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文盲明星”,跳出的词条背后是一张张光鲜的面孔。
他们坐拥千万粉丝,代言广告铺天盖地,却因写错常用字、答非所问、甚至分不清基本常识被央视点名批评。
为何这些连九年义务教育基础都未打牢的艺人,能在娱乐圈风生水起呢?
2023年,某档选秀节目中,一位选手被要求写下“尴尬”二字,他握着笔,眼神飘忽,最终画出一个扭曲的“九”字旁加一团墨迹。
台下粉丝尖叫:“哥哥好可爱!”这一幕被剪辑成短视频,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挤满“心疼”和“笑死”。
但却没人怀疑,一个连“尴尬”都不会写的人,如何读懂剧本中的复杂情绪?
这就是当下娱乐圈的荒诞逻辑,文化素养可以缺位,但人设必须到位。
经纪公司深谙此道:不会写字?那就打造“呆萌”标签,答不上问题?剪辑成“天然反差感”。
某流量小生因将“驾驭”读成“驾权”登上热搜,团队反手买下全网挑战驾权体的话题,瞬间扭转舆论风向,粉丝忙着玩梗,而黑料成了流量密码。
资本更是推波助澜,一部古装剧选角时,导演坚持启用科班出身的演员,却遭投资方否决:“要那个刚塌房的偶像,他微博有2000万活粉。”
最终,男主角连剧本文言台词都需标注拼音,拍摄现场提词器滚动播放,剧集播出后,豆瓣评分3.8,但平台靠粉丝“刷屏式弹幕”赚足了会员费。
曾有娱记爆料,某女星团队要求她在采访中“适当犯错”。
一次直播中,她故意把“脍炙人口”说成“烩炙人口”,弹幕立刻沸腾:“姐姐太真实了!”次日,她代言的零食品牌销量暴涨。
而这并非个例,当“没文化”能带来话题度,明星与团队便心照不宣地将其转化为生意。
更隐秘的是产业链对“低门槛”的依赖,某练习生培训公司公开招募时写明:“无需高学历,颜值即正义。”
培训三个月,唱歌跳舞全靠速成,演技培训则是“瞪眼、皱眉、捂嘴”三板斧,出道后,公司为其定制“励志逆袭”故事,从小镇青年到顶流偶像,艰辛历程催人泪下。
至于他是否看得懂合同条款?不重要,总有粉丝替他解释:“哥哥只是没机会读书。”
讽刺的是,这种“反智”营销甚至形成闭环,某男星因写错字被群嘲,团队立刻联系出版社推出“明星手写错字帖”,美其名曰与粉丝共同成长。
粉丝疯狂购买,错字帖卖到脱销,一场危机,硬生生变成了宠粉现场。
一所中学的语文课上,老师讲到“鸿鹄之志”,有学生举手:“这个词王一博在节目里写过吗?没写过就不考了吧?”
全班哄笑,老师愣在原地,她突然意识到,学生手机里刷着的短视频,正悄无声息地重塑他们的价值观。
青少年追星群里,一条帖子被转发上万次:“学历高有什么用?某某明星初中辍学,照样年入过亿。”配图是明星的豪宅和跑车。
评论区里,15岁女孩留言,明天就退学,去横店当群演,这种扭曲的“成功学”像病毒般扩散,一位家长无奈道:“女儿说读书不如整容,反正明星也不需要文化。”
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传承的断裂,某历史剧拍摄时,年轻主演指着剧本问:“贞观之治是哪个朝代的?”剧组人员瞬间哑然。
播出后,有观众发现剧中将“耒耜”错念成“来相”,官微却轻飘飘回应:“道具组背锅。”当历史被魔改,汉字被肢解,屏幕前的一代逐渐失去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不过业内并非没有清醒者,老戏骨陈道明曾公开批评:“演员是文化工作者,不是文艺圈的文盲。”某编剧团队硬性规定,主角演员必须通过文史常识测试,否则换人。
韩国演艺协会规定,艺人若在公开场合出现严重常识错误,需暂停活动参加文化培训。
反观国内,某明星因念错字被群嘲后,反而接到更多综艺邀约,“黑红”也是红。
倘若行业能设立文化考核机制,将艺人素养与资源分配挂钩,或许能倒逼明星重视“基本功”。
最主要的是,粉丝也需要跳出“无脑护”的怪圈,当某明星在直播中误将“墨西哥”说成“黑西哥”,一位粉丝冷静留言:“喜欢你,但请先学会尊重知识。”
某次颁奖礼上,一位老导演看着台下嬉笑的偶像,突然提起往事:“80年代拍《红楼梦》,演员们提前三年研读原著,书法、诗词、礼仪个个苦练。那时人们说,演戏是拼文化。”
话音未落,镜头扫到一位顶流明星,他正低头刷手机,屏幕上闪动着粉丝的彩虹屁。
这一幕,成了这个时代最刺眼的隐喻,观众并非苛求明星学富五车,但若连基本的文化尊严都弃之不顾,荧屏上便只剩虚浮的皮囊。
别忘了,那些真正留在影史中的角色,李雪健的宋江、陈晓旭的林黛玉、焦晃的康熙,哪一个不是吃透了文化,才演活了灵魂?
娱乐圈可以造梦,但不该制造“文盲神话”,毕竟,没了文化的根,再绚丽的流量泡沫,也照不亮未来。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