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打响了诸城抗日第一枪

在潍坊诸城市昌城镇路家道口村,青砖老屋静立,抗日遗址犹存。这里不仅是民主革命先驱路友于(1927年与李大钊一起走上绞刑架,慷慨就义)的故乡,更是1938年打响诸城抗日第一枪的战场。硝烟散尽,红色基因已融入村庄血脉,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灯塔。

路家道口抗日遗址碑以及路友于故居

漫步在路家道口村,一幅宁静而炽烈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一排排民居整齐有序,主街两侧绵延的红色主题墙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位于村东的路家道口抗日遗址石碑肃然静立,与之相邻的便是路友于的人像雕塑,石碑和雕塑后方是路友于故居。

路家道口村村貌

路家道口抗日伏击战发生在村西芦河一带。行至村西,昔日荒芜的芦河已蜕变为生态景观廊道,碧水蜿蜒、粼粼波光,岸坡绿植层叠,成为周边村民散步游玩的“风光带”。

芦河

1938年,日军的铁蹄踏上诸城的土地。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三),日军1000余人从高密出发,沿诸高公路向诸城进犯。时任诸城县七区区长兼联庄会长路景韶得知后,组织联庄队员100多人,准备在距离路家道口村西约0.25公里处的芦河河崖渡口伏击日军——这里是往南去诸城县城的必经之路。

翌日清晨,日军三辆满载军火的汽车行驶到芦河时陷住了。车上的19名日军除留几人看车外,其余纷纷到村里抓人推车修路。8时许,路景韶集合百余名队员,分两个小队,一队正面出击敌人,一队从侧翼包剿敌人。另有约20人作为青年预备队,随时听候调遣。

出击的小分队由王冠三指挥。首先20余名队员走出路家道口村,他们扛着铁锨,抬着条筐,腰里别着短枪、手雷,伪装成给日军修路的百姓,逐渐靠近敌人。走到一片坟地处,队员们迅速隐蔽下来。随着队长一声令下,一齐向敌人开火。

枪声、手雷的爆炸声和队员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日军第一次在胶东一带遇到这种阵势,一时被吓蒙了。慌慌张张奔返汽车,取枪械还击。面对敌人的顽抗,队员们打得坚决。枪声时断时续,双方相持约两小时。

日军摸不清我方虚实,于11时左右调来援兵。援兵以早年修筑的战壕和一块坟地为掩护发起进攻。队员们且战且退,退入村里。敌人尾随上来,包围了圩墙的西、南、北三面,向村内发射炮弹。战斗一直延续至深夜,战况极为激烈。深夜12时许,敌军没有攻破圩墙,只好停止攻击,抬着8副担架撤离。游击队也随即转移到了东南乡的齐沟村、米沟村安顿下来。2月4日清晨,日军又派出约百人,携带山炮一门,袭击路家道口,进村后扑空,绕行一圈后返回。

路家道口抗日伏击战打响了诸城抗日第一枪,唤醒了更多诸城儿女的爱国热情,他们义无反顾走上抗日的道路。

路家道口抗日遗址的石碑

夕阳染红芦河,刻着“路家道口抗日遗址”的石碑更加熠熠生辉。87年前,英雄于此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今日,红色基因深植于土地,化作墙绘上的色彩、老人口中的故事、游客眼中的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历史   诸城   家道   日军   遗址   石碑   敌人   伏击战   手雷   援兵   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