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楼下那家咖啡小店终于上了美团,老板说平台要求每天营业12小时,刚上线还得砸钱买曝光,不然根本没人点单。每天光是流量费用就得贴几百块。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银行APP的老问题——用户活跃度低,打开频率低。是不是也可以学美团,搞点“本地生活”场景来带动流量?
但转念一想,这事银行早干过:招行“掌上生活”、建行“善融商城”、工行的电商平台……结果都差不多,雷声大雨点小,不是下线了就是成了摆设。为什么?因为银行不是干这个的料,既没有电商基因,也没有长期打仗的心气儿。
电商是个细水长流又极度专业的活儿,美团、拼多多那种平台,是靠无数运营细节和极致效率堆出来的,不是靠一群客户经理拍拍脑袋能搞出来的。银行这条路不通,但流量这事又是必须做的,那怎么办?
银行做不好平台,不代表就做不好流量。关键是得想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在哪里。
银行的“家底”不是APP下载量,而是全国几万个网点、几十万员工,以及和客户之间那种“我认你这个人”的线下信任关系。这东西互联网平台花再多钱也买不来,反而还在拼命往线下砸——盒马、京东便利店,都是例子。
说白了,银行要想盘活流量,不是去和美团抢线上,而是得把线下重新运营起来。以网点为核心,把周边的小微商户、尤其是餐饮、便利店这些高频消费场景,串成一个本地生活圈。
比如,某银行分行联合周边五家小餐馆搞促销:在本行APP上领券,付款时扫码立减3块、5块,银行不抽成,优惠全给客户。推广方式也不靠线上投放,而是网点柜员顺手推荐、客户经理微信群转发,甚至店老板自己贴海报。这样一来,商户多了曝光和客流,客户也觉得实惠,银行的APP打开率也顺带提升,一举三得。
这事不难,关键在于有没有用“运营”的思维去做线下。就拿我们楼下那家咖啡店来说,旁边就是邮储的一家网点。邮储要是愿意搞点联动活动,效果未必比美团差。
当然,也不能啥都想沾。银行不是万能的,推荐从最容易标准化、最能高频触达的品类开始,比如早餐店、奶茶店、小超市这类“日常刚需型”小店。等这块运营成熟了,再考虑拓展母婴、生鲜、社区服务等。
商户筛选也很关键。银行天然自带“公信力”,一旦合作店家出问题,客户第一时间找的不是商户,而是银行。所以合作标准一定要严、巡检机制要细,只选那些合规靠谱、口碑稳定的小微商户进圈子。
除了餐饮,银行还可以考虑和本地服务型企业合作,比如少儿培训、健身房、养老服务、社区活动这些场景。银行有客户资源,他们有服务供给,天然能形成闭环。
比如,某支行可以组织“周末亲子财商课”“社区广场舞比赛”,一方面打通客户关系,另一方面也能把银行服务自然地嵌进去。相比反复做电话营销,这种线下活动的转化率和客户粘性,往往更高。
这就像中国足球,国家队老搞不好,但广东、四川的民间乡村联赛却热闹异常——因为根扎得深,贴近人。银行也是一样,别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先把网点周边的人和事搞熟搞透,反而更有生命力。
说到底,银行不是没有流量,而是没把线下流量用好。也不是没场景,而是没把金融场景和生活场景打通。
尤其在今天线上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飙升的大环境下,银行不如脚踏实地,把自己的线下资源重新盘活。
这不是去争做第二个美团,而是用银行自己的方式,做美团做不了的事。每一个网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型“社区服务中心”,不仅能办业务,还能连接周边生活、服务、社交。那时候,客户来银行不只是取钱、开户,而是顺手领张券、报个班、看个展。
这才是银行流量运营真正的方向:不靠烧钱抢流量,而是靠信任和触点,经营自己的流量生态。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