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老家木柜最高层的铁皮盒,指尖触到凹凸不平的金黄颗粒,凑近一闻,一股混合着麦芽香和奶香的甜润瞬间钻进鼻腔 。
这罐被父母藏了又藏的麦乳精,是 70 后、80 后童年里最奢侈的 “甜蜜诱惑”。

对于 90 后、00 后来说,它可能只是个陌生的老物件。
但对亲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人而言,麦乳精不是普通饮料,而是藏在铁盒里的期待,是走亲访友的体面,是刻在骨子里的时代记忆。
40 年过去,这种曾经风靡全国的 “奢侈品”,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能让几代人念念不忘?

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麦乳精是实打实的 “顶流饮品”,地位堪比现在的高端进口奶粉。
它是一种速溶性含乳营养固体饮料,主要原料是麦精、奶粉、奶油(或炼乳)、饴糖、葡萄糖,经过混合、干燥制成,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冲调后香甜浓郁,干吃更是松脆回甘,连挑剔的孩子都爱不释口。

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一罐 “集营养与美味于一身” 的饮料,可不是普通家庭能随便消费的。
当时工人月薪普遍只有 30-50 元,而一罐 500 克的麦乳精价格要 3-5 元,相当于现在花几百块买一瓶饮料。

在农村地区,麦乳精更是稀罕物,只有办喜事、看病人或者过年走亲戚时,才会咬牙买上一罐,用粗麻绳捆着拎在手里,走在路上都能引来不少羡慕的目光
所以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罐麦乳精,绝对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

要么放在衣柜顶层压着旧衣服,要么塞进粮食缸的麦子堆里,甚至有人用布包着藏在床板底下,生怕被嘴馋的孩子偷偷吃光。
麦乳精的 “奢侈感” 还体现在食用场景上。

平时想喝一口比登天还难,只有两种情况能尝到。
一是家里来贵客,大人会小心翼翼打开铁盒,用干净的小勺挖 2-3 勺,冲进滚烫的白开水里,搅拌时会浮起一层细密的奶沫,香气能飘满整个院子。

二是家里人生病,会冲一碗浓稠的麦乳精,说 “补充营养好得快”,不少孩子总盼着自己感冒就能名正言顺喝上一大碗麦乳精,连碗底的颗粒都要舔干净。
不过,很多人虽然喝过,但却不知道,麦乳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它的起源能追溯到 19 世纪的英国。

1867 年,英国霍利克兄弟在美国成立了一家婴儿食品公司,他们发现很多婴儿因为消化不好无法吸收牛奶营养。

于是研发了一种以麦芽、奶粉为原料的固体粉末,加水冲调后容易消化,命名为 “malted milk”(麦芽奶),这就是麦乳精的雏形。

1887 年,麦乳精正式批量生产并推向全球,凭借易携带、热量高、保质期长的特点,不仅成为婴儿辅食,还受到士兵、探险家的青睐 , 据说南极探险家阿蒙森带队抵达南极时,行囊里就装着麦乳精补充能量。
20 世纪 30 年代,麦乳精传入中国,当时市面上只有瑞士 “华福”(后来的阿华田)等外国品牌,价格昂贵,只有上层社会才能消费得起。

真正让麦乳精走进中国普通家庭的,是国产版本的诞生。
1937 年,上海九福制药厂从瑞士引进配方,经过改良后研制出第一款国产麦乳精 “乐口福”,原料选用国产麦芽和奶粉,价格比进口货亲民不少,但受战争影响,产量极低。
新中国成立后,九福制药厂仅剩 11 名员工,麦乳精生产几乎停滞。

直到 1961 年,上海咖啡厂接管了 “乐口福” 的生产,将名字简化为 “乐口福”,还对配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葡萄糖含量,让口感更甜、热量更高。
这在粮食短缺的年代,无疑是 “硬通货” 级别的营养品。

此后,“上海牌麦乳精” 横空出世,成为新中国第一款规模化生产的麦乳精,凭借统一的铁皮包装、浓郁的香甜味,迅速风靡全国。
紧接着,全国各地的国营工厂纷纷跟风生产,比如北京的 “长城牌”、天津的 “海河牌”、广州的 “鹰金钱牌”,还有各地的地方国营食品厂,都推出了自己的麦乳精。

虽然配方略有差异,但核心原料都是麦精、奶粉、炼乳和糖,包装大多是印着 “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的铁皮罐,盖子上还会拴着一把小勺,成为那个年代最标志性的包装设计。
而对于 70 后、80 后来说,关于麦乳精的记忆,大多和 “偷偷摸摸”“小心翼翼” 有关。

家里的麦乳精罐永远是 “禁区”,但越是藏得深,越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一场场围绕麦乳精的 “甜蜜冒险”,成了童年最鲜活的片段。
记得小时候,母亲把麦乳精藏在衣柜顶层的旧棉袄里,每次打开衣柜,我都会踮着脚尖张望。

有一次趁父母下地干活,我搬来小板凳,踩着凳子够到了铁盒,拧开盖子的瞬间,甜香扑面而来,金黄的颗粒堆得满满当当,像小山一样。
不敢多拿,用手指捏了十几粒放进手心,赶紧把铁盒放回原位,盖好棉袄,然后跑到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一粒一粒慢慢舔着吃。

那甜味带着麦芽的焦香和奶粉的醇厚,比水果糖还解馋,吃完后还要反复舔手指,生怕留下一点 “罪证”。
这样的 “偷吃” 经历,是不少 80 后的共同回忆。

有的孩子运气好,能遇到麦乳精受潮结块,父母觉得 “不好冲了”,就会挖一块给孩子当零食,那种结块的麦乳精更甜、更有嚼劲,吃起来像奶糖,让人回味无穷。

麦乳精还是童年里 “最拿得出手” 的礼物。
小时候亲戚家孩子过生日,母亲会提前去小卖部买一罐麦乳精,用红绳系着罐身,我拎着礼物跟在后面,心里既羡慕又期待,盼着对方能回赠一罐,或者分我几口吃。

而生病时喝麦乳精,更是一种 “特殊待遇”,记得有一次发烧,父亲特意去镇上买了一罐麦乳精,冲了满满一碗。
我躺在床上一口一口喝着,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喝的东西,连发烧的难受都减轻了不少。

可不知从何时起,曾经风靡全国的麦乳精,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
货架上的铁皮罐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在复古超市或网购平台上才能找到的 “怀旧款”。
为什么这款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饮料,会悄然退场?

首先是健康观念的转变。
麦乳精的核心卖点是 “高营养、高热量”,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发现它的 “营养” 其实有短板。

专家检测显示,麦乳精的蛋白质含量仅为奶粉的 30% 左右,脂肪含量也偏低,反而含糖量极高,每 100 克麦乳精的糖含量高达 60-70 克,长期饮用容易导致蛀牙、肥胖。
加上 90 年代后,健康饮食观念普及,“少糖、低脂” 成为主流,麦乳精这种高糖饮品,自然不再被家长青睐,很多家庭开始选择纯牛奶、酸奶等更健康的营养品。

其次是市场竞争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物资越来越丰富,市面上的饮料、零食层出不穷,娃哈哈 AD 钙奶、乐百氏 “生命核能”、果珍、可口可乐、雪碧……

这些新颖的饮品口感更丰富、包装更时尚,还打着 “补充维生素”“解渴” 等旗号,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相比之下,麦乳精的口感单一、包装陈旧,冲调还需要热水,便利性远不如瓶装饮料,慢慢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还有生产工艺的变化,当年的麦乳精之所以味道独特,是因为采用了传统的麦芽烘焙、奶粉混合工艺,原料也都是天然的麦精、炼乳,没有过多添加剂。
而后来的麦乳精为了降低成本,大多采用麦芽糊精、香精、甜味剂等替代部分原料,口感变得甜腻发腻,失去了原本的麦芽香和奶香。

很多人现在网购复古麦乳精,尝一口都会说 “不是当年的味道”,其实不是记忆滤镜太厚,而是原料和工艺真的变了。
最后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麦乳精的 “奢侈感”,本质上是建立在物资匮乏的基础上。

当年奶粉定量供应、零食种类稀少,麦乳精作为 “能补充营养的甜味饮料”,自然成为稀缺品。
而现在,超市里的牛奶、酸奶、果汁、奶茶琳琅满目,家长给孩子买零食从不吝啬,麦乳精的 “稀缺性” 消失了,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但其实,我们怀念的不是麦乳精,是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是物资匮乏年代里,那份小心翼翼的期待,是父母藏起铁盒时,那份既严厉又疼爱的心情。
是和小伙伴偷偷分享一粒麦乳精时,那份纯粹的快乐,是生病时喝到一碗热麦乳精,那份暖到心底的安慰。

麦乳精就像一个时代的符号,见证了中国从物资匮乏到丰衣足食的变迁。
对于 70 后、80 后来说,一罐麦乳精承载的,是童年最甜蜜的回忆,是父母那一辈的生活印记,是再也回不去的斑驳岁月。

还记得你小时候喝过的那些,红极一时的饮品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