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贸易这事儿又闹出点新动静,美国财长斯科特·贝森特在西班牙马德里会谈后放话,说美国可以不对中国加征针对俄罗斯石油的关税,但有个大前提,得欧洲国家先对中国和印度动手。
听起来像美国服软了,可细一琢磨,这条件苛刻得像在甩锅,欧洲得先扛雷,美国才能跟上。反观中方回应,点到为止却直击要害,强调互利共赢和反对政治化经贸,显出外交上的沉稳。
2025年9月12日,美国就通过G7和欧盟渠道呼吁盟友对中国和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加征高关税,幅度高达50%到100%,目的是掐断俄罗斯的石油收入,逼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
特朗普政府这边急眼了,因为俄罗斯石油出口没怎么受制裁影响,中国和印度成了最大买家,每天吞下上百万桶俄油,这钱直接进了莫斯科的战备金库。
贝森特作为财长,9月15日在马德里中美经贸会谈结束后接受采访,直言美国不会单独行动,得等欧洲先下手。这话一出,表面看是给中国喘口气,实际是把烫手山芋扔给欧盟。
为什么美国这么玩?说白了,美国自己也扛不住加税的反弹。当前美国通胀还没完全消退,供应链恢复得磕磕绊绊,再对华加一轮关税,进口成本飙升,消费者先遭罪,企业也叫苦。
贝森特在采访里提到,美国已经对印度商品加了25%的关税,印度那边谈判进展不错,但对中国下手得拉上欧洲分担。特朗普上台后就推“美国优先”,关税是他的老把戏,从2018年就开始对华征收,现在升级到能源领域,核心还是想用经济杠杆撬动地缘政治。
问题是,美国单干风险太大,欧洲是理想的“跟班”,因为欧盟对华贸易依存度高,加税会伤自己,但不跟美国走,又怕被甩下队。
中国是俄油最大买家,2025年上半年日均进口200万桶左右,印度紧随其后,总量占俄罗斯石油出口的近半。俄罗斯靠这个赚了上百亿美元,直接支撑乌克兰前线开支。
贝森特算盘打得精,他说如果欧洲加税,就能让俄罗斯石油收入腰斩,战争可能在60到90天内结束。这听起来豪气,但忽略了现实:欧洲自己还在从俄罗斯买能源,虽然比例降了,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这些国家死活不肯松口,坚持要俄气俄油。
欧盟内部决策还得全票通过,德国法国这些经济大国顾虑中欧贸易额上万亿欧元,加税等于自断臂膀。美国这招本质上是战略拖延,留一手随时变卦,表面缓和,骨子里还是施压。
贝森特的话不光冲着中国,还在敲打欧洲。特朗普最近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点名,说中国印度甚至部分欧盟国家在“资助”俄罗斯战争,敦促盟友统一战线。贝森特补充说,美国国会立法授权对俄油买家征收高达500%的关税,但前提是盟友配合。
美国想借刀杀人,让欧洲为自己的对俄封锁买单,同时稳住全球霸权。问题是,欧洲不是傻子,去年欧盟对华电动车调查就闹得鸡飞狗跳,现在再加能源关税,产业链安全直接崩盘。贝森特这手牌,玩得是盟友间的不平衡,短期能拖时间,长期看却在挖墙脚。
中方对贝森特的表态没急着硬刚,而是通过外交部和会谈新闻稿稳稳回应,强调三点:反对把经贸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技术出口依法审批、重申互利共赢。
这话不新鲜,但搁在当下敏感期,分量重得多。近来美国不断扩充对华制裁清单,动辄拿“国家安全”当挡箭牌,中方不得不在马德里直接点出关切。9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晚间表态,美方做法是单边霸凌和经济胁迫,中国坚决反对。
同时,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重申劝和促谈,不接受未经联合国授权的二级制裁。这回应接地气,不带火药味,却直击痛点,让美国那套“盟友分担”的把戏现出原形。
为什么说中方智慧?因为咱们没纠缠关税细节,而是拉大视野谈原则。经贸互利是底线,斗则俱伤这话不是空谈,看看数据就明白。2025年中美贸易额还在万亿美元级别,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加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国买俄油是市场行为,能源安全是主权问题,美国想用关税绑架,纯属越界。中方还巧妙地把球踢回欧洲,暗示如果欧盟跟风,中欧关系首当其冲。
去年欧盟对华光伏和电动车加税,就让德国车企叫苦不迭,现在再来能源一刀,欧洲产业链得乱套。中国外交这套路,逻辑严密,不卑不亢,接地气的地方在于它总能找到共赢切入点,而不是一味对抗。
再看中方在会谈中的操作,何立峰副总理带队,焦点锁定技术出口和投资环境,坚持依法依规审批。这等于告诉美方,别拿国家安全当万能钥匙,合作大门敞开,但底线不动摇。相比美国甩锅,中方回应更有战略深度,它不光防住了当下风险,还为长远谈判留空间。
毕竟,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分歧大,贝森特得平衡国会鹰派和企业游说,加税真落实,华尔街先炸锅。
欧洲现在是最难受的那个,贝森特的话等于给他们画了个圈:不加税,美国就拖着不动;加了税,自己经济先吐血。
9月16日欧盟委员会紧急开会,讨论对俄第19轮制裁包,但能源和关税部分直接卡壳。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直言,加税中国会重创汽车业,法国马克龙也表态,欧洲得找平衡点,不能全听美国的。
欧盟对华出口占总贸易20%以上,去年电动车关税战就让供应链抖三抖,现在再针对俄油买家下手,等于自找麻烦。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不买账,他公开说欧盟别跟着美国自杀,坚持要俄能源豁免。
这连锁反应不小。美国想用关税压缩俄罗斯出口通道,顺带拉印度下水,但印度不傻,9月16日就重启与美谈判,承诺逐步减俄油依赖,却不肯硬承诺。
全球能源市场也跟着晃,9月15日俄油价格小幅反弹,因为买家预期制裁升级。贝森特在采访里说,这能让俄罗斯石油收入腰斩,战争速战速决,可现实是,俄罗斯转手卖给土耳其和中东,转口贸易照样活络。
欧洲的困境在于,它能源转型慢,俄气俄油占比虽降到10%以下,但价格敏感,替代美国LNG成本高30%。特朗普推欧盟买美能源的潜台词太明显,这不光是甩锅,还想多卖点天然气,顺带赚一笔。
从全球看,这事儿暴露了西方联盟的裂痕。美国单边主义又上线,G7呼吁虽响亮,但执行力弱。印度作为新兴大国,不愿为乌克兰买单,中国更强调主权。
贝森特这条件,逻辑上想多方合力,实际却让盟友互怼。美国像在开支票,却让别人先垫钱,欧洲得掂量掂量值不值。长远看,如果11月10日关税休战期延长,局面还能稳,但美方随时变卦,欧洲得自保。
到现在马德里框架协议落地初见效,但关税核心没松口。美国财政部9月22日贝森特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加税需盟友支持,却坚持美国优先。
欧盟那边,9月19日G7内部协调,对中印俄油进口税费表态谨慎,柏林巴黎权衡贸易额,不愿急进。中方继续多边发声,外交部多次重申互惠,推动对话。
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又点名中国、印度,警告不谈判就全面关税,但中国外长王毅回击,说中国不搞战争,也不资助谁,制裁只会复杂化问题。
未来怎么走?短期看,11月休战期是关键,如果延长,贸易还能喘口气。但美方条件绑欧洲决定,缓和遥遥无期。贝森特主导策略,面临国内通胀和供应链压力,他的任期内摩擦没根本化解。全球格局分歧加剧,中国坚持底线,欧洲找平衡,美国想主导却力不从心。
这博弈像场拉锯战,谁先眨眼谁吃亏。美国这低头是假的,条件是真狠,中方回得妙,欧洲愁得慌,接下来看谁扛得住。总的,贸易不是零和游戏,硬来只会两败俱伤,得靠谈判找路子。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