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美国研究了几十年都没解开的难题,中国几支团队悄悄联合起来,做成了。
不是吹,是实打实上了井下、登了期刊、挂了国家级发布。
没人否认,这问题卡人卡了很久。
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实验室,两个方向、两个领域,却都碰上了“天花板”。
第一个问题,出在矿井,煤矿井下瓦斯浓度低,挥发快,捕捉难,危险性却高得吓人。
谁都知道,这玩意一旦积聚到临界点,后果就是爆炸。
几百米井下,想控制它,不容易,过去几十年,靠“抽、放、排”三招维持平衡,效率不高,风险还在。
国外不少团队试过改进。
美国能源部曾拨专项经费,让密歇根理工搞低浓度瓦斯提纯,搞了五年,成果还是写在纸上。
德国人走催化法,温度过高失败。
国际期刊从2008年起,几乎年年都有人试,年年都卡。
第二个难题,发生在另一端:实验室。
是光电子领域的死结——纯红光钙钛矿LED,蓝光绿光早有人拿下,唯独红光不行,谁造谁崩。
这是材料难题,光钙钛矿稳定性低,过几小时就衰减,量子效率掉得比谁都快。
美日韩都发过论文,结论只有一句:要么效率高,要么能亮久,两样兼得做不到。
全球高端实验室都摊过手,中国学术圈也不例外。
在公开期刊里,纯红光领域的领先论文,绝大多数出自韩国科学技术院和MIT。
中国团队过去做得多,突破少。
这俩问题,一个关系能源安全,一个关系下一代显示屏命脉。没人觉得它们能一起攻克。
结果,在2024年年末,中国技术团队同时发了两个消息——低浓度瓦斯可以回收,纯红光钙钛矿可以稳定发光。
这不是新闻稿写的,这是国家档案馆和国际SCI期刊挂出的实测数据。
一前一后,两道难题直接解掉。
第一个突破点,是在山西太原的一个实验站。
团队是太原理工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和怀柔实验室参与,领头人李晋平,做分子筛二十多年,公开资料上有数据,光“低温孔道模型”就做了15年。
他们不搞大新闻,搞沸石,是一种结构极其复杂的“微介孔沸石分子筛”,外行看是粉末,内行知道它是气体选择性的“大网子”。
2023年,他们合成了一种新型多级结构,命名ZMTP,能在极低浓度下稳定吸附甲烷,效率达到了80%以上。
在山西沁水井下,他们做了实际测试。
浓度从2.8%提升到8%,沸石模块把空气中过量甲烷吸出来,过滤、浓缩、再转化成电,接入矿区用电系统。
这不只是实验室论文,是装了设备,用了电,算了账的实打实数据。
整个试验持续了一个半月。设备运行无熄火,吸附系统无堵塞,效率无异常。业内当场说,这是“低浓度甲烷工业级回收首次成功”。
第二个突破,出现在天津。
南开大学团队搞出了一个能长期发光的红光钙钛矿器件,发布在《自然》期刊,名字叫“面内取向双钙钛矿红光LED”。
团队没说这名字有多难懂,他们直接上数据。发光效率超过24%,稳定工作时间突破400小时,刷新国际纪录。
这个数据,在《自然》里一挂,所有人都明白了——之前的“无法兼顾”,被中国人硬给兼顾了。
这套材料合成系统叫“高稳定性多晶体系抑制方案”,不是新词,是把十几个研究方向拉进来磨出来的。
南开大学化学院、材料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实验室,同时列在作者单位。
不炒概念,不跑会议,直接给核心技术挂SCI。这些人不在镜头前,在反应釜前。
钙钛矿发红光不稀奇,能一直发红光才叫突破。过去一个小时能亮就是好成绩,现在能连亮400小时,这已经是硬指标突破。
这两个难题,没有一个靠“灵光一现”。一个啃分子结构,一个啃晶格应力,全靠磨。
山西沁水煤矿,井下580米,一台蓝白相间的实验舱运转了78天。
这是低浓度瓦斯提浓模块的第一次实地长测。空气中甲烷含量不稳定,时高时低,一直是技术难题。
过去吸附材料最多只能做几个小时就饱和,要么堵,要么漏。
这次不是演示,是带电测试。系统装上去以后直接并入井下局部供电系统。
现场技术员调了三个传感器,开始记录数据。
第一个小时,吸附率达76%;第12小时稳定在79%;第30小时开始供电。
能把瓦斯用上电,能源端算是闭环了。
一个微孔沸石筛,把从前放掉的瓦斯,稳稳当当变成了稳定输出的能源。
测试过程中,模块温度不超50度,压差低于2帕,说明整套系统没有堵气也没有异常聚集。
技术员把这批结果传上去,不到一周,工信部能源司派人下井核实,没拍照、没剪彩、没通稿,只留下现场记录表,一摞厚达9厘米。
这批数据,后被写进太原理工发布的一份内部简报。
外界最早是在《中国科学报》里看到的,标题是:《微孔材料实现低浓度甲烷工业利用关键突破》。
媒体一看数据,再看使用场景,全炸了。
美国在2018年也做过类似项目,密歇根技术大学当年尝试一种“分子凝聚型膜反应”,成果很好看,论文上热度不小,结果实地应用阶段堵塞率高达22%,终止试验。
这一次,中国团队把堵塞率压到0.6%,现场输出稳定,已经不是实验级,是工业级。
设备下井那天没人喊口号,装完直接上电。项目负责人的一句话写在报告上:“数据先跑出来,再发稿。”
矿上人不说话,看报表。每天吸附多少甲烷、转化多少瓦时、换算多少元收益,算账最直接。
另一边,在天津南开大学那栋老化学楼,钙钛矿团队把LED样品一批一批挂进测试柜。
红光稳定是死问题。谁都知道,红色波长越长、晶格越脆、能级越难稳住。
很多高校实验室造得出红光钙钛矿,但一进老化试验箱就全军覆没。
有的撑不到三小时,有的开了灯就掉电流。
这回不是这样,南开团队做出的新型双钙钛矿材料,把晶格耦合做了“区域断开”,主晶体不影响发光副晶体,等于给发光层戴了个缓冲盔甲。
实验记录册第17页上,写着一个数:408.2小时。
这是样品第9号的连续发光时间。不是累计,是不间断点亮。
红光波段强度没降超出5%,说明整套发光结构没崩,设备还能工作下去,只是实验定时到了。
这就是突破。过去一百多个科研团队盯着这块料,最后是南开团队把它撑过了400小时。
他们的数据直接挂上《自然》杂志电子材料专刊。
当期文章一共8篇,南开这篇在封面推荐区。文章作者单位标注:中国·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有研究员转发这篇文章时写了一句话:“This is the new bar.”(这是新的标准线。)
过去10年,韩国团队在红光LED上拿下很多专利,但没有一个材料系统能撑超300小时。
这一次,中国团队不仅压过了韩国,还压过了日本、德国和MIT。
一段技术演示视频在实验室里悄悄流出,红光芯片在恒温测试箱里亮着,旁边有一个滚动时钟。
时间从100跳到200,再到400,没有一个闪烁。
没有剪辑、没有滤镜,视频里只有一个稳定发光的芯片和静静跳动的数字屏。
这不是实验概念,是稳定制造,是材料突破,是国际标准线被重新拉高。
低浓度瓦斯工业回收,纯红光钙钛矿长效发光。
两个技术难题,国际上都曾有项目组尝试,最早起步的是美国,投入最多的也是美国。
瓦斯那边,早在2000年代,美国能源署就推过两个专项基金,支持“煤层气全利用”项目。
加州能源技术公司曾提出“热梯度解吸法”,理论很好,但实测阶段失败率高,污染物处理也没跟上。
而纯红光钙钛矿更是长期被MIT、东京大学、韩国先进材料研究院三方反复试验。
2020年MIT团队曾短暂达到发光效率22.4%,但材料降解率过高,实测寿命不到24小时。
美国、日本、韩国都出过高效率报告,却从没解决掉“寿命”这一项。
这次,中国团队一个解决寿命,一个打通全链条,两套系统在2024年几乎同时宣布成功。
两个方向的人,互相并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
太原理工做的是能源材料,南开大学做的是光电晶体,两套系统毫无交集。
结果都撞到了世界性难题上,都啃了下来。
关键在“稳定”,一个气体不稳定,一个光不稳,别人全失败在这俩字上,中国团队全是做耐力项目的,不追爆点,追下限不崩。
这不是喊口号能成的,是真干。
瓦斯项目用了15年,几代研究员一代接一代,连论文格式都没改,一直是“应用研究型报告”。
没人宣传,也没做专利包,纯靠反复实验,数据打穿。
钙钛矿团队在过去6年里,试了接近60种晶体结构方案,只有这一种撑了过去。其他59种,全进了废样柜。
没有一个是“偶然突破”,都是技术饱和后的厚积爆发。
这件事公开以后,行业反响很快。
中国煤炭协会能源中心直接开了闭门通气会,提出将新型沸石材料试点铺到20个矿区。
光电这边,京东方和天马微电子已联系团队测试新材料样本,试验目标是“能否替代OLED作为商显用基材”。
没人再问“有没有前景”,技术通了,谁都知道它能用在哪。
这一波突破,没有特别多声音。官方报道大多挂在技术栏目,没有宣传语,没有口号,只有一句话最醒目:
“美国没做成的,中国团队做成了。”
参考资料
《解决世界性难题,我国技术团队“驯服”低浓度瓦斯》·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7-08
《低浓度瓦斯“驯服”记》·科技日报·2025-07-10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