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
“刷脸”已成日常
但你知道吗?
2000多年前就有“刷脸”了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瓦片上的“人脸识别”

这是谁的“自拍”?
1997年
考古人员在南越国宫署遗址
捡到了一块筒瓦碎片
上面印着几张画风清奇的“人脸”

一对超大号的耳朵
头两侧顶着俩“犄角”
眼睛眯成一条横线
大鼻子下面露出浅浅的微笑
这人看上去好像心情不错
并对自己的颜值充满信心

那么,问题来了
把自己“拍”到瓦片上的人是谁的?
根据长相推断
他可能是从海南岛坐船过来
到南越国打工的工匠
理由有两点
一是看发型
“犄角”其实是“椎髻”
“椎髻”是南越流行的发型

即把头发从下往上盘
盘成“下粗上尖”的椎状
有单髻和双髻两种
二是看耳朵
儋(dān)耳是传说中海南岛最早的古国之一
也是古代海南岛民的特征
《汉书·武帝纪》有记载
儋耳者,种大耳,渠率自谓王者耳尤缓,下肩三寸。
这个地方的人耳朵很大
海南黎族有“儋耳”习俗
在耳垂上饰以较大较重的饰物
逐渐地使双耳低垂至肩
仿佛以肩担耳
古代版“ISO”已上线
知道了这是南越国“打工人”的“自拍”
我们不禁好奇
古人也流行“刷脸认证”?
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为了考核稽查
手工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实行“物勒工名”管理制度
《吕氏春秋·孟冬记》记载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意思是
产品上印有官署或工匠的名字
万一出现质量问题
可依据名字追责到人
堪称古代版“产品溯源系统”
“物勒工名”制度到秦汉时期继续沿袭

△瓦片陶文拓本:1.“公”2.“鲜”3.人面图案 南越王博物院藏
这些文字瓦的出现也反映出
南越国仿效中原实行“物勒工名”制度
给后世留下了2000多年前“打工人”的印记
而至于主人公把“自拍”当作签名这件事
大概是因为不识字
“扫一扫”南越国工匠的“陶文码”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
陶砖、瓦等建筑构件
以及生活用陶器中
除了有“人脸识别”
还有不少上面拍印或戳印着文字
这些文字称为“陶文”
要破译南越国的制造密码
“扫一扫”这些“陶文码”都代表啥

△“左官”(上图)“右官”(下图)铭文瓦片 西汉南越国时期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左官、右官
二者都是南越国时期
负责烧制砖瓦的官方机构

△“居室”铭文瓦片 西汉南越国时期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史书记录
“居室”为少府属官
执掌诏狱
即宫中拘禁犯人的处所
从出土瓦片上的戳印数量来看
“居室”仅次于“左官”
是参与宫室、陵墓营建工作的主力之一
△南越国常用名瓦片文字拓片 南越王博物院藏
认清了主要的“出品方”
“实名制”也得落实到位
在南越国人名里还有个经典“彩蛋”

△“小明”瓦片文字拓片 南越王博物院藏
课本里的“小明”同学
在2000多年前就“出道”啦
最后,举个例子

下次看到陶工名字就认得了
2000多年前的“实名制”
“备份”到了今天
让我们不禁感叹
原来“中国制造”的基因
早就刻进了千年血脉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王楠
视觉丨汪泽源
技术丨蔡子旭
审校丨郭琪红 肖大贵
统筹丨刘莹 武贺
特别鸣谢丨南越王博物院 总台广东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央视新闻)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