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今年夏天的高温让不少人觉得难熬,但翻开清代的史料,会发现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热得更让人绝望。
那是乾隆八年,北方大地就像被扔进了火炉,热得连《清实录》都专门记了一笔。
这可不是寻常的暑热,连见惯了寒暑的史官都觉得异常,可见其极端。
乾隆八年(1743)的高温范围很广,北京到山东一带全被笼罩在热浪里,那时没有现代的测温仪器,但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记录。
法国传教士哥比当时住在北京,他在日记里记下了自己的观察,
从公历7月13日开始,北京的热就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甚至连续六天时间白天最高气温都超过了四十度。
7月25日,哥比测得当天温度是35.5度拉谋氏温标。
经后续研究换算,当日实际气温达44.4℃,这一数值也成为15至19世纪中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
这样的高温放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年代简直是致命的,北京城里的石板路被晒得滚烫,地面温度最高达到65℃。
不光是北京,河北等地的墙壁被晒得发烫,根本无处可躲。
高温直接带来了大量人员死亡,据当时资料记载,仅仅是北京和周边地区,因为高温死亡的人数就已经上万。
而这还只是有户籍被统计到的,那些没有固定住处的流民乞丐,还有住在偏远地方的根本没人去统计。
护城河里漂着不少尸体,但人们已经没有精力去管他人,那时的人连活下去都难,没人有精力哭,更没人有力气专门去安葬死者。
甚至在刑部大牢里也出了乱子,囚犯们被关在密不透风的牢房里,像被蒸在笼屉里一样,这样的惨状在当时的北方各地并不少见。
极端高温带来的不只是人命伤亡,还让自然和经济都遭了重创。
树木庄稼已经无法存活,甚至有的枝干全变成了焦黑色,一眼望去,像是被大火烧过一样。
庄稼更是成片枯死,本来就干旱,再加上蝗虫趁着灾年肆虐,秋收锐减四成。
水资源的匮乏、物资短缺,进一步加剧了物价上涨,甚至到了斗水百钱的地步。
在当时,一斗水的价格相当于平常一个人几天的伙食费,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至于冰块,更是可望不可及,清代有专门的冰政,冬天从河里凿冰储存到冰窖,夏天供皇室和官员使用。
但那年夏天就算是有钱人,也未必能买到冰。
北京城的冰窖早就被掏空了,私下里冰块的价格炒得极高,穷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连想沾点凉气都难。
面对此情此景,乾隆皇帝内心充满愧疚。
古人认为天谴是由统治者导致,乾隆下了一道罪己诏,在其中反省自己的过错,以祈求上天能降甘霖饶过百姓。
接着他下令从内库里拨银子,在京城九门设置凉棚,为灾民发放冰块和解暑汤,还调拨粮食稳住粮价,防止有人趁机囤积居奇。
最后乾隆带着群臣去祭天求雨,可以说把能做的都做了,后来还真下了点小雨,稍微降了点温。
但这些措施实际效果打了不少折扣,
当时的官僚体系里贪腐问题不少,拨下去的冰块被一些官员偷偷藏起来,转手卖给富人,普通百姓根本见不到。
凉棚只设在城里,乡下的百姓连影子都摸不着,那一万两银子,层层克扣下来,到百姓手里的寥寥无几。
有记载说,当时有官员把官窖的冰运到自家铺子,按高价售卖,一天就能赚几十两银子。
而路边却有穷人渴得趴在井边,连水都打不上来——不少井早就干了。
这场极端高温,成了乾隆初年的一场大劫,它不光是天气异常,更暴露了当时社会应对灾害的脆弱性。
没有现代的降温设备,水利设施不足,救灾物资被层层盘剥,底层百姓只能在酷热和饥饿中挣扎。
后来的地方志里提到乾隆八年的夏天,都说是百年未有之奇热。
那些具体的数字和案例,让后人隔着两百多年,都能感受到那份灼人的绝望。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
[法] 哥比(A.Gaubil)《中国近事报道》(1743 年北京日记)
张德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续东华录》(乾隆朝部分)
《44.4℃有多热?回顾中国“15—19世纪最严重的高温事件”》北晚在线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