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苦,就会成功”,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以上这句话,应该谁都不陌生。

可是有多少人,对这话,持着怀疑态度呢?

吃苦,和人上人,是不可以直接画等号的,只能说有一些关联。

很多的苦,吃过了,但人生并不会跨阶层,连成功都不会。

如果一个家庭,把吃苦教育进行到底,悲剧就接踵而至。

我是一个70后,出生在湘南的山沟里。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亲一到夏天就晒得黝黑。

很多画家眼里,黝黑的农民,是一幅画,体现了吃苦的精神。

可是我的体会却不一样,黝黑的父亲,活成了一个穷人样子,辛苦的劳动,常常是得不偿失。

记得有一个夏天,有一个星期以上没有下一滴雨了。

父亲很着急,因为早稻已经收割了,晚稻要尽快插秧。田里的水不够多,导致插秧这件事,耽搁了。

父亲顶着烈日,去寻找水源。他还翻找出家里不用的塑料水管,又进山去砍了一些竹子,做成小渠道。水管和竹子搭配,连绵了两里多路,山里的水,总算到了水田里。

父亲还抢抓进度,非要一家人在两天内,把所有的秧苗都插下去。

秧苗还没有插好,父亲病倒了,被村民送到卫生院,花了五十多块钱,才好转。

母亲也着急,一头栽倒在水田里。被送到县里的医院,前前后后花了五百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五百多元”在我们村里,是什么概念?一头猪也只能卖七八十元,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天的工钱是四五块。

也就是说,父母忙活了一个夏天,又在秋天收割,但几乎所有的收入,都在医院花掉了。

再说近几年发生的几件事情。

母亲在城里住的时候,舍不得开空调。夏天热辣滚烫,母亲中暑了,耗费了三百多。如果开空调,一个月也要不了三百块电费。

母亲在冬天,穿着很破旧的棉袄出门,冷得哆嗦。外人看了,以为母亲穷得买不起衣服。其实是母亲把新棉袄,藏在衣柜里,舍不得穿。还好,没有冻坏。

母亲喜欢捡废品。导致家里的阳台上,都是废品,臭哄哄的。母亲起早贪黑捡废品,却引起家人不满,争吵不断,环境确实变差了。

看明白了吧,上一代人,就是“没苦硬吃”。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富起来。

当我们用“起早贪黑、夜以继日”来形容上一代人的时候,不要以为这是感怀,这是歌颂苦难,甚至是一种隐藏很深的讽刺。

想起网上看过的一句话:“如果财富是对勤劳的奖赏,世界首富应该是一头驴。”

一起劳作不停,到老的时候,还扎根在地里;也有人倒在地里,就是一辈子。叩问一下,他们成功了吗?

到了现在,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一大批人进城了。

这一段里的“我们”,主要说“70后、80后、90后”的父母们。

但是我们还是发愁啊,孩子们每天看手机,吃喝玩乐,养尊处优很严重。

怎么办呢?按照中国式父母的思维逻辑,就是让孩子们去吃苦啊。

很快,我们发现一批孩子,被送到各种“吃苦夏令营”。孩子在太阳下训练,孩子坐没有座位的火车,孩子被一大早就拉起来。

也有一些父母,带着孩子去捡废品,反正生活又苦又脏又累,就对了。

还有一大批父母,逼着孩子去各种培训班,艺术班。孩子一个星期都没有休息,暑假都顶着烈日去兴趣班。

别说,大部分的“兴趣班”,不是孩子很有兴趣的班级,而是父母感兴趣的班,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兴趣。

如果孩子读书很厉害,父母还会说一句“这点成绩,算什么,高考才知道”。我们把这些,当成是“挫折教育”。打压孩子的骄傲气,避免骄傲自满。

不管父母用什么方法,都在传递这样的信号——孩子不吃学习的苦,就会吃社会的苦;孩子小时候多吃苦,以后就少吃苦;吃苦在前,享福在后。

事实上,父母的方法,都是要花钱的。并且有的事情,花钱很厉害,一次夏令营的苦,就可能好几万。

算是明白了吧,一大批父母,给孩子“花钱吃苦”。但是孩子并不一定成功。

看过《分子精神病学》里的一篇文章,指出吃苦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如果让孩子一直吃没钱花的苦,被穷养的苦,那么孩子反而会自卑,对未来很消极,被欺负的可能性加大。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种思维方法,但是不一定是教育方法。

父母给孩子制造了生活的逆境,成长的逆境,也不知不觉就制造了“心理逆境”。困难重重之下,孩子要成功,都难。

花钱给孩子吃苦,相当于花钱买罪受。

国学大师曾仕强曾经说过:“我们常说,你只要努力,你一定会成功。那是安慰人家的话。世界上太多的人,一辈子努力就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

家人们,不要把吃苦就会成功,当成信条了,要换一种思路。

如果你可以提升吃苦的价值,成为人上人的概率就提升了。

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要吃一定的苦,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要搞清楚,吃苦会带来什么,要知道如何吃苦。

提几个改变家庭的建议,把吃苦的价值引申出来。

第一,就一家人的劳动,看看有没有价值,带来的回报率多高。舍去低价值的努力,没什么回报的劳动,去寻找高价值的工作。

比方说,用人力种一亩蔬菜,一年收入几千。用机械种一亩蔬菜,也是收入几千。但是机械化,人就轻松了,也不折磨身体。就选择机械化。

比方说,同样是八小时,打工可以带来两百,贴瓷砖可以带来五百。就去贴瓷砖。

劳动的价值提高了,就避免了没苦硬吃。

第二,非要给孩子吃苦教育,那也不是花钱,而是赚钱。

比方说,给孩子暑假去吃苦夏令营,不如去打暑假工,去做小生意,摆地摊。

比方说,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寻找辅导班,兴趣班,提升孩子的积极性,这钱花得更合理。

第三,提升技能,尽量从事脑力劳动,去进入正规单位。

工作的环境好一些,吃苦少,收入高。

科技不仅可兴国,也可以兴家。

一个成功的家庭,苦是一阵子,不是一辈子;苦是一代人,不是一代代人。

吃苦不会成功,吃有价值的苦才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育儿   悲剧   家庭   孩子   父母   母亲   父亲   兴趣   价值   废品   夏令营   逆境   一大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