不请自来”的美国总统

时间回到1960年,艾森豪威尔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这个时候,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访问台湾。

在冷战最紧张的阶段,这一决定不只是外交行程安排,而是一次向中国大陆“亮剑”的政治动作。

早在1954年,美国就和蒋介石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声称要“协防台湾”,从那之后,美国不断向台湾提供武器,甚至把台湾当成“不沉的航空母舰”。

美国试图将中国东南沿海纳入自己的战略包围圈,所以艾森豪威尔此行,不是为了“和平”,而是想在任期结束前向世界展示,美国不会放弃台湾,也不会后退半步。

蒋介石当然配合得极其卖力,他动员了整整50万人站到街头迎接,要知道,当时台湾总人口也才一千万出头。

岛上每个角落都挂满了美国国旗,广播喇叭放着英文歌,连小学生都被强行拉去排队握手,这一切的背后,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世界看到,“台湾是美国的朋友”,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但就在艾森豪威尔刚落地的那个晚上,北京做出了回应,毛主席看得很清楚,艾森豪威尔不是真的想来“走亲戚”,而是故意来制造麻烦。

当时,最高国务会议召开了紧急会议,毛主席一句话定调:“既然来了,那我们也得表示一下礼貌,准备七万发炮弹,礼尚往来嘛!”

1960年6月17日晚,艾森豪威尔刚刚抵达台北,解放军东南沿海的35个炮兵营、420门火炮,齐齐开火,3万发炮弹打向金门。

目标清晰,不打人、不打平民、不打美军船舰,专打蒋军的滩头阵地、工事、指挥所,1960年6月19日上午,艾森豪威尔离开台湾。

解放军再次开火,3.8万发炮弹倾泻而下,短短两天,6.8万发炮弹,没有一发打偏,没有一个平民伤亡。

打得准、打得狠、打得有分寸,人民日报也在1960年6月18日发出社论,标题只有八个字:“勿谓言之不预也”,这是警告,更是宣言。

美国的应对:慌乱与退让

炮击一开始,美军立刻警觉,第七舰队迅速出动,部署在台湾海峡外围,却迟迟不敢进入战区。

美军原本计划安排艾森豪威尔在台停留48小时,走访多个军营和民用设施,但一听说金门炮火密集,立刻改了行程。

艾森豪威尔只在台湾停留不到24小时,就匆匆离开,绕道基隆港,避开了整个台湾海峡,这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临阵退缩”,却是一次最彻底的失败。

美国人明白了,这不是台湾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中国底线问题,一旦碰了,哪怕你是美国总统,中国也不会客气。

其实早在1958年第二次金门炮战时,毛主席就已经布下了棋子,第一天炮击就打出3万发炮弹,当场击毙了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赵家骧和两名美军顾问。

但毛主席并不想把局势推向全面战争,他很快下令:“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意思很明确,美国你别插手,我们这是一家人的事。

美国人试着用军舰护航蒋军补给船,结果一发现解放军炮火只打蒋军,就立马把舰队撤到公海,这套策略后来被毛主席总结为“打打停停”。

到了1958年10月,又搞出“单日打、双日停”的节奏,意思是我们不是不打,但也不是天天打,你打不还手,我就来一下,你不动,我也不动。

这种“半打半谈”的方式,既保持了军事压力,又给了对方下台阶,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动作,而是政治艺术。

战略回响:从金门到联合国

艾森豪威尔这次炮火“送行”,在他离台后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它击穿了“共同防御条约”的神话,美国嘴上说“协防台湾”,可一打起来就躲得远远的。

1958年和1960年两次炮击,美军舰都在,但没有一艘敢开火,第二,它撕开了“美台一家亲”的假象。

炮击期间,解放军还向金门岛空投了食物、药品、传单,甚至还有歌曲《我的祖国》的磁带,金门守军的将领胡琏晚年承认:“老百姓都知道,对面的是一家人,不是敌人。”

第三,它为中国争取到了国际话语权,1971年,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通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很多国家支持中国,正是因为早在金门炮战里,他们就看清了美国的虚伪态度,艾森豪威尔在台湾被“轰”走后,再没有一个美国在任总统踏足台湾。

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之路,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交,正式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废除了《共同防御条约》。

而那场“七万发炮弹迎总统”的操作,成了中美关系冷战时期最关键的一次转折,毛主席早就说过一句话:“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那天晚上,纸老虎被炮弹打得落荒而逃,艾森豪威尔走进台湾那一刻,或许以为自己在掌控局势,当他坐着军机离开时,才发现他只是棋盘上的一子。

毛主席没有喊口号,没有做声明,只是用炮弹告诉世界,台湾是中国的,谁也别想染指,而那场炮击,不只是军事胜利,更是一场政治胜利。

今天的人们再看台海局势,总觉得复杂,但真相其实很简单,中国的主权,不容挑战,毛主席当年定下的底线,到今天,依然是底线。

信息来源:炮击金门:精妙运筹改变战略局势.中国军网 来源:中国国防报 2022-06-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历史   艾森豪威尔   台湾   金门   美国   中国   炮弹   炮火   联合国   解放军   美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