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地方都持续高温,炎热的天气让不少人觉得身体不适、心情烦躁。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夏季在饮食、作息、运动上要把握好度,预防“情绪中暑”尤为重要。(7月9日 《北京青年报》)
“情绪中暑” 虽非医学疾病,却不容小觑。在高温(≥35℃)高湿(>70%)环境下,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易受刺激,引发内分泌紊乱。轻则烦躁易怒,重则情绪低落、丧失兴趣,还常伴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干扰工作与生活。这些异常,正是“情绪中暑”的典型表现。
在高温天气里,“情绪中暑”诱因众多。闷热环境会降低睡眠质量,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情绪脆弱;空调房内外温差易引发身体不适,间接影响情绪;户外高温强光加速体力消耗,使人烦躁疲惫。此外,高温打乱生活节奏,通勤受阻、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叠加,都可能让情绪失控。
调节环境是基础。尽量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外出,若必须出门,做好防晒降温措施,随身携带遮阳伞、扇子或小风扇。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设置在 26℃左右,既节能环保,又能减少温差带来的不适。可以在房间里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或放上一盆清水,既能调节湿度,又能让人视觉上感到清爽,缓解燥热带来的情绪压力。
调整生活习惯是关键。高温下需及时补水,多饮凉白开或淡盐水,减少含糖饮料、酒精摄入,避免脱水引发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多吃绿豆汤、西瓜等清热解暑食物,少吃辛辣油腻品,呵护肠胃健康。此外,应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午间小憩 20-30分钟,助力身心恢复活力。
主动管理情绪是核心。当感到烦躁或低落时,不妨给自己找点“降温”的事做。听一段舒缓的音乐,让旋律抚平躁动的心情;看一本轻松的书,让思绪从闷热中抽离;或者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瑜伽、冥想,通过调整呼吸来平静情绪。如果负面情绪积累较多,可以和家人朋友聊聊天,把心里的烦闷说出来,在倾诉中释放压力。
对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工作的人群,需及时为情绪“踩刹车”。户外工作者可错峰作业,避开正午暴晒;室内工作者若感闷热烦躁,可暂离岗位到通风处深呼吸调节。情绪波动虽正常,但放任不管会影响自身及他人状态。高温终会消退,在酷暑时节,学会调适情绪是必备能力。愿我们都能在热浪中寻得“清凉角落”,让情绪安稳,生活从容。(王恩奎)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